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井松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
◎汤井松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逐渐发挥出巨大的优势。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设计讨论主题、慎重选择讨论形式、正确引导讨论过程、准确评价讨论结果。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策略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什么问题、何时让学生讨论,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为加强知识间的沟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讨论问题的选择应遵循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等原则。面对新教育体制的改革,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及教育部门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育经验,简略的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重点并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是要教授给学生合理多样化的讨论方法,培养学生课堂讨论的习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在什么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应该在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或为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或为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了解等为目的。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已有知识能力,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应该选择具体、有趣、难度系数不高、符合学生能力等条件。
教学课堂讨论必须要把握好时机和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教学的关键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还需要学会掌握最佳的时机和机会。常见的讨论时机通常有下面几方面:
1.讨论需要在突出重点的时候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集中解决主要的问题,突出重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这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的一个重要方法之一。这样不仅仅能够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在教学内容的扩展和知识的深入时 课堂教学要严格的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但并不是一味地去照本宣科。教材中的很多问题还应该适当的根据学生的接收能力进行一定的扩展和深入,从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3.在学生的认识普遍发生变差的时候 较多的学生在学习中发生认识偏差,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所引起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合理的利用这个时机,利用它来展开讨论,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纠正学生对认识的偏差具有重要的意义。
4.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学生自身知识体系、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学生经常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当遇到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够一味地去穷追猛打,也不能够直接给学生答案,更不能嘲笑学生,可以组织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集合所有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去解答这些问题。
5.当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充分打开的时候 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思维想法作为教学的中心。在有效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亢奋,有张有弛,如果学生的思维无法打开那么教学的效率也不可能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无法打开时,要及时地采取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从而来创建错乱有序的教学节奏。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定位,放下身段尽量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一是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学生平等相处,带动学生积极认真参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在讨论中感觉毫无拘束,畅所欲言进行表达。二是教师不能自始至终以一个旁观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出现,而要和学生一样对问题保持好奇、兴趣和讨论的激情,并适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三是教师对讨论的评价要适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在讨论过程中要做适时的引导,以确保讨论不离主题和顺利进行,教师要积极鼓励有创意的看法或见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抓住学生之间在观点上的分歧之处,激励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起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入讨论和反思。
为了确保讨论不离开主题和顺利进行,教师要做到适时适量地介入,不妨叫它穿插教学。穿插教学在组织学生讨论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组织学生讨论中,教师穿插与学生的讨论融合起来,既不会牵强附会,有不会生硬死板,会达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在六步实效教学流程中,教师介入学生讨论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讨论效果,一般在下列情况下介入比较合适:当枝节问题耗时太多时教师需要介入。如果连续几个人的发言离题太远,教师要插入简短的话提醒学生回到讨论主题;当学生发言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时需要教师介入,并弄清原因;当出现了事实上的错误时教师要介入,避免讨论失去有效性;当存在尚未察觉到的逻辑错误时需要教师介入,及时指出并纠正;在讨论过程中的某些中间环节上教师要介入,可适当地做简短的阶段小结,明确当前的问题。当然,教师的介入要恰到好处。介入切忌随意性,心口开河,离题穿插。一定要紧扣讨论的主题,有明确的目的,并保证学生讨论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课堂讨论契合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广大教师所乐于采用,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在组织课堂讨论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徐国利,叶挺松;胡适与白话文教育改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瞿海燕,易武;胡适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3]李召存;关于教育观念的理论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万匹中心小学 2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