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提升研究:以美国为借鉴

2016-04-13 12:44叶永玲何芳芳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书面契约动力

叶永玲 何芳芳

(1.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2.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义乌 322000)



契约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提升研究:以美国为借鉴

叶永玲1何芳芳2

(1.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金华321004;2.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322000)

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契约联合体,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则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组复杂契约,包括书面契约与心理契约。文章首先分析了书面契约视角下美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刚性动力与心理契约视角下美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柔性动力,然后结合实践案例以美国为借鉴提出了书面契约视角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刚性动力与心理契约视角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柔性动力的提升对策。

企业社会责任;书面契约;心理契约;刚性动力;柔性动力

契约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契约联合体,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则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组复杂契约,包括书面契约与心理契约。[1]网络经济时代,客观存在的强势群体的正反馈与弱势群体的负反馈效应是一个以缺补盈的过程。在资源环境、技术范式、发展理念发生重大变革的动因下,在多数底层劳动者达不到全国平均收入水平、多数底层劳动者工资低于GDP增长速度、多数底层员工工资低于企业利润增长速度且趋于扩大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的动力不仅关系到企业以盈补缺中的效率,更关系到是以盈补缺还是以缺补盈的方向问题。CSR动力的提升,有利于防范和弱化正反馈与负反馈效应及由此引发的盈缺分化,实现以盈补缺,促进社会和谐与公正。

一、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概述

(一)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契约包括外显的有形契约(书面契约,WrittenContracts)和内隐的无形契约(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Contracts)。博弈局中人之间合作,书面契约不可能涵盖全部事项,心理契约是书面契约的细化和扩展,两者共同组成完整的契约。契约完整,则逸于治事。契约缺损,则劳于治事。春秋思想家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在老子看来,合作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书面契约,完全按心理契约运作,即“无为而治”。

CSR的市场行为要素对应的书面契约决定了企业必然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CSR的监督行为要素对应的书面契约决定了社会因素要求企业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CSR的自愿行为要素对应的心理契约引导企业兼顾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自愿去承担不完全社会契约的要求。[2]这些不完全社会契约由于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不能在书面契约中确定下来。

CSR是局中人(企业、员工、顾客、政府、公众等,本文中企业为CSR博弈发起者)之间的价值博弈。如果局中人只看到书面契约对应的价值分割,局中人生态位重叠,则价值博弈会演化为红海战略,造成零和、负和博弈结果。如果局中人转换心智模式,看到心理契约对应的价值增值,局中人生态位不重叠,则价值博弈会演化为蓝海战略,实现正和博弈结果。

(二)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功利主义伦理学从企业成本和企业收益角度定位CSR[3],这种不考虑外部性的CSR动力与书面契约相对应,CSR动力主要为政策法规约束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角度定位CSR[4],这种考虑外部性的CSR动力与书面、心理契约相对应,CSR动力主要为有形利益驱使下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和无形使命引导下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书面契约视角下CSR动力与经济人假设相对应,主要表现为企业外部书面契约与企业内部书面契约对应的刚性动力(外部管制动力与内部经济动力)。心理契约视角下CSR动力与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对应,主要表现为企业外部心理契约与企业内部心理契约对应的柔性动力(外部伦理动力和内部使命动力)。

二、契约视角下美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分析

美国是一个契约型社会,书面契约与心理契约视角下的CSR动力均显著领先于中国。

(一)书面契约视角下美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

1.企业外部刚性动力。形成美国CSR外部刚性动力的书面契约主要包括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制定的《企业的社会责任》规范与社会责任国际制定的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等。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制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规范,从经济增长与效率、政府等10个方面对CSR的内圈、中圈、外圈责任行为进行了明确规范。

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国际制定了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SocialAccountability8000 InternationalStandard),确立了SA8000社会责任认证制度,SA8000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工等9个CSR要素。[5]这些以盈补缺的书面契约是美国CSR刚性动力的源头。

2.企业内部刚性动力。形成美国CSR内部刚性动力的书面契约主要包括美国企业设置专门机构和首席责任官对CSR进行规范管理。美国企业普遍将CSR制度化,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并且采取了各种制度措施来提高执行效率。美国企业将CSR明确地写进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得CSR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经营活动。不论知名或不知名的企业普遍制定有详尽的企业行动准则或类似的道德守则。[6]如美国强生公司制定了公司CSR信条,明确指出强生首先是对顾客负责,然后依次是对雇员、社区及股东负责。

设立首席责任官(ChiefResponsibilityOfficer,CRO),是美国主要品牌企业的运营趋势,如,美国联合技术公司、英特尔公司等专门设置了副总裁级别的CRO。美国主要品牌企业普遍设立专职CRO,导入战略型CSR管理模式,用企业制度促使CSR落实到企业价值链研发、生产、销售和品牌等各环节,从企业价值链高度强化了CSR刚性动力。

(二)心理契约视角下美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

1.企业外部柔性动力。形成美国CSR外部柔性动力的心理契约主要包括美国社会责任教育和企业界改善心智模式。美国奉行实用主义的实践哲学,其社会责任教育主要通过显性载体和隐形载体实现“公民教育”目标。显性载体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一些学校甚至把从事社区服务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隐形载体通过学校环境和校园文化营造全面育人的氛围,特别是1985年以来的校园契约把社会责任教育的使命扩大到包括教师、校长和院校参与社区服务的范围。[7]全美范围的校园契约对推动各成员院校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技能和价值观,为提升CSR柔性动力,做出了显著贡献。

企业界转变心智模式是CSR的重要柔性动力,与CSR动力相关的转变心智模式主要包括竞争战略理念向竞合战略理念转变、红海战略理念向蓝海战略理念转变。美国多数企业认同竞合战略理念,即引入价值增量变量,变二维博弈为三维博弈。竞合战略理念下,企业不再把CSR看作是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分割的二维博弈,而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在价值增值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均衡,二维博弈转变为三维博弈。[8]蓝海战略理念在美国企业界也广泛践行,即避免与利益相关者产业链、价值链生态位重叠,变负和博弈为正和博弈。蓝海战略理念下,企业不把CSR看作是与利益相关者生态位重叠,而是通过价值创新获得新的生态位,变零和、负和博弈为正和博弈。心智模式需要企业界整体转变,目前美国企业界心智模式环境正在整体改善,CSR逐渐演化为持续的群体行为。

2.企业内部柔性动力。企业内部柔性动力相关的CSR心理契约主要是美国企业内部企业公民意识、企业家精神与责任文化的融合。[9]企业公民要求企业以社会价值和社会成本作为战略决策依据。做合格的企业公民,不仅是美国企业各级管理层,也是员工们的共识。[10]美国企业通过把企业公民意识融入公司精神,将企业公民意识融入企业日常运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员工的责任感到企业家的责任感再上升到企业的责任感的转变。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经济形势严峻,美国企业的企业公民意识得到了强化而不是弱化,美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领航人物之一的大卫·施沃伦认为多数美国企业增加了对CSR的投入。[11]

美国企业家精神与责任文化的融合主要表现为企业家自身的“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一致”“财富回归社会”等财富理念。美国通用电气、英特尔等公司的最高领导人把CSR作为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通过参与公益事业等方式获得良好的社会认知,树立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可信赖的公众形象,从而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正在成为美国企业家的共识。[12]

三、契约视角下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社会责任的动力提升实践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简称UTC)经营空调、航天、电梯和消防安保系统等多元化业务,CSR覆盖环境、社区、管理、员工、客户、供应商以及产品等方面,每一方面都有关键绩效指标(KPls)进行计量。

(一)书面契约视角的动力提升。2006年,UTC设立专职的企业公民与社区发展总监,专职负责全球范围内的CSR相关事务,包括与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投资及评估机构等相关外部组织的沟通和联络,还要负责UTC在美国及全球的慈善和志愿活动,并向董事会汇报这些工作。

2008年,UTC为了体现出公司对社会和环境绩效的重视,将企业财务年报与企业责任年报合并发布。UTC规定在每一年的企业责任报告中,必须对公司承诺、政策和绩效等方面进行实例陈述,为外部公众提供UTC在全球CSR的深入信息。

(二)心理契约视角的动力提升。UTC一直坚守“成功的企业将改变人类的生存条件”这一理念,由此UTC承诺并在实践中证明“在UTC效益和责任齐头并进”“UTC认为公司的发展壮大与肩负的责任是相辅相成的”等理念。

“Do more with less”(低能耗高产出)是UTC董事长乔治·大卫的个人理念,并升华为UTC的全员理念,具体包括:UTC要降低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温室气体的减排,并着力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浪费。

UTC不仅秉持极高的道德、环保和安全标准,还有一些责任价值是难以量化的,那就是公司责任成就、荣誉和知名度的提升。

四、契约视角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提升对策:以美国为借鉴

(一)书面契约视角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提升。

1.企业外部刚性动力。Belinda Pratten(2005)认为,CSR最容易接受政府机构及公共政策的影响。[13]根据美国CSR实践,政府机构及公共政策是CSR的最重要的外部刚性动力,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制定完善的CSR相关公共政策书面契约体系;二是政府机构是CSR书面契约的第三方强制履行的执行主体。

在CSR书面契约的履行过程中,中国企业需要引入外部力量,形成书面契约的第三方强制履行动力机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与SA8000对应的本土化CSR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界要么被动地接受SA8000,要么按各自理解推行CSR,造成外部刚性动力不足。在CSR执行主体方面,CSR相关监察机构普遍存在政出多门、执法真空现象。因此,中国亟需完善CSR相关书面契约体系并设立专业的CSR监察执行机构,以协调各部门行动,保持公共政策一致性,强化CSR企业外部刚性动力。

2.企业内部刚性动力。中国企业可以借鉴美国把CSR以企业制度形式融进企业文化,形成企业责任文化;设置专门机构和CRO把CSR提升至企业战略层面,形成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层面的企业责任文化,是以企业制度形式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加入CSR的成分,为企业所有岗位、全体成员确立明晰的岗位责任,形成完整有序、权责对等的企业“责任链”。

中国企业决策者需要对CRO进行准确定位,并对CRO进行绩效考核,将企业战略对应的企业价值链与CSR对应的社会公益价值链进行充分整合,主动在企业战略及价值链管理层面兼顾社会公益价值链、企业“责任链”价值取向,确保企业不仅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工具,更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关键力量。

(二)心理契约视角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提升。

1.企业外部柔性动力。从美国CSR的外部柔性动力来看,NG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不靠权力驱动,不靠经济利益驱动,原动力是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的作用有两个层面:一是“增加压力”的角色,成为对CSR的压力集团。如消协、环保组织等,这类NGO在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劳工责任,督促自律等方面,扮演了“增加压力”的角色。二是“增强吸引力”的角色,成为对CSR的吸引集团。如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这类NGO为CSR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美国有力量极其强大的各种民间基金会支撑的各种NGO,中国的NGO特别是民间的草根组织还需要逐渐完善,并形成NGO网络体系。

中国可以借鉴美国通过各种显性载体和隐形载体共同营造一个CSR外部引导体系。政府、媒体、教育部门等应该在各自职责范围进行CSR相关教育与引导。譬如政府税务部门可以对企业依法诚信纳税的进行培训,积极对企业依法诚信纳税进行理念宣传,营造推进企业依法诚信纳税的社会氛围。媒体是社会的眼睛,CSR的理念培养、项目推广、正面褒扬、负面贬抑等是媒体宣传报道的重点,也是促使全社会重视CSR的催化剂。教育部门更是需要从小学到大学对CSR进行理念灌输与实践引导。

2.企业内部柔性动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企业公民意识中“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一致”,这是企业价值理念的重要变化。美国企业内部企业公民意识的强化与企业价值理念的转变高度正相关关系。[14]根据美国经验,CSR的自愿行为要素对应的企业的伦理道德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伦理道德,企业价值理念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价值理念,因此,企业诚信精神和企业道德自律离不开企业家的诚信精神和企业家的道德自律。为了提升企业内部柔性动力,中国企业应强化企业家对社会负责,企业对顾客高度负责、员工对企业高度负责的员工价值、顾客价值、企业价值、社会价值正相关的企业公民意识。

美国《商业伦理》杂志从2000年开始评选“最佳企业公民100强”,评价标准覆盖股东、员工、顾客等8个方面。中国从2009年开始评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每年100家企业获得“中国社会责任优秀企业”称号。近年《财富》《福布斯》等商业杂志在进行企业排名评比时,都加上了CSR的标准。CSR正成为成功企业的一个标准,21世纪将属于那些既能赢利又能担负起CSR的成功企业。以美国企业为借鉴,从书面契约和心理契约视角全面提升CSR动力,具有正和博弈理论意义与以盈补缺实践价值。

[1]Windsor,Duane.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Three KeyApproaches[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6(1):93-114.

[2]RandallL.Waller,RogerN.Conaway.FramingandCounterframingtheIssue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BusinessCommunication,2011(1):83-106.

[3]Milton Friedman,Capitalism and Freedom[M].Chicago UniversityPress,1962:5.

[4]R.EdwardFreeman,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 Approach[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3.

[5]Thompson,Grahame,Ciaran Driver.Stakeholder Champion:How to Internationalize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genda[J].BusinessEthics:AEuropeanReview,2005(1):56-66.

[6]Edwin M.Epstein.The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Process: Beyond Business Ethic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7(3):99-114.

[7]Mckenna,Michael.CollectiveResponsibilityandanAgent MeaningTheory[J].MidwestStudiesinPhilosophy,2006(30):16-34.

[8]N.CraigSmith,GuidoPalazzo,C.B.Bhattacharya.Marketing's Consequences:Stakeholder Marketing and Supply Cha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sues[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10(4):617-641.

[9]KarenL.Becker-Olsen,Taylor.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Strategies for Global Brands[J]. JournalofInternationalMarketing,2011(2):30-44.

[10]Philip H.Mirvis,Bradley Googins.Stages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2006(2):104-126.

[11]DennisKrumwiede,AnnM.Hackert,JoanneTokle,et al. The Practi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ifferent Countries:A Study of Firms in Canada,Hungary,Italy,Lebanon,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1):389-402.

[12]Valor,Carmen.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Citizenship:Towards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J]. BusinessandSocietyReview,2005(2):191-212.

[13]Belinda Pratten,Véronique Jochum,Civic Renewal and ActiveCitizenship:AGuidetotheDebate[M].NCVOPublications,2005:8.

[14]Maignan,Isabelle.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ies: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J].Journal ofBusinessEthics,2004(1):57-62.

[责任编辑刘金荣]

F270.1

A

2095-0438(2016)08-0012-04

2016-04-25

叶永玲(1974-),男,江西九江人,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何芳芳(1980-),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和谐视角的浙商社会责任的效率及动力机制研究”(2015B090),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10CGYD63YBQ)。

猜你喜欢
书面契约动力
一纸契约保权益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Keys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书面表达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