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函数的思维特征
——挖掘教材背后的思维素材

2016-07-13 02:02:28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王 倩

(濉溪中学 安徽·濉溪 235000)



高中函数的思维特征
——挖掘教材背后的思维素材

王倩

(濉溪中学安徽·濉溪235000)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科知识内容、学科结构、学科本质的理解和领悟的深度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对教材背后思维素材的分析,探索函数的思维特征,教给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数学思维特征;数学描述性语言;数学符号语言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而有些数学知识的思维特征,在教材上没有给予展现,这就需要教师自己结合教材去研究,挖掘教材背后数学知识的思维素材,并结合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渗透,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提升。

数学的思维特征离不了数学语言的表达,数学语言通过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现出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有能力对这三种描述进行相互转化。下面以函数为例,结合教材和函数的性质来探索分析其数学思维特征。

通过函数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函数的本质特征。简单地说就是自变量的变化引起因变量的变化.所以在研究函数时,就是要把握这一本质的思维特征。那么自变量如何变化的,对应的函数值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结合函数的基本性质来探讨这个问题。

1、函数的奇偶性

1.1奇函数

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f(X)即f(-X)+f (X)=0

【思维特征】互为相反数的两个自变量,其对应函数值互为相反数。

【几何特征】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1.2偶函数

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f(X)即f(-X)+f (X)=0

【思维特征】自变量互为相反数,其对应函数值相等。

【几何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轴对称。

例1:y=f(2X-1)是奇函数,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f(2X-1)+f(-2X+1)=0 B.f(2X-1)+f(-2X-1)=0

C.f(2X-1)-f(-2X+1)=0 D.f(2X-1)-f(-2X-1)=0

分析:这就涉及到谁是函数的自变量的问题,如果强调括号里的是函数的自变量是不合适的,这里函数y=f(2X-1)是以X为自变量,故取X与-X带入条件。即f(2(-X)-1)=-f(2X-1),即f(2X-1)+f(-2X-1)=0,则B是正确的。

【引申1】若y=f(X)是奇函数,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f(2X-1)+f(-2X+1)=0 B.f(2X-1)+f(-2X-1)=0

C.f(2X-1)-f(-2X+1)=0 D.f(2X-1)-f(-2X-1)=0

分析:这里是y=f(X)以X是自变量,把括号里的X换成2X-1,则带入f(-X)=-f(X),即f[-(2X-1)]=-f(2X-1),答案A正确。

【引申2】y=f(2X-3)是偶函数,会得到怎样的结论?

分析:函数中谁是自变量,再考虑偶函数的本质特征是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相等,则会得到f(2X-3)=f[2(-X)-3],即会得到f(2X-3)-f(-2X-3)=0这个结论了。

2.函数的周期性

对于函数y=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任何值时,都有f(X+T)=f(X),那么就称函数y=f(X)为周期函数,称T为这个函数的周期。

【思维特征】自变量取的是差为常数的两个数,其函数值相等。

例1:若函数y=f(X)满足f(2X-1)=f(2X+1),此函数的周期是多少?

分析:令U=2X-1,则2X+1=U+2

所以f(U)=f(U+2),所以T=2

若不换元,直接分析就是自变量的差是2,函数值相等,故T=2.

【引申】若y=f(2X-3)的最小正周期为2,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分析:这里函数y=f(2X-3)的自变量是X,故由周期的定义得,f(2X-3)=f[2(X+2)-3],即f(2X-3)=f(2X+1).

分析:在函数周期的定义里,加和减是一个意思,从函数的自变量看取什么样的两个数,它们的函数值相等.其实自变量取PX与,差是直接可以看出其周期为

分析:这里还是要分析谁是自变量,当然还是X,则

3.函数的对称性

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

(1)若f(a+X)=f(b-X)⇔函数y=f(X)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特别地a=b,当时f(a+X)=f(a-X)⇔f(X)=f(2a-X)⇔f(-X)=f (2a+X)⇔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思维特征】自变量之和为常数2a,函数值相等,则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特别地,当a=0时f(-X)=f(X)⇔f (X)-f(-X)=0⇔y=f(X)函数是偶函数⇔函数图像关于直线X=0对称.

(2)f(X)+f(2a-X)=2b⇔f(2a+X)+f(-X)=2b⇔

f(a+X)+f(a-X)=2b⇔y=f(X)的图像关于点(a,b)对称.

【思维特征】自变量之和为常数2a,函数值之和为常数2b,则y=f(X)的图像关于点(a,b)对称.特别地,当a=b=0时,f(X)+f(-X)=0⇔y=f(X)的图像关于原点(0,0)对称⇔函数y=f(X)是奇函数。

(3)f(X-a)+f(X=a)⇔f(X)=f(X+2a)⇔y=f(X)的周期是2a.

【思维特征】自变量之差等于常数2a,函数值相等,则函数周期是2a.

(4)f(a+X)=f(b+X)⇔f(X)=f(X+(b-a))⇔y=f(X)的周期是b-a.

【思维特征】自变量之差是常数b-a,函数值相等,则函数y=f(X)的周期是b-a.

特别地,当b=0时,f(a+X)=f(X)⇔y=f(X)的周期是a.

【思维特征】自变量之差是常数a,函数值相等,则函数y=f (X)的周期是a.

例1:若函数y=f(X)满足f(1-X)=f(1+X),则y=f(X)的图像有何特征?即函数有何性质?

分析:自变量的和是一个常数,这里(1-X)+(1+X)=2,函数值相等,所以函数图像关于X=1对称。

例2:若函数y=f(X)满足f(1-X)=f(X-1),则y=f(X)的图像有何特征?

分析:(1-X)+(X-1)=0.即自变量互为相反数,函数值相等,所以函数图像关于Y轴对称,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例3:若函数y=f(X)满足f(X-1)=f(X+1),则函数y=f(X)的图像特征如何?即函数有何性质?

分析:这里(X+1)-(X-1)=2,即自变量的差为常数2,故周期是2.

例4:若函数y=f(X)满足f(X-1)=-f(X+1),则y=f(X)有什么性质?

分析:因为f(X-1)=-f(X+1)所以f((X+2)-1)=-f((X+2)+1)

即f(X+1)=-f(X+3)即f(X-1)=-f(X+1)则f(X-1)=f(X+3)

所以周期是4.

例5:若f(X+1)+f(X-1)=2则自变量分别取X+1和X-1,不是和为常数了,而是自变量的差为常数了,那么怎样理解这个式子呢?即自变量的差为2的两个数,函数值的和为2,即f(X-1)=2-f(X+1),则f(X-1+2)=2-f(X+1+2)即f(X+1)=2-f(X+3)所以f(X-1)=2-[2-f(X+3)]=f(X+3),故周期为4.

反过来,函数的文字描述性语言可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符号语言。

例1:若函数y=f(X-1)是偶函数,则y=f(2X)的对称轴是_.

分析:由y=f(X-1)是偶函数,则f(X-1)=f(-X-1)

所以y=f(X)关于X=1-对称,所以y=f(2X)关于对称。

例2:若函数y=f(X-1)的图像关于X=1对称,则y=f(X)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分析:由y=f(X-1)的图像关于X=1对称,得f[(1+X)-1)]=f[(1-X)-1)]即f(X)=f(-X),所以y=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

例3:函数y=f(X)的定义域为R,若y=f(X+1)与y=f(X-1)都是奇函数,则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A.y=f(X)是偶函数B.y=f(X)是奇函数

C.f(X)=f(X+2D.y=f(X+3)是奇函数

解析:因为y=f(X+1)与y=f(X-1)都是奇函数,

所以f(-X+1)=f(X+1).....①f(-X-1)=f(X-1)......②

即f(-X+1)+f(X+1)=0 f(-X-1)=f(X-1)=0

所以函数y=f(X)关于点(1,0)及点(-1,0)对称

所以f(X)=-f(2-X)f(X)=-f(-2-X)

这两个式子就能合到一起了,就是f(2-X)=f(-2-X)

由这个式子发现自变量差为4的两个自变量,函数值相等,函数是周期为4的周期函数。故C错误。

【下面显然要用周期4这个结论进行分析了】

由②知f((-X-1)+4)=-f((X-1)+4)仍然成立

即f(-X+3)=-f(X+3)

即y=f(X+3)是奇函数(自变量取相反数,函数值相反),故D正确.

【再分析】

若用①式,就是f(-X+1+4)=-f(X+1+4)

即f(-X+5)=-f(X+5)

故y=f(X+5)也是奇函数.

分析;如何把第二个条件的描述性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表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平时做题时,最终还是要用数学符号语言来表达数学问题,这是最基本的数学思维。

则y=f(X)是偶函数。

例5:函数y=f(2X+1)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函数y=g(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则g(X)+g(-X)的值是_______

分析:第一个条件中的描述性语言如何转化成符号语言,第二个条件表明函数y=g(X)的性质与函数y=f(X)的性质有关,这就要从第一个条件分析函数y=f(X)的性质是怎样的,结论“g (X)+g(-X)的值是多少”怎样理解,即自变量取相反的两个数时,其函数值的和等于多少的问题。

解析:因为函数y=f(2X+1)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

所以f(2(-X)+1)=f(2X+1)

即f(-2X+1)+f(2X+1)=0

即y=f(X)的图像关于点(1,0)对称,

所以y=g(X)的图像关于点(0,1)对称,

所以,则g(X)+g(-X)=2

例6:已知定义在R上的y=f(X)偶函数,其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X∈(-2,2),当f(X)=1+X2,则当X∈(-6,-2)时,f(X)=_____.

解析:因为y=f(X)是偶函数,所以f(-X)=f(X)

又因为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所以f(X)=f(4-X)

则f(-X)=f(4-X)所以T=4

当X∈(-6,-2)时,X+4∈(-2,2)

所以f(X)=f(X+4)=1(X+4)2

这些问题的思维特征是函数问题的本质特征,做题时不是构造函数画图像,或者猜测而得到结果。这些素材在教材上是没有的,可是在试题中常出现,教师平时就要自己去系统地研究,然后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张鹤.分享数学智慧的人:数学的思维特征与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2]陈松林.与函数对称性、奇偶性、周期性有关的命题及应用[J].试题与研究,2007(20).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3-153-02

作者简介:王倩,濉溪中学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