网络政治参与机制的构建与治理

2016-04-20 18:23汤红娜申彩虹熊英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治理

汤红娜 申彩虹 熊英

摘 要:作为现代政治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社会化和制度化是大势所趋。网络政治参与在沟通民意的同时,其政治参与的无序化、生态环境的脆弱化也给政府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从建设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完善网络立法监管、打造良好政府形象等方面对网络政治参与机制的治理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民主政治;治理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为民众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全新的生态环境。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参与公共管理,行使民主权利,进行舆论监督等。然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始终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丰富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形式、拓宽了政治参与渠道,推动了地方政府开放及治理创新,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以及参与主体的非平等化、非理性化和无序化等制约性因素,加大了政府对其掌控和监管的难度,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可以说,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治理的日益渗透使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拓宽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架起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推动了政府治理体制改革。但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参与主体、内容、成效来衡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一)政治参与的无序化。

首先,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容易助长公民的无政府主义、非理性参与等倾向,导致政治参与的无序状态,使得政府难以把控,造成社会秩序紊乱。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把网民当成他们利益诉求或利益团体的工具,利用社会情绪操控网络舆论,制造群体极化现象。甚至故意激化现有的社会矛盾,制造群体性危机事件,威胁到政治体系的稳定。

其次, 各级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不能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网络谣言、诽谤、人身攻击这些非常态的参与方式,无疑会导致并加剧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因素。

(二)政治参与生态环境脆弱化。

当前网络政治参与的生态环境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较为脆弱。

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加大了网络参与的不平等。“数字鸿沟”也叫信息鸿沟,指的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巨大差距。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发达,在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各地区之间、各城乡之间均存在着数字鸿沟的问题。例如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参与主体多是高学历及高收入人群,他们掌握着较多的信息资源;而那些老年人群、偏远地区人群、基础设施匮乏地区人群等则只掌握着相对较少的信息资源,信息贫穷者则无法利用网络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其次,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较弱。相当一部分网民只是借着网络的便利,仅凭着个人冲动和情绪而参与政治,并不是出于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考虑;同时,网络上海量信息泥沙俱下,很多网民无从辨别, 因而导致政治盲从。这些显然都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对策

作为现代政治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社会化和制度化是大势所趋。积极构建和治理网络政治参与,规范预防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一)建设有序政治生态环境,引导理性网络政治参与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虚拟社会中的诸多问题不断暴露并影响着现实社会秩序。网络作为公民实现政治参与的媒介,其本身是不具备价值判断和导向功能的,因此要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要先建立起和谐有序的网络政治生态环境,才能使网络政治参与在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1.树立“公民意识”

公民对国家和公民关系的理性认识即为公民意识,它包括主体意识、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政治宽容意识等要素。在公民意识支配下,公民若普遍自觉地以自身的政治参与去影响具体制度、程序、渠道的设计与建设,那么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形式就会越来越多,制度和程序也会越来越完善。因此具有公民意识的网民是网络政治参与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若缺乏公民意识,必将导致无序化和非理性的政治乱象。

2.构建政治参与文化

网络政治参与,既需要积极理性的文化氛围,同时其本身的发展也会促进积极政治参与文化的培育。政府应借助网络为公民搭建更多主流文化培育的平台,公开透明包容的去引导民众,当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内化成为公民自己的价值观时,民众才能认同和支持政治系统,才能构建健康的政治参与氛围,在此氛围下的政治参与必然是相对成熟和理性的,这样才能促进网络参与的有序发展,进而推动政府社会治理创新。

3.提升信息技术

当前,我国网络信息的“数字鸿沟”现象几乎在各地区、各产业及社会各阶层之间都普遍存在,造成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衡。目前我国网络参与主体以知识分子、市民居多,而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还不能够广泛参与网络政治,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突出。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弱势群体,农民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和渠道,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此层面上看,数字鸿沟已经影响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意义。因此,必须强化公共服务提升网络技术,进一步弥补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缩小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使网络参与的代表性与参与质量得到提升。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道德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即运用社会核心价值的感召作用,指导和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一旦绝大多数网民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后,它将会产生巨大的约束作用。

整治网络生态环境的社会基础就是网民及网络组织在道德约束下加强自律,自觉遵循公共空间应有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建立道德信念,增强道德责任感,自觉抵制网络暴力、煽动、谩骂、攻击等不理性行为,不信谣传谣,敢于同网络中的非法和不道德现象做理性的辩论和斗争。

5.借助疏解性政策工具

网络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烦恼,如因沉溺网游而患上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因网络交往带来的人际信任难题、因网络舆情使得社会不良情绪蔓延、因网络侵犯行为造成的社会纠纷等。这时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对网民进行心理辅导、社会情绪疏导、社会纠纷调解,这种网络治理手段即疏解性政策工具,它是政府指导下的一种民间活动,具体包括网民心理辅导、网络舆情疏导、网事社会仲裁等。疏解性政策工具在网络平台上使用,缓解网民心理恐慌社会恐慌,防止负面情绪积聚,维护网络公平,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网络生态环境和谐有序发展。

(二)完善网络立法监管,规范网络政治参与

随着人们对网络越来越多的依赖,人与人、人与信息的相互关系开始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涉及国家安全与犯罪、网上隐私权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的事件被嵌入网络。法律便成了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加快推进网络立法,把立法、监管和惩防一体化,形成一套理念明确、 架构完备、 操作性强、 与时俱进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网络立法体系,推动民主立法的进程。以法律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加强对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管理力度,并颁布网络管理的法律,做到网络危机事件产生时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我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目前我国为了保障政治稳定也颁布了一系列诸如《维护互联网安全决定》、《电子签名法》在内的法律条文,但伴随着网络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法律法规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我国的法律体系也要不断完善,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构建网络预警机制。网络预警机制主要分为预警分析和御空对策两方面的内容,其中预警分析是指对网络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评估,并对网络事件进行监测或自动报警等;预控对策是指对预警分析所输出的信息进行综合的评估,并对诱发网络事件的高危因素进行跟踪,实现对其的早期控制[9]。通过建立起这个网络预警机制,能对网络的运行实时监测,有效掌握诱发网络暴力事件的原因,并针对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对策,促进政治的稳定。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应急联动机制就是对网络预警进行风险分析。同时针对网络危机,有效配备人力资源以及应急资源,以便于在网络危机真正产生的时候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就是要将政府、地方以及公民紧密相连,在网络危机事件发生之时,地方组织和公民能够协助政府进行打击,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与此同时,应急联动机制也需要世界各国的良好沟通,在政治全球化的当今社会,网络危机事件呈现出世界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应对网络危机事件,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广泛参与。

(三)打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进行“政府网络营销”

1.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促进公民网络参与。

各级党和政府应充分重视各级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深入了解民众需求,利用政府网站、微政务等为民众提供更快捷更有效更具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完善政府网站栏目,促进电子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管理服务性政府”转变。树立信息发布权威,积极引导民众理性政治参与。

2.扩大信息公开力度,注重网络舆论引导。

政府确保充分的信息公开是避免网络信息瀑布出现的最好办法。譬如,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及时公开信息,引导舆论,能使网络谣言不攻自破;在公共政策或法律出台前的广泛征询民意,公开草案文本、 背景资料等相关必要信息,能避免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误读,等等。

3.推进网络治理创新,积极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

创新网络治理,首先必须树立全新的网络执政观念,善待并重视网民的参政议政权利,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和网民意见,积极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其次,党员干部要转变作风,多深入网络听民声、纳民意,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政府与民众的双向甚至多向反馈与交流,不断提高对网络突发舆情的反馈、应对能力。在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应及时公布事件的进展和处理情况,第一时间发布正确的指导信息,及时有效的将网络群体性事件扼杀在萌芽阶段。

4.提高广大干部网络素养,建设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在网络时代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网络时代的干部队伍,必然是人、网络和政治高度融合的队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广大干部网络素养的迫切性。加强网络知识培训与学习,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网络素质的干部队伍,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参与奠定基础。(作者单位:保定市委党校)

2015年度河北省委党校系统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郑兴刚.论网络政治参与治理的三大原则.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

[2] 周朗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成效、问题及其治理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

[3] 王广义,张鸣春.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治理与调适.党政干部学刊,2014(7).

[4] 张晓萌,崔海峰.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治理的影响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治理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西方民主出了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分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