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景观文化建设的育人现状与思考

2016-04-13 18:56于晓雯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景观师生校园

于晓雯

( 山东建筑大学材料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

文化建设

高校景观文化建设的育人现状与思考

于晓雯

( 山东建筑大学材料学院,山东 济南250101 )

摘要:高校景观文化体现着大学文化精神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在育人氛围营造和实现途径方面,高校景观文化建设仍存在着边缘化、同质化、空心化、偏颇化等诸多问题。以传承与弘扬大学特色文化为目标,通过结合地域特色、学科特色、系统整合、人景互动等多种途径,建设不同高校各具特色的校园景观,切实发挥景观文化的育人功能,对建设我国高水平特色大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景观文化;地域特色;学科特色;人景互动;系统整合

大学肩负着文化传承、引导、整合和创新的使命。高校景观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高校师生创造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等一系列的重大发展战略,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别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设高校特色景观文化对培育大学优势资源和传统特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景观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景观(Landscape),其最早的含义是作为美丽的风光和风景画面的表现与再现。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与完全未受到或很少受到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景观相对应,文化景观是指人们为满足某种需要,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人们在建造、开发和利用这些景观时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则构成了景观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系统,景观文化含有更多的社会文化性,反映和影响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校校园的景观文化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内涵。它是人们通过与校园各类景观的长期互动实践,创造和形成与景观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融合到校园景观建设中的现象与过程。校园内的建筑单体、广场道路、雕塑小品、植物水体等等这些坐落于校园内的景观仿佛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表达并影响着特定历史时期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潜移默化地给予身在其中的人们以环境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校园景观文化建设日益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

二、高校景观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让我国迈入了世界高等教育大国行列。各类高校也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期,并校扩展、另辟分校等等,校园的规模和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文化传承的断裂和大学文化底蕴的缺失。扩建或整合后的高校在校园规划和景观风格上更加千篇一律,形式大于内容,大而全、趋同化现象普遍存在。校园景观建设的边缘化、同质化、空心化及偏颇化等问题,成为高校环境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题。

(一)景观文化建设边缘化

高校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也终将成为社会成员,成为有能力服务社会的一分子。基于城市规划和高校自身规模建设的需要,许多高校将校区建设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偏远郊区,这对大学生社会化发展进程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地缘上的劣势让远离地域核心区的大学生们减少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进城”难的大学生们的课余时间或专注于校园范围内的学生团体活动,或把自己锻炼成考试机器,甚至有部分学生选择沉溺于网络游戏。其次,校园内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没有很好地体现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特点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与社会脱节的孤立景观,减少了大学生对当地的地域民俗、社会心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隐性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和机会,也弱化了他们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景观缺乏地域文化氛围的边缘化现象,让大学校园似乎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座“孤岛”。

(二)景观文化建设同质化

长期以来,在高校建设中一直存在身份固化、目标趋同、重复交叉、竞争缺失等问题,造成了“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扩建与整合校区时,对学校老校区景观的延续和学校特色的传承方面出现了断层,使校园景观缺少了老校区长久积淀的历史厚重感,让本应凸显学校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景观变成了历史的记忆,校园景观蕴含的标识文化和校史文化不复存在,学校的优势资源和传统特色也不再具有可识别性。另一方面,在新校区的建设中,盲目照搬、简单复制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城市的建筑景观风格。这种“速成式”的景观规划与建设,不仅使大学缺少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内涵,造成了高校师生对学校的文化归属感慢慢淡化,也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态度,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懈怠了对精神的、内在的、本真的目标的坚守与追求。

(三)景观文化建设空心化

大学校园景观是大学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是诠释和演绎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尽管现在的大学校园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美,校园景观也越来越多,然而很多高校的校园景观却只是美丽的“空心”,与大学办学理念及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涵关联甚少。美丽的雕塑,移植的建筑,这些校园景观虽然坐落于校园,却没有内容,缺乏深度。缺少文化内涵和知识背景的景观, 只是一个个冷冰冰的物体,无法发挥景观的濡染教育作用。其次,一些校园景观在最初规划和设计时并未考虑其以后的利用方案与效果,待建成之后变成了孤立的个体。缺少校园师生广泛关注和参与的景观只是形同虚设,校园景观应有的科学意义和人文历史价值也逐渐被大家遗忘。

(四)景观文化建设偏颇化

景观文化建设的偏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升格数量的增多,部分高校在校园建设中显现出功利主义倾向,为了获取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盲目追求学校规模和效益,大肆修建豪华大楼、漂亮广场、大片绿地等所谓的“形象工程”来粉饰自己,而在校园人文景观和科技景观的建设力度上有失偏颇。这样的做法会直接导致校园里追名逐利的功利思想的泛滥,这样的大学也似乎更像是一个营利的培训机构,而非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场所。其二,在校园景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上,部分高校的景观建设只注重科技或人文单一文化因子的熏陶与教育。虽然身为多学科大学,但在景观的整体格局上却缺乏科技与人文教育的系统融合,让综合性大学失去了应有的多元文化思想与兼容并包的胸襟,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高校加强景观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思考

(一)弘扬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

大学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她是一座城市文化科技水平的象征,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开放性和适应性的特点。通过大学校园内最直观的景观演绎,能够向人们传递大量关于当地地域文化的历史信息,反映地域历史文化的沉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按照不同的区域可以分为闽南文化、河洛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等十多种地域文化,每个地域文化都有诸多让当代青年传承和发扬的优秀内涵。对地处其间的高校而言,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打造代表当地民俗历史特点、弘扬本土文化的标志性景观或景观群,可以让师生更加了解所在城市所经历的风雨沧桑,关注地域文化历史脉络,增强师生对所在地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同时,科学整合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化资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让城市所具备的现代化生态科技气息和创新精神合理融入到校园景观当中,让师生感受到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更好地塑造大学生们的时代精神,增强他们服务社会的责任和能力。

(二)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品牌文化

大学的传统特色文化是依托其特有的学术环境和学科资源优势,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与品牌。每所高校在建校时都会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特色学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校生存环境中,高校只有不断地保持优势、扶持特色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远景。从环境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高校景观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因校制宜,在充分理解学校办学宗旨的基础上,在景观中融入传统专业学科特色,探究与优势专业学科相关的景观文化历史由来和发展进程,让师生在接触景观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的热爱和对学校的情怀,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景观文化要体现优势学科发展现状。任何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整合与优化才能得到发展。景观文化的建设也应与特色学科专业发展同步,以动态的渐进式的创新形式不断赋予景观新的文化内涵,反映学科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为走特色强校之路奠定物质基础。

(三)挖掘景观蕴含的文化,促进人景互动

景观文化不同于景观本身,它不是物质形态,而是体现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科学知识,更是包括人们对这些知识文化的理解和利用。作为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校园景观文化建设首先应当加强与所学专业知识的有效链接,寓教于景,于景观中注入学科知识,让师生们通过了解景观建造的科学原理、基本结构和应用技术,更加形象、直观地传递科学理论知识。挖掘景观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解读蕴含的景观故事和著名学者、成功校友的人物足迹,让师生们从这些故事记录中感悟大学学术至上的理念和务实创新的精神,让这些景观不再是沉默的物体,而是会说话的活生生的教育教学素材。其次,加强师生对校园景观的有效利用,寓教于行,促进人景互动。景观因为有了人的活动参与才被赋予了意义和生命力。景观文化的形成也需要有人的参与和有效利用,并最终通过师生的言行表现出来。高校可以通过为景观建造信息化电子讲解系统、景观休憩区、阅读区、活动交流区等多种形式,搭建景观文化信息展示和人景互动的平台,为吸引师生的广泛参与和体验提供便利,在人景互动中宣传景观文化、发展景观文化。

(四)系统整合资源配置与景观格局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支持高校的教育资金、教育资源显得尤为珍贵。高校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即师生综合实力的竞争。只有合理优化高等学校的资源配置机制, 才能使有限的资源真正发挥提升师生综合实力的核心作用。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也应建立在科学设计和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做到适度、适量。在总体规划上,应着重加强建设质量过硬、具有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的惠民景观工程,使景观既能发挥陶冶师生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的育人功能,又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并逐渐积淀成经典景观,让高校真正成为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的道德高地和知识殿堂。

其次,要加强科技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系统融合。大学是科技创新和传承文化的基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综合性大学的逐渐增多,开设的学科领域也更加全面。但大学的综合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科设置和课堂教学上,与之配套的综合素质教育包括景观文化建设也应与之同步。高校景观文化中的文化因子不仅包括哲学、政治、文学等人文文化的内容,也包括技术器物、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等科技文化的内容。文科类院校应有蕴含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校园景观,理工科类院校也应有弘扬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景观。虽然不同类院校在科技景观与人文景观格局上的侧重点和投入力度不同,但二者相互渗透和贯通融合,更能体现大学育人功能的宗旨,也与国家确立的立德树人、培养创新实用人才的高等教育任务和目标相契合。

四、结语

高校景观文化特色体现着大学文化的建设水平和质量。从地域特色、学科特色、人景互动、系统整合等方面着力,形成不同类别高校各具特色的景观文化,并让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色景观文化在教育活动中内化为一种内聚力和驱动力,对提升高校竞争力,推动大学和谐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海胜.文化景观变迁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6.

[2]徐艳芳,王志远,付飞营.济南地域文化与景观特色塑造的途径与方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5).

[3]林墨飞,李禹.互动型高校景观营造探究[J].美苑,2010(4).

[4]李广信.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

(责任编辑:付元红)

The Present Education Situation and the Thinking of Landscap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YU Xiaowen

( Material School,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1, China )

Abstract:University landscape culture embodies the cultural spirit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aspect of the cultivation atmosphere and realization wa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cultur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marginalization, homogeneity, hollow, biased and so on. Setting the goal of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culture, combining geographical features,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system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scen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promoting high level and characteristics university in China to construct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ies and to exert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Key words:landscape culture;regional characteristics;subject characteristics;system integration;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scene

收稿日期:2016-02-25

作者简介:于晓雯(1979-),女,山东烟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85(2016)02-0093-04

猜你喜欢
景观师生校园
景观别墅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