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的“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2016-04-13 16:15刘玉生
山西农经 2016年6期
关键词:三围穗肥分蘖

□刘玉生

(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龙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四川 自贡 643104)

水稻种植的“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刘玉生

(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龙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自贡643104)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项新型栽培技术,其具有挖掘水稻种植产量潜力及促进水稻增产的作用。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具有更多优点,其结合了平衡施肥、覆膜栽培等多项技术,是一个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具有高效省工、抑制杂草及稳产高产优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将重点探讨下水稻种植的“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应用,首先了解明确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路线,分析水稻种植的“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及其优点,最后将这项新型技术应用至水稻种植中,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水稻种植;三围立体;栽培技术;应用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6.045

近几年来,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逐渐扩大,有效提升了水稻生产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杂交水稻是水稻种植的一项重要技术方式,杂交水稻具有更高的生产潜力,其具有有效穗足、结实率高等特点,相关研究人员也将其与“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起来使用,效果较好。

1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路线及水稻增产机理

1.1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路线

水稻强化栽培是一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最开始是从国外引进的,经过我国国内科研及推广机构的多次实验、改进后才得到了示范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国外的马达加斯加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其命名该项技术为“水稻强化栽培体系”。2000年时,我国的袁隆平院士首先在国内引入了“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作为超级稻栽培的指导,并正式发表了“强化栽培”论在杂交水稻上,并于次年在海南三亚召开了水稻强化栽培国际会议。我国的一些省份在2001年就开始探索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例如四川省农科院在川西实验区的广汉基地实施小面积实验,并在2002年进行生产示范,该省的合江县则在2003年引进这种水稻强化技术进行生产示范,2004年得到逐渐推广。根据相关种植田块调查显示: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具有省种、省肥及增效增收优点与传统栽培相比。

1.2水稻增产机理

水稻增产机理过程主要是:借助嫩秧旱栽,再结合使用稀植、湿、晒及间灌溉技术等,促进分蘖大量尽早生长发育,促使水稻早日形成强健根系,促进水稻植株的健壮生长。也可以使用有机肥配合无机肥、减前增后施肥技术,有效延缓水稻生育后期的株跟、叶早衰,有效提升水稻后期的光合强度及光合产物积累,以此达到足穗、大穗及高产目的,这种做法也能较好地改善稻米品质、节约稻田灌溉水。

2 水稻种植的“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优点

2.1嫩秧旱栽,提高成穗质量

单季稻地区使用强化栽培技术能够移栽2~3叶龄秧苗,双季稻地区则能够移栽3~5叶龄秧苗,这种新型技术与传统技术比较,能够减少2~4片叶在移栽秧苗过程中,能促进水稻早生快发,也能将水稻的大田分蘖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种植,能够通过大量早期的低节位分蘖,有效提升成穗质量。但是移栽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根系损伤,确保根系不干,并使秧苗浅插或直立。

2.2稀植壮株

水稻种植过程中,使用2.17m开厢,1.83m的厢面宽,而且水沟中宽为33cm,沟深是23cm,采取双三角形栽植,移栽密度的行株距是(30cm×30cm)~(50cm×50cm)。比较肥沃的稻田可以栽稀一些,瘦田则应栽相对密一些。应利用水稻大群体具有充分生长空间及小群体内激烈竞争特点进行种植移栽,更好地提升水稻的自我调控能力,使水稻个体大穗及高结实优势发挥出来,实现同步高产高效。

2.3双三角形栽插

水稻应采用东西行向双三角形栽插方式,错窝排行,依据等边三角形使得每窝分散地栽插3苗,设置苗距为6~12cm,确保水稻苗稀中有密、密中有稀,这样能较好地促进分蘖发育及个体生长,水稻田能够形成高产群体结构,使得结出的稻米穗大粒多。

2.4湿润根部,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水稻移栽后的稻田主要进行湿润灌溉,这种灌溉方式主要是浅、晒、薄等节水灌溉,这样能较好地减少灌溉用水,也能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浅水插秧能够使得返青期的土壤具有足够水分,水稻分蘖前期湿润或者湿3~5d、干3~5d采用浅水干湿交替灌溉,这样能较好促进分蘖的早期生长发育,也确保了土壤通气水稻根系也能更好生长;“够苗晒田”这主要是指水稻分蘖后期全稻田总苗数达到一定有效穗也就是18万~21万时再进行排水晒田,对于那些长势非常旺或者是排水较困难的田块,最好在达到预定有效穗数的80%时排水晒田;“薄水促大穗”主要是指水稻幼穗分化到穗扬花期过程中保持着1~2cm的薄水层促大穗;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方式在灌浆结实期,从而达到养根保叶促灌浆的作用。

2.5控苗壮秆

水稻生长中期时,应对无效分蘖发生进行控制,从而促进有效分蘖的生长,最后能实现壮秆大穗。

2.6增施有机肥,促进高产

强化栽培技术应用时,每亩稻田施用的纯氮肥量应增加1~2kg与传统常规技术相比,向稻田中增施有机肥来提升肥料利用率,也能起到增强田地肥力的、改善稻米品质作用。施肥过程中,应遵守“减前增后,增加穗、粒肥用量”原则,设置氮肥中底肥、分蘖肥及穗肥比例是5:3:2。将有机肥作为主要底肥,辅助用速效化肥,然后施足追肥及穗肥,以此达到稻田高产的营养要求。每亩稻田还应施用1 000kg有机肥,10~15kg氮量,氮、磷及钾的配制比例应该是2:1:2,有机肥比例应为总施肥量的20%~30%,设置基肥:追肥:穗肥的比例为6:3:1。可以将所有的有机肥、磷及钾化肥都用作底肥施用,在水稻移栽后5~25d内分成2~3次追加施用分蘖肥。晒田复水后再施用穗肥,施用2~3kg尿素在抽穗后10~15d每667m2充当粒肥,后期应结合使用磷酸二氢钾1~2次来防治病虫害,确保分蘖快速生长发育,中期能减少无效分蘖量并促进有效分蘖生长,最后后期能养根保叶促进灌浆。

2.7综合防治病虫害

使用强化栽培技术过程中,稻田的8叶前期稻田空隙比较大,而且杂草也较多,应在稻田内使用谷壳将苗间空隙覆盖住,这样能起到显著控制杂草及增加产量作用。也能够在水稻分蘖期实施2~3次人工除草或者根据实际情况施用化学除草剂来防治杂草。这种“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中很少出现纹枯病,但是稻田中会发生较严重的螟虫害,西南地区以5月上旬一代螟虫、7月上旬二代螟虫危害头季稻,8月下旬三代螟虫危害再生稻为主,可以使用锐劲特或杀虫双等农药杀虫,喷洒、杀虫药时应适当增加用水量。

3 “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及策略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

3.1改革育秧技术,促进作物生长

水稻穗大的前提与基础是8叶前期分蘖穗,水稻秧苗要想取得叶糵基本同伸,就应在分蘖穗滞增叶龄期8叶前发足100%的有效穗苗,主要技术措施有三种:第一种是采用盘式育秧,在每穴内播种一粒芽谷,1hm2应有750个560孔盘,并控制秧龄在1.5叶以内;第二种是猛攻分蘖,秧苗缺水期时,糵芽容易休眠,分蘖则容易缺位,对此那些免耕天栽秧后应保证浅水层直到7叶,等待生长到100%有效穗苗数时再进行排水晒田。

3.2增施有机肥,适量施用速效促糵肥

水稻稳健平衡生长的基础与前提是充足的有机肥料,单纯施用速效化肥时,水稻短期效应比较明显,但是容易出现失调现象。种植超高产的杂交稻品种需要220kg/hm2左右的氮,氮、磷及钾的比例大约是1: 0.81:1,并且有机肥应占基肥用量60%以上,分蘖肥应尽早勤施用,移栽水稻后3d再1hm2施用105~150kg尿素,保持速效肥肥效能够维持在有效分蘖终止叶龄期内,需要使用有机肥来维持整个中期水稻的生长,这一时期也主要是碳素代谢。

3.3控制中期群体,提高成穗率

水稻移栽后20~25d内,最好确保有效分蘖终止叶龄前的一个叶位能发足100%穗数苗,然后再立即进行排水晒田,一直晒到4叶露尖,分别控制倒6叶及倒5叶的长度在30~35cm左右,苗数最高的应控制在所需穗数的1.1~1.2倍。中期群体应控制好,首先要控制中部叶片长度及无效分蘖,其次是采取任何方法巩固原有的茎蘖数,促进其健壮生长。具体来说就是应掌握叶色变化,保证5叶出生期时有显著的叶色褪淡,为基部节间充实及矮壮提供充足养分,给早施促花肥打下基础,有效控制中部的叶片长度及无效分蘖。

3.4早施穗肥,优化冠层叶片配置

对于那些“源”限型的品种,应对其中期群体进行严格控制,并尽早施重肥来促进花肥及保花肥,并起到扩“库”增“源”作用,水稻灌浆期间应适当地施用粒肥,避免水稻早衰,进而有效提升结实率及千粒重。通常情况下,倒二叶及剑叶长度比较短,这表明枝梗、颖花分化及退化时植株内会亏缺养分。近几年来的生产实践也表明:水稻冠层叶长配置及优化参数是剑叶长度大于28cm,倒2、3、4接近等长,而且也都在37~45cm之间。应对中期群体叶色等进行严格控制、早施重肥来促进花肥,有效增加分蘖比例,并促进大穗生长及提高大穗比例。

结束语

水稻种植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新型水稻种植技术“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更是在近几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水稻产量及质量,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本文首先分析了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路线及水稻增产机理,然后分析该技术优点,最后将其应用至水稻种植实践中。

[1]朱振中.“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09:82.

[2]黄志军,薛德乾,杨德标,邱凤秀.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试验简报[J].福建农业科技,2006,01:7-8.

[3]何金旺.实现水稻超高产的重要途径——“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09,01:12-13.

[4]雍清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四川农业科技,2015,01:22-23.

[5]曾卓华.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08,01:31-33.

[6]蔡艳,陶武辉,张毅,张锡洲.不同移栽密度对“大三围强化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06:1603-1605.

1004-7026(2016)06-0068-02中国图书分类号:S511

A

猜你喜欢
三围穗肥分蘖
不同穗肥用量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穗肥施用时期对喀斯特区域杂交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三围”,围出好的氛围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智能量“三围”
从“倒挂村”到“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