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学敏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西藏开展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
□涂学敏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经过多年来的扶贫经验和探索,精准扶贫适合西藏。西藏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他的因素都制约了西藏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想顺利开展扶贫工作,实现西藏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要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准确把脉,合理施展扶贫工作。
西藏;精准扶贫;小康社会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6.003
1.1西藏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贫困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西藏扶贫工作有了质的变化,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西藏的贫困形势依然令人担忧,减贫任务依然繁重而复杂。
1.2西藏扶贫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西藏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西藏作为经济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深入开展扶贫工作,对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所以,西藏扶贫工作要突出“精准”,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西藏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2.1西藏开展精准扶贫的难点
2.1.1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西藏地处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之上,因此,西藏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同时,西藏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干旱、洪涝、冰雹和风雪等时常给工农业生产带去惨重的损失,尤其对农业是致命性的打击。这些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西藏的脱贫进程。
西藏很多地方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资金短缺,生产方式落后。“要致富,先修路。”然而,修路在西藏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广阔的面积、寒冷的天气和高额的成本使得基础设施的修建难上加难。
2.1.2返贫问题严重。一直以来,西藏的返贫问题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伴随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多发的自然灾害,西藏容易出现各种疾病,人口死亡率高的现象。因病致贫和因灾致贫的比例居高不下,这也是西藏扶贫的一个关键点。
2.1.3个性化帮扶难以实施。从现实层面上看,因户制宜的扶贫理念虽有价值,却难以实现。个性化帮扶需要对贫困人口进行准确的识别,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但是,西藏地域面积广阔,人口分布稀疏,多自然灾害,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扶贫社会组织发展不足,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个性化帮扶受阻。
2.2西藏开展精准扶贫的重点
2.2.1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顺利高效地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更是扶贫工作的重点。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确定谁是扶贫对象,但在对象的确定方法与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是贫困人口的“规模排斥”问题。另一方面是贫困人口的“区域排斥”问题。
2.2.2发挥贫困人口积极性与激励干部责任感要并重。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西藏一直摆脱不了贫困的困扰,这与贫困人口自身的依赖思想和消极心理有很大关系。国家和政府对西藏的发展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扶助政策,使西藏贫困人口逐渐养成了严重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认为国家和政府会帮助他们,所以他们一味地消极等待,从不积极主动的想办法、抓机遇来脱贫致富。同时,西藏的贫困还与村干部的责任感密切相关。驻村干部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职责和身份。
2.2.3体制机制完善要引起重视。扶贫是一份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扶贫治理机构尚待完善,扶贫资源传递内耗过大。政府扶贫组织机构庞杂、审批权限集中且层级较高、制度化评估问责制和复查制缺失等致使政府行政参与过度,扶贫市场机制缺失,扶贫资源难以整合且在传递过程中内耗较大。
3.1借助大数据,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鉴于大数据分析的着眼未来,强调服务传递精准化、行为主体与客体互动化以及资源配置高效化等特征,精准扶贫数据挖掘应理性选择与利用数据,服务于扶贫工作开展:改变传统思维,健全扶贫信息系统,注重扶贫主体与客体的“供需对接”,提高扶贫工作的预见性与准确性,推进精准扶贫,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与挑战,重视新时期扶贫管理方式与内容创新,改变政府扶贫治理结构,持续追踪扶贫,把准脉搏,找到症结所在。
3.2坚持“差异化”,做到精准帮扶
在扶贫改造中,我们要发挥贫困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在西藏的扶贫工作中要“定位滴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积极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提升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则要通过走访、沟通等形式了解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致贫的原因以及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扶贫工作,做到“一户一策”。
3.3完善监督和管理机制,实现扶贫机制的有效运行
完善扶贫的监督管理机制是让扶贫工作能够更有效率,精准的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扶贫开发。首先,要制定好一套完整的扶贫规则,按照制定的规则行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扶贫政策的落实需要的是实打实的执行力,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会使得扶贫更有效率,更加科学合理。其次,引进绩效考核制度。对于扶贫工作开展绩效评估工作,客观合理的制定好相应的绩效标准。第三点,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好刚要用在刀刃上,扶贫资金的使用需要也同样如此。
3.4优化考核机制,提高驻村干部素质
驻村干部在解决贫困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想更好更高效的开展扶贫工作,必须完善驻村干部的考核机制,丰富考评办法,让驻村人员能静得下来,沉得住气,扎扎实实的为老百姓做实事。首先,驻村干部要快速适应并且习惯农村工作的特点,积极融入农村工作和生活。其次,驻村干部要努力提升自身品质,为全村人民树立良好的榜样。要做到把全村的发展作为自己当前的第一要务,切实解决群总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向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3.5转变扶贫方式,创新扶贫方法
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或者是一部分人的事情。在扶贫过程中,我们不能有惯性思维,要积极开动脑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扶贫工作。首先,要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政府在某些方面应该借鉴市场的模式,由于市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会使得我们能够花最小的代价办成更多的事情。其次,公共部门和NGO组织联合扶贫。由于NGO组织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能够更好的解决政府组织中存在的寻租等现象。同时,扶贫方法的创新则更多的是应该根据,一时一地的具体情况来对症下药,扶贫攻坚任务虽然艰巨,但是我们也必须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把扶贫的意义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
[1]李继刚,毛阳海.西藏农牧区扶贫攻坚:一个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31-35+138.
[2]李海涛.“精准扶贫”确保扶真贫真扶贫[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4,01:18.
[3]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08:163-168.
1004-7026(2016)06-0006-02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A
《山南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编号:XT201605)。
涂学敏,男,(1991-),汉族,西藏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