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纬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视唱练耳在中国音乐史学习中的实践性意义
□经 纬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任务则是培养学习者的音乐听觉能力——即如何欣赏音乐、演奏音乐、表达音乐。早期的视唱是为歌手而设的歌唱训练,国外的听觉能力培养是通过一系列“唱”的练习,来提高音乐学习者的音准、乐感等听觉能力,而我国又是何时、用何种方式开始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呢?下面,采用时代分期的方法,对视唱练耳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专业中的实践性意义进行阐述。
视唱;练耳;音乐史
1.1 中国古代,“听声会意”衍生
“听声会意”,就是通过“听”来体会音乐所要传达的内容。从商代开始,五声音阶的观念就慢慢确立了,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确立了最早的生律法---三分损益法,到了周代,又发明了“十二律”。律调理论的产生,说明人们在商周时期,对于音准的辨别就已非常重视,对于音乐中的“听声会意”自然也早已开始萌生。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视唱练耳教学初现萌芽
20世纪初,一批近代音乐家先后到日本去留学,把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及先进的教学模式带入国内,这其中就包括简谱及首调唱名法、集体唱歌的形式等等。1912年,是视唱练耳教学从普通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环节,到成为正式课程名称的关键期。从此以后,视唱练耳可以说是真正成为了专门的音乐教育科目,对于我国的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来说,这次的转变具有里程碑式的突破。20年代初期,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开设了第一个名为“视唱”的课程。这是目前所见有史料记载的,我国最早开设的“视唱”这门课程。从其课程名称可以看出,只有“视唱”,并无“练耳”,对于练耳的内容,应该是有所涉猎的,只是在课程名称上没有体现。
1.3 1921年,视唱练耳课程创建
这时期在国民学校音乐教育中,依然没有专门的“视唱练耳”课,相关内容包含在普通音乐课的教学范畴中。视唱练耳课程所涵盖的许多具体训练,例如识谱、读谱等,其实已经在中小学阶段启蒙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中,这为我国视唱练耳教学在少年儿童阶段的发展及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 20世纪30~40年代,视唱练耳学科得到发展
1942年9月,民国时期教育部修正公布了《简易师范学校音乐课程标准》。“练耳”这一名词及教学方法首次明确出现在课程标准之中,同年我国修正公布了音乐教材大纲,明确表明了视唱练耳课程的授课内容,必须包含视唱和练耳的练习,到此时,视唱练耳课与我们现在的课程内容比较接近了。
2.1 在曲调考证中的运用
曲调考证主要是运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对留存下来的音乐作品本身作历史的调查。历史考证落实在音乐最根本的实体——曲调上,在对曲调进行考证时,就要对考查时期内出现的同曲牌名的大曲进行节奏节拍、旋律走向的对比联系,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流传演变的关系。这就需要考察者具备一些基本的构唱和分析曲调的基础,才能进一步的对曲调进行研究。
2.2 在音乐分析中的运用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要对具体的作品从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方面进行研究。这就需要音乐研究者具有一定的视唱和乐曲分析能力,对节奏进行精确的把握。
2.3 在乐器测音中的运用
曾侯乙编钟出土时,前后进行了四次测音,每次测音工作都会受测音仪器和环境的制约,幸运的是参与测量的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音乐功底,他们依靠敏锐的听觉和对古代乐律理论的了解,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完成了测音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听音训练在测音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些学者将视唱练耳称为音乐的“基础工程”、“奠基石”,足以说明它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中国音乐史的学习中,视唱练耳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用中国音乐史中时代分期的方法理清视唱练耳的发展脉络,并将这两个学科有机结合,才能共促彼此的发展。
[1]王文静.视唱练耳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D].哈尔滨师范大圩.2016.
1004-7026(2016)18-0095-01
J613.1-4
A
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8.073
经纬,汉族,女,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