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蕴涵在“宝石”里的正能量

2016-04-13 16:05陈自东
教育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宝石陶瓷精神

文/陈自东



发现蕴涵在“宝石”里的正能量

文/陈自东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中,总得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问题:从校园环境建设到制度建设;从办学理念到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到德育问题,校本开发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难点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在这一系列形形色色复杂的问题中,如何挖掘特色、寻找突破口,如何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文化元素,选择能够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沿着符合主流价值方向发展的文化内容,找准特色学校建设的起点,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特色文化的定位策略篇

学校特色是学校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基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回到学校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构建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并由此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

民间瓷文化教育办学思想的由来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北京市昌平区七里渠中心小学的“民间瓷文化教育——行仁达用”正式基于学校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近有河北远自福建,从岭南春城到北国冰都,从齐鲁大地到天山脚下。无论哪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china;无论贫富都使用共同的器具——china。陶瓷被称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现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聪颖智慧的中国人将土、水、火这些在日常生活最为常见的东西巧妙地融合,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作出了无数精美绝伦令世人为之惊叹的陶瓷艺术品。中国瓷器循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的轨迹,成为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瓷是以土为质,以水为媒,以火而成的,脱胎于泥,换骨于火。具天然之性,与金木相和,循自然之道,讲究本真之美。

学校在对办学条件的探索过程中,结合学校发展面临的新的要求,找准了办学积累、发展和创新的起点。

民间瓷文化教育办学思想的定位学校特色的创建既可以是对学校传统优势的发扬,同样也可以以学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化弱势为优势,生成学校特色。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并不是人们心中的强校、名校,与其他同类学校相比,学校区域环境、硬件、软件方面都没有任何优势。同时,受现行招生政策及学校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居民主要是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移民,平均文化程度不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和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渴望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但是,他们忙于生计,关心孩子成长、配合学校教育的意识不到位、态度不积极。加之移民孩子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他们的学习程度、个性心理差异较大。这些都加大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面对如此学情,学校就如何提高办学的品质,让移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结合本校实际,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内在潜力入手,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达到自主发展的思路,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构建学校的文化特色。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富有特色的多元化教育,而多元化的教育又需要学校的多元办学。学校从实际出发,从学校面临主要校情出发,选择了在探索中国民间瓷文化的基础上实施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中国民间瓷文化精神内涵

全世界的任何民族,都可以做到把泥巴做成陶,唯有中华民族可以把泥巴做成陶,还可以做成瓷。当全世界所有的民族都学会做瓷的时候,唯有中华民族能够把瓷做成“宝石”(欧洲人把中国古代陶瓷称为人工宝石)。当世界部分民族也能够把瓷做成宝石的时候,唯有中华民族可以把瓷做成“鬼谷子”。中国的古代陶瓷蕴涵着源源不绝的民族精神,这精神能够产生永不枯竭的力量、不断闪光的智慧和无穷无尽的创造。中国古代陶瓷中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内涵可传承。

第一,民生精神。显诸仁,藏诸用,为国用,利于民。唐英他的著作《陶人心语》中说:“事有至微且末而储为国用,利于民生者,陶之为器是也。”第二,创新精神。由泥巴变成陶器,又由陶器变成瓷器;由一色瓷到多色瓷,由单色瓷到彩色瓷;由碗、盆、罐到豆、炉、瓶等等,都彰显着这个民族的创新精神。第三,合作精神。陶瓷生产细分有上百道工序。如此多的环节形成的产品生产线,靠的全是协作精神。陶瓷工业是中国农业经济时代最大的工业,最现代的工业。第四,完美精神。釉瓷、刻花瓷、青花瓷、青花釉里红瓷、五彩瓷、斗彩瓷、粉彩瓷、珐琅彩瓷……中国古瓷,登峰造极,日臻完美。第五,平和精神。中国古代陶瓷以玉以玉器为目标。温润、柔和、平淡、文静、清越、坦白,甚至瑕瑜互见也是目标之一。陶瓷是很平常的,很温和的,也可能正因为这平和,才使它的存在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陶瓷,中国最伟大的发明。陶瓷,蕴涵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

以生为本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鲜明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但无论如何,最后都要落到“发展”两个字上。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

陶瓷作为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意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民族文化,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伴随着民族的喜与悲而前行。

发展内容 学校挖掘陶瓷教育资源,着力开展“知瓷、爱瓷、学瓷、品瓷”,把中国民间瓷文化引进校园,让学生从小接触瓷艺、了解瓷史,收集陶瓷,身体力行,提高涵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在瓷文化的浸润中懂得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得到美的享受,智的启迪,德的熏陶,体的强魄。以传承民族文化、创建校园文化、打牢知识文化、提升精神文化,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习途径 第一,陶瓷的历史、地域、文化、技术发展学习。第二,陶瓷的形制美、线条美、自然之道、本真之美。陶瓷造型艺术的“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美学趣味。第三,传承陶瓷文化精神。

发展目标 第一,把瓷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艺术素养,从而发展学生的特长,创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二,把瓷文化教育作为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教育的总目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益智促能,全面发展。第三,在教与学、与生活中传承陶瓷精神。

三大原则 第一,瓷中有艺: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完善人格。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因势利导适时让学生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陶艺作品,使他们站在人类陶艺审美情趣的制高点上更好地创造美。第二,注重体验:陶瓷是人们用眼、脑、手、脚等各种器官综合调动所产生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应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瓷土及创造对象的体验之中,让学生感其质、掂其量、悟其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出蕴有他们内心情感生命的陶艺作品来。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塑造好一件作品,体会成功的喜悦和独创之美,因此,体验能够给学生带来对泥土的浓厚的情感,获得出乎意料的收获。第三,引导创新:教学中,如果只局限某种技艺的学习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模仿,不利于扩大孩子的视野,有违学生本身的创造天性,并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及动手创造能力的发展,抺杀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个性化的表现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应协调,使技法引导、思维点拨成为他们自主创新、个性化塑造的“引路石”。教学引导中采用迁移式、裂变式、独创式等等,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以采用单独创作、个别组合与多人集体创作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进行创新。

总之,通过传承民间瓷文化创建校园文化、打牢知识文化、提升精神文化,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七里渠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宝石陶瓷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种”棵宝石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拿出精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宝石迷踪
宝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