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式理念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践行研究

2016-04-13 12:44伊丽娜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思政理念教师

伊丽娜

(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动式理念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践行研究

伊丽娜

(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黑龙江绥化15206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的必然之举,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还面临一定的困境,在高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依然突出。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我们应该贯穿“动式”教学理念。无论是在课程设计环节还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应具有“动态”的观点,实施动态化管理和实践,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优势,提高实践育人效果。

动式;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

21世纪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并取得一定进展和成绩,但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高校思政课由于课程本身特点导致实践教学很难做到全面、有效,在高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依然突出,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当前发展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思政课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为教学宗旨,属于一门理论学科。理论学科偏重于对事物本质或规律的概念性把握,不像应用学科那样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这样的理论学科很难像应用学科那样,通过可操作性的实际活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实践教学的显性效果不突出。第二,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以及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泛滥,使人们忽略人文社会科学的应用价值,实践教学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利益原则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基本价值原则中,教育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附庸,不但教育目标逐渐以市场需求为转移,而且受教者的受教目的也与日后的经济效益挂钩,他们更关注专业技能的学习,忽略所谓的人格培养和情操陶冶,这使得当前高校思政课一直处于比较边缘的境地。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涌入,实用主义真理观慢慢渗透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中,他们在价值追求过程中不是更多关注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探寻,而是更多关注是否能给他们带来直接效益,这样充满人文色彩、不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思政课就非常容易成为他们忽略的学科。他们多把这样的学科当做凑学分的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他们都不会给予更多的热情和关注。第三,高校思政课主要四门课程是马原、毛概、纲要、思修,目前都存在课程内容量大,授课时间相对紧张的问题。以马原课为例,整本书的内容包括7章,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国家教育部规定本课的学时为54学时。相对这三部分的内容,用54学时做到讲解透彻、分析到位已经很难,更何况要拿出一部分学时来进行实践教学了。有人主张对于三部分内容可以详略得当、有选择性地讲解。但三部分内容之间逻辑相连,环环紧扣,我们面对的是既有文科又有理科的学生,他们基础教育阶段本身所学内容导致知识结构不一样,这时我们再选择性地讲解,一是无法保证知识讲解的逻辑性、完整性,影响到教学效果,二是理论知识讲解不透彻,学生实践时就很难保证他们有足够明确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第四,思政课教学授课对象是全校的在校学生,课堂人数安排多在百人左右,并且多数是几个班级或几个专业合班上课,这样很难做出统一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教学。并且,上课学生数量大,课内实践教学时很难做到保证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安全、费用、实践基地接纳容量等客观原因导致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这就大大束缚了实践教学的普及性。如果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在假期进行,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和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但现实很多原因导致这种配合很难实际操作,所以思政课假期社会实践难以有效进行。第五,思政课授课对象人数众多,又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公共课,思政课教师很难像专业课教师那样与学生可以亲密近距离接触,可以占用部分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这导致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不够,不能有效地对每个学生进行精准把握,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有的放矢地辅导、困惑解答。最后,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我们前面已经谈过,利益原则冲击着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更多附庸市场需求,很多高校为求生存发展更偏重应用学科的发展,所以相对应用学科他们给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尤其是一些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他们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不得不片面追求入学率和就业率,这样他们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人文学科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就是必然的了。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课程设计、经费投入、课程安排等方面发展不健全也就正常了。

这些困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转型对教育发展的必然影响。困境本身就意味着机遇、意味着挑战,因为有“问题”出现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现,才会有有更多的“可能”和“空间”出现。因此针对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开阔思路、变换思维模式,探寻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去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无论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系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的讨论,还是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等,这些方面的改革尝试都集中于一个最终目的:达到对学生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中,我们应该贯穿一个宗旨: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尤其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动式”的教学理念,以克服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动式理念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动式”教学理念是指基于动车的“动”,是一个形容词“Active”,即有活力的、积极的、主动的。“动”式教学理念有三个要素:积极的、有活力的、主动自觉的。在这三者之中,主动自觉性是核心因素,是其他两因素的前提和基础。简而言之,“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课堂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依此基础的实践教学是指在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过程中进行教与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动中有学,学中有动,“动与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实践活动中人类的特殊本质如社会性、主动性、能动性乃至道德性等特点会充分显现出来,所以实践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因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所以实践活动过程的教学是“本科教学体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1]由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被定义为“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2]它的具体形式是可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可广泛参与的一切教学方式,包括课堂实践、科研实践、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

高校思政课教学起着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我们要加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培养人的个性和主动学习能力,这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水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格教育需要外部灌输即社会教化的过程,也需要个体内化即人的自觉性养成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应注重结合这两方面过程,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使受教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本着这个教育原则,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得到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双方面的教育培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把实践教学本身所蕴含的“动”的特点发挥出来。我们知道,为教学目的而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对客体的认识者、行动者,是实践主体,面对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实践主体会调动其原搭建起的知识结构来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显然这是一个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能够主动进行思考以检验自己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该如何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这个过程交叉着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这就是“动”式理念的内涵所在。

实践教学本身是在“动”中实践,“动”中思考,“动”中学习,因此实践教学本身就是“动式”教学。当前我们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未把实践教学本身所蕴含的“动”的理念融入进去,发挥出来。大众化教育以及社会发展转型等客观原因导致我们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仅处于初始阶段,发展不完善,因此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时,没有真正结合思政课理论教学的特点而设计可充分激发学生个性、主动性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未能更好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展现出来,没有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所以当前改善思政课面临的困境,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把“动”的理念贯穿、揉进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

三、贯穿“动式”教学理念,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要想把“动式”理念揉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但要揉进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认知中,还要揉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中。

(一)动式的教学理念。首先,对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要动态。紧随时代发展的变革要求,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义、宗旨、目标、手段要因时而变。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方式一成不变地对待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就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被培养人的价值诉求、精神追求等方面都会具有时代性特点,以及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乃至社会思潮都会随着时间变化而纷纭激荡,所以我们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进行与之适应的教学手段,不可思维固定化,手段僵硬化。其次,对待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动态化管理。学校定位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面对的资源不同,所以各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实践教学方案。对于实践课程体系的安排、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考核办法等等都要动态化管理。在价值取向、个性特点、兴趣关注点等方面,90后的大学生和95后的不一样,95后和00后的学生又不一样,实践主体发生改变,而且实践客体的变化也日新月异,因此对实践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和对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已成必然。面对四门课程教学内容较多的情况,可进行动态化安排,即超越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把四门课程内容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地穿插起来讲授。例如纲要课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可以和毛概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结合起来讲;思修课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马原课的世界本原、认识论结合起来讲授。重复的地方可省略,这样各门课节省出一定的课时可用来开展实践教学。另外,对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取舍方面一定和现实联系起来,和现实联系紧密、指导意义较大的内容重点讲,反之可略讲。

(二)动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践行动式理念。面对学生人数多,教学时间紧,学生安全需保障等问题,开展课外教学环节时可从制度安排和组织管理方面入手,让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假期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行动态化管理。思政课教师从每级新生开始,在新开设的思政课教学中用2学时的时间,专门对学生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导引和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要全面介绍实践教育,包括实践环节的意义、内容、申报、流程、考核等,使学生一入学就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清晰全面的了解,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及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社会实践内容,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并形成实践报告。在这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审核实践内容,并一起进行过程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是一个有效载体,因此,要与假期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使假期社会实践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可解决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只面对少数群体的问题,可尽量保证实践教学对象数量最大化。

当然,在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课教学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实践教学的题目设定。思政课教师设计实践活动的主题时,要凸显“动”的理念要求,不但要使学生自觉做到知与行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升素质,增强责任感,而且要与时俱进,跟得上学生们思考点、兴趣点、关注点等的变化,让学生走入实际生活中,主动思考,主动行为。并且每个学校应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采用适合自己学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动”式理念,无论是实践教学的设计还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都要承担起主导作用,学生担负起主体的角色定位。

其次,课内实践教学环节践行动式理念。课堂讲授时,如案例教学,教师设计问题的思考点时,要考虑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辩论中,让学生成为主角,让他们主动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可多开发教学手段如游戏教学、表演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主题论文、自学自讲、读书报告等等,凡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而且有利于大多数学生可广泛参与的活动都应当被运用和创造出来。以这些活动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要揉和进“动式”理念,即结合学生需求选择教学内容,如人生感悟、职业规划、恋爱、交友、成长困惑等等。这样接地气、可引起学生思考兴趣的实践教学内容,再加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自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课堂作业设计环节也可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紧密结合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课堂作业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体验、心得、困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以表达,让学生认识到不是为了写作业而写作业,而是真正有所感、有所想,不吐不快。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动式”理念,作业设计环节与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能以主体角色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设计作业题目内容要起到引导作用。

同样,考核方式要改革,贯穿进“动”式理念。这表现在两点,一是思政课考核方式一定要灵活多变,要随着考试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如文科和理科同学的知识结构不同,可采用不同方式考核。届与届同学之间不同,考核方式就不可固定化。可以预设几种方案,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另外,考核方式定要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考核内容具有动态化,一定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设置,并结合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认识感想来进行考核。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如网络是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主渠道,可用当前网络热议的问题,或者运用他们在网络中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总之要结合运用他们熟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来对其进行考核,这样学生感兴趣能引起他们主动思考,达到了让学生成为主体的目的。

在这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的实践教学,贯穿进“动式”理念,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思考人生和生活等问题达到“愤”和“悱”的临界状态下,教师可以适时“启”之“发”之,由此使受教育者得以“明”之“践”之,达到教育效果。

[1]冯启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3).

[2]刘世华,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

[责任编辑王占峰]

G642

A

2095-0438(2016)08-0127-04

2016-06-16

伊丽娜(1976-),女,满族,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S20140072)。

猜你喜欢
思政理念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