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献前
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鉴赏“三部曲”
⌾ 柯献前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古代诗歌阅读课的有效教学》的阶段性成果,立项批准号2015XB0891。)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即作者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
诗歌;艺术;鉴赏
在鉴赏时,要透过作者情感世界的窗口,调动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借助联想、想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现诗歌中的形象,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鉴赏诗歌艺术形象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三部曲:分析语言,再造想象,把握意象。
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就要通过对景物形象自然属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理解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例如,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系列形象中,会让人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他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
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象,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
例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象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去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通过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这首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诗人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诗人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
再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首先通过想象,对诗中的“一问一答”读成“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这些问题都可以启发同学去触摸作者心情变化,而且往更深一层递进——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最后,还可以进行个性解读: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客观存在既是意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通过“月落”(残月西沉之象)、“乌啼”(乌鸦惊恐凄凉的啼叫声)、“霜满天”(霜花凝露,寒气逼人)、“对愁眠”(舟中之人愁绪满怀,不能成眠),以及城外让人心烦意乱的夜半钟声,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幅“秋夜寒江图”。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意象,把诗人内心的“愁”渲染得淋漓尽致。由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诗人的羁旅之愁。
通过对“枫桥”“江枫”和“愁眠”三个词语的考证和分析,我们对这首著名的《枫桥夜泊》诗歌就有了一个较为客观和理性的解释。“诗无达诂”,很多作者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阐述,这也证实了这首诗歌的魅力之所在。
当然有些时候,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原因,或作者为了使诗意含蓄些,其诗中的形象不以“人”的形式出现,而代之以“物”,这里的形象虽是写“物”却是写“人”,表面写物实际写人。比如,张继的诗《早梅》塑造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在这里,诗人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大凡文学作品,都塑造艺术形象。古诗词很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常以人物形象寄托情感、表达主旨。因此只有把握形象的特点,形象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可见,抓住“形象”是领会情感内涵的捷径。这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1]沈家庄《李清照研究论文文集》,齐鲁书社1991年排印本
[2]《李清照集校注》三卷【宋】李清照撰王忠闻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排印本.
[3]《贾岛的文学复古思想》,齐文邦,《河南大学学报》,1991.1
[4]《贾岛诗封建论》,杨旺生,《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2
[5]张继焦著.亚洲的城市移民中国、韩国和马来西亚三国的比较.北京市: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福建省仙游县榜头中学 35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