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真正走进学生心田

2016-04-13 13:20杨亚文
教育家 2016年31期
关键词:孟浩然物象诗句

文/杨亚文

让诗歌真正走进学生心田

文/杨亚文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底蕴。然而,现在的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着问题: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梳理诗意和诗句的领会和积累,却忽视了诗歌情感体验和情境想象;重视诗歌的内容,却忽视了诗意的表达;重视文本学习,却忽视了古诗与学生生活的链接,致使古诗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学生难以领会到古诗的文字魅力和美妙情境。

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不禁思考,古诗的根本到底是什么?经过反复的探究发现,情是诗歌的根本,抓住了情,也就抓住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根本。于是,笔者以“聚焦主题,抓物象,悟情志”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在一组古诗的学习中感悟到古诗中所蕴含的别样的情,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意义与兴趣,真正地实现古诗教学的转变。

聚焦主题,确定教的内容

我选取北京版教材第十一册古诗四首中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芙蓉楼送辛渐》为一组古诗进行教学。这两首诗的内容都为送别,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但由于送别的时间、地点、选取的意象,送别的方式各不相同,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各不相同了。因此,教学时聚焦“送别”这个主题时,可以去感受送别时不同的情感,也可以去明了在不同的抒情方式下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怀,还可以去学习一种古诗的学习路径与方法。

这两首古诗,都来源于课内,有时需要由课内带动课外,进行重组。于是,我根据送别相同,情怀不同、送别方式不同的议题,又选取了《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等几首古诗,通过抓具体物象,带领学生去明了有人以歌相送、有人以酒相送、有人以话送别,从而去体会有人离别时依依不舍,有人离别时却欢快相送的不同情怀。

学生诵读诗题,教把握诗境 诗题是诗词的眼睛,通过诗题,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境。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读两首古诗的题目和内容,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会从题目中发现,都是送别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诗人在黄鹤楼目送友人烟花三月去扬州;《芙蓉楼送辛渐》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并带去自己的嘱托,表明自己的心志。两首诗都是表达诗人临别的情怀。通过诵读诗题的过程,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学生课前参与,教把握诗意 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诗人,解诗题,明字义,串词联句梳理诗意,这些内容学生完全以思维图的方式自主学习来完成。因此,教师要将课前参与的内容具体化,其中包括:查一查(查诗人、查作品相关联的文本,查不了解的字义),写一写(抄写古诗,写易错的字),说一说(诗句的意思、说诗中的关键字,串联关键字说诗句,了解整首诗大意),问一问(有什么疑问?想知道什么?诗人想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画一画(想想画面,画出来)。在课上,小组交流,生生间相互补充、修改、借鉴。这样的课前参与,有利于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困惑的地方,便于教师选准教学的起点,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吟诵、体会感情、学习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与作者所见的物象之间的关联,让古诗课堂更有时效。

学生搜集资料,教体会诗情 查找诗句本身涉及的地点、人物、背景资料、相关联的诗句等将其结为一组,适时地推送给学生,更有助于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学生能够搜集到李白与孟浩然相识、相知以及这次相会的情况。借助这份资料,认识到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广陵繁华的地区,向往那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这就让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抓住物象,把握学的方法

当诗人与自然界物象、人事界“事象”产生亲密接触受到感动后,就会在内心情感的驱使下奋笔创作出充满情与志的诗作。在送别诗中就存在着许多具有特殊情感意义的物象,比如酒、柳、亭……因此,在体会送别诗的情感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先抓住送别时的物象去感悟理解。

解读两首诗的物象 这两首诗的写作特点都是托物寓情,解读文本时应抓住能迸发情感的自然界景物或事物,解读物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捕捉作者“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尽”三个物象自然组合的写法,表达了与朋友依依惜别和无限向往,作者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物象,描绘出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的画面,与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离情别绪。《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诗人以话送别,表明自己的心志。诗人从清澈无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置于玉壶的“冰心”物象形成一种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傲、冰清玉洁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设计找物象的时机 课前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有了一定的收获和思考,课上通过小组有重点的合作交流,对诗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再用指名汇报的方式,进行生生互动,教师适时地点拨,帮助学生梳理诗意,这里的诗意不做逐字逐句地讲解,只要了解大意即可。梳理诗意后,教师选准教学的起点,以学定教,为重点学习抓物象、展开想象,进入诗境,构建起情感与物象之间的关联,做好时间的保障。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解决学习的困惑,感受古诗的魅力。

引导抓物象的方法 在教学时,采用对读的方式,捕捉“物象”,展开想象,进入意境。如:我读“故人西辞黄鹤楼”,我仿佛看见好朋友孟浩然与我在黄鹤楼,学生读“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看见的是烟花三月,通过这一对读,让学生认识诗句中的物象并展开想象。这种实践活动,激活了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了解到的诗意,不仅让学生的想象在文本中扎根,把文字变成一幅画,还让学生触摸到文章作者描写的环境,从而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习变得有情趣。

展开想象,感悟诗的情志

诗的情志必须通过意象来表现。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物象,展开想象,再现诗人描写的环境,揣摩诗人的情感;然后推进诗人的创造背景等资料,准确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最后用非连续的文本,整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推送资料 所推送的资料,内容要精练,时机要得当,要能让学生豁然开朗,有助于学生对诗人情志的理解和感悟。所插入的资料可以是一个故事、一段视频、一支曲子、一幅画卷、一段诗人简介、他人的评价、相关的古诗……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时可以发问:烟花三月去扬州一路,你想会有哪些风光?学生会说,花团锦簇,鸟语花香,万紫千红。接下来,教师会问春天的扬州景色更是迷人,城市繁华热闹,猜猜孟浩然的心情?学生只理解到孟浩然去扬州,是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孟浩然很高兴,感受不到为朋友要到繁华热闹的扬州那么美好的地方而感到兴奋与向往,感受不到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和愉悦的心情。于是,推送了一个小故事:二十多岁的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比李白大十多岁的,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五年后,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的黄鹤楼相见。此时的李白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像黄金一般美好。出示资料后学生立刻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厚,性格是那么豪爽,李白像所遇年轻人一样意气风发,丝毫没有离别的忧愁,他们的这次相见不仅充满诗意,还那么地愉悦,这样的一份资料补充了学生认知的不足,让其能准确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

关联情感 聚焦主题,选取的两首古诗作为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运用“抓物象”的方法展开想象,进入诗的意境;凭借推送的资料,领悟作者的情感的方法。在情感的表达方面《芙蓉楼送辛渐》与《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发现:《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目送友人,表达是向往,愉悦,依依惜别;《芙蓉楼送辛渐》是与友人话别,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通过关联两首诗的情感,运用对比的方法,能更好地领悟诗人的情感,将物象与情感建构起关联。久而久之,形成能力,养成阅读古诗的习惯,为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关联效果 学生悟出情感,还要揣摩诗人表达情感采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看诗的语言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关联,这样的关联是否创造出能够引起读者美感的意境。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烟花三月”仅仅四个字就让我们感到他的愉悦?能引起读者的联想,通过联想就可以体会到人的心境,人们这样与诗人的内心达成共鸣而产生的感动。再如,在两首诗中,都有“孤”字,相同的字表达的情感相同吗?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的“孤”单只一条小船,在黄鹤楼,意境开阔的画面,与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眼里仅有孟浩然乘坐的一条小船,学生发现课文插图有三条,猜想江面会有许许多多的小船,为什么作者眼中只有一条小船?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情,无限向往。要将离别时迸发的情感表达出来,非易事。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描写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连夜寒雨,诗人彻夜未眠,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孤山”与置于玉壶的“冰心”形成一种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傲、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意境之中,浑然天成,余韵无穷,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这样关联不同诗句中相同的字,不仅仅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更能看出诗人的语言与思想情感间的关联,创造出能够引起读者美感的意境。

用学法 古诗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习、熏陶和感染上,还要学以致用,让它用于自己的生活去表达情感,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因此,在课堂实施时设计了古诗水平的测试:给一两个画面(鲜红的梅花和皑皑白雪;一朵荷花,一只蜻蜓)写出相应的诗句,或者描述两个情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情感、见闻和感受。所以在古诗教学时,设计“用”的环节,强化一种训练。通常可以采取以下的形式:

第一,画面的形式。教师要在课堂中设计以画面的形式描述古诗的环节,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画面中的物象,从而更恰切地应用古诗。

第二,文字的形式。除了运用画面的形式进行古诗文积累的测试,还可以用文字描述情境进行古诗文的积累测试。在课堂中,我采用了这样情境:

例1:有的人在离别时看到朋友渐渐远去,心中怅然若失,于是写下了()。

例2:还有的人与亲人朋友离别多年,却认为即使远隔千里,只要大家都平安,能共享一轮明月,也是一种幸福,于是写下了()。

学生在经过聚焦主题,抓住物象,领悟情志这样三个阶段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诗歌与现实相似的意境加以互相比较,学习运用找物象,表情达意,运用几幅图,看看用怎样的诗句来表达。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诗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进行迁移性拓展,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语文实践。在这样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探寻,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聚焦主题,抓物象,悟情志。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情感体验和情境想象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不仅仅滋养了学生健康美好的心灵,还能够满足他们凭借古诗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需要,从而使古诗学习因需要而产生动力,让古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孟浩然物象诗句
舟中晓望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春晓
春晓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