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改革

2016-04-13 12:11黄晓珍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课堂教学

黄晓珍

(三明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4)

新媒体时代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改革

黄晓珍

(三明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悄然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和平等性、大容量和易检性、即时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新媒体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媒体时代,给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当前的比较文学本科生教学面临着课时量不足、学生兴趣不高、课程难度大、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调整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手段。

新媒体;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改革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时代[1]。新媒体时代,给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认真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和影响,分析当前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存在的困难,探索比较文学在新时代的教学改革措施,对提高比较文学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有着极大的意义。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2]。新媒体主要包括移动电视、数字电视、IPTV、手机媒体等。

(二)新媒体的特征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高交互性和平等性。传统媒体一般是单向传播,互动性差。新媒体时代受众不但可以收听收看各种信息内容,而且能够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还可以与其他受众平等互动。(2)大容量和易检性。新媒体可突破时空的藩篱,无论你在哪个新闻网站阅读新闻,所看到的相关信息链接都是非常丰富的事件背景信息、相关话题报道、各种专家评论甚至网友意见,还有图片及音像信息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平面媒体无法给予的。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新媒体可以随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这个功能传统媒体很难做到。(3)即时性和开放性。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的信息发布从发出到反馈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信息的表达需要层层审核。新媒体时代,把关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固化,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加工、接收、发布信息,个性化表达自己的观点,完全实现“我的地盘我作主”。

(三)新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便捷、渗透式的传播方式,为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根据2016年1月22日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3],在这个群体中,高校学生占了很大比例。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传播对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新媒体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可利用各类信息工具方便快捷地收集信息、获知新闻、发表评论及观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给大学生的思维带来巨大的影响,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而且使思维更加开阔和活跃,使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化,人格更加独立。个体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热点话题的参与者和制造者,随时可以发表意见和表现个性。

2.新媒体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学生阅读习惯的改变上。通过传统纸质媒体进行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少,而利用手机、ipad等工具阅读电子书、电子报、浏览各大门户网站、刷微博、聊微信的人数不断增加。人们的线性阅读习惯被打破,快餐式、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阅读模式也由传统的单向式阅读,变成双向,从个体阅读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阅读。

其次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聊天工具、校内邮件与老师探讨问题、进行学术交流,而且能利用搜索引擎这一新媒体工具检索查阅相关资料信息,通过电子书籍、周刊、杂志等的阅读,来获取所需资料信息,自学相关知识技术。网络的海量信息使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余地增大,选择的主动性空前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独立判断来进行信息的选择和利用[4]。新媒体提供的技术资源,在提升大学生学习地位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3.新媒体影响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成为青少年尤其是高校学生的主要沟通平台以及娱乐休闲的重要平台。网上浏览新闻资讯、收发邮件、网络聊天、看电影听音乐、记日志写博客、发微信刷人人、购物买票、玩游戏等,都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但随着大学生“拇指一族”人数的日益增加,新媒体造成的消极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对网络过于依赖,与现实生活脱节,这不但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造成课堂玩手机现象的屡禁不止,大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完成作业的事例层出不穷,这不仅助长了大学生的惰性,还大大降低了学习研究能力。

二、当前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面临的困难

自1985年比较文学进入高校课堂以来,已有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就近年来的普及程度而言,真可谓“遍地开花”,大有一派“显学”的姿态和气派,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但从比较文学的教学效果上看,情况却不容乐观。当前高校本科生比较文学的教学,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时量不足。新媒体时代,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性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的课时被逐步缩减。比较文学虽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但一般只有三十几个课时,有些高校,甚至变成只有十几个课时的选修课或专业限选课。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比较文学在这有限的课时内根本不可能学完。

第二,学生兴趣不高。大学扩招带来的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大部分中文系的学生,缺乏比较文学课程必备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而在一般本科院校,大多数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对比较文学这样要求甚高、趣味性不强的纯理论性课程,他们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课程难度大。比较文学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主体内容繁杂,抽象理论知识较多。除了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类型等理论知识介绍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文学理论,还要为他们普及一些基本的文艺理论术语,如新批评、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等,这使得比较文学课程显得更加抽象。

第四,教学手段单一。比较文学一般是大班授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因课时的限制和内容的抽象,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沉闷。沉迷于微信、微博、博客等“浅阅读”中的大学生,对经典名著缺乏仔细研读的耐心和毅力,更遑论理论专著,阅读量的不足使他们跟不上老师的课堂节奏,案例分析课程常常变成知识普及课,缺乏学科深度。

这些现实的问题让比较文学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设置尽可能多的师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为比较文学教学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比较文学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的教学改革和尝试,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三、新媒体时代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高校的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要有终端和网络,学生就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因此,“灌输式”、“填鸭式”、“题海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要使比较文学的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与探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教学改革措施,以求教于方家。

(一)调整教学内容

比较文学作为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对于师范生而言,它的诸多理论在初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所用甚少;对于非师范类学生来说,枯燥难懂的比较文学对他们未来的就业毫无帮助。考察高校学生当前的关注点,一是就业,为此大量学生投入时间精力学习计算机、英语、公务员考试相关知识;二是继续深造,如考研、考双专业等;三是娱乐,大学课程的宽松让学生的惰性被充分释放出来,有趣成为他们追逐的重要目标。在整个社会浮躁的大背景下,我们无法谴责学生的功利性。要让比较文学走出困境,我们只能适应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找到学习比较文学的充分理由,才能让比较文学免于边缘化的危机。为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缩减理论性的内容,强化案例教学。借助于新媒体,知识性的内容可以很容易地在网上获取,而且极为生动形象。所以理论性的知识不再需要一详细解读,可节约课时进行案例教学。举例子来说明,笔者使用的教材是陈惇、孙景尧、谢天振编著的《比较文学》,这本教材的绪论部分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和目标、历史和现状以及对象、体系与方法,这部分的内容,笔者只用了两个课时就上完了。只需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第一,不是所有使用对比分析方法的文学研究都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学科界定的核心在于四个跨越;第二,比较文学的历史很短暂,是一门很新的学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较于汉语言文学的其他方向而言,比较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就业情况相对乐观一些;第三,比较文学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及其根源,更重要的在于培养比较视域,打通学科界限。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观照曾经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拥有比较视域的意义不言而喻。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比较文学危机、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只需给学生划出来即可,不必按照教材详细介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理论,既可以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比较文学的兴趣,又不至于枯燥无聊。至于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比较文学学者们已经研究很多了,在此就不赘言。

二是把影视教学引入比较文学教学课堂。所谓的影视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在课堂上放影像资料,而是以影视作品的欣赏为切入口,借助新媒体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有效率、有目的地学习比较文学课程。例如通过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和中国乐府诗《木兰辞》的对比分析,从花木兰形象体会中西文化差异。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可以看到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深入。再由当下大热的电影《大圣归来》看出中国自我意识的崛起,感受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借助新媒体,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外自行欣赏电影,不必占用有限的课时。教师布置一些思考题,起督促和引导作用。而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这些影视作品作为案例分析的素材,然后从影视作品延伸到文学作品,如从《大圣归来》延伸到汤婷婷《女勇士》的分析介绍等,学生听起来更有兴趣,再看文学作品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此后,布置相关的练习,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并做PPT上台发言。例如,孙悟空人物形象的主题学、形象学分析等。在新媒体时代,影视作品的吸引力远大于经典文学作品,引领学生用比较文学的理论解读影视作品,符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兼具实用性与吸引力。

三是引入有争议性的热点话题。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当下的一些热点话题,唤起学生对比较文学的兴趣。如从国家领导人近期的外交活动入手,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交往现状,再一起梳理中外交流历史。引申至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发展演变史、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他者”与“自我”等形象学相关知识。在探讨热点话题时,引导学生课前利用多媒体工具收集资料,课堂上先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总结上升至理论高度,力求使课堂充满思辨色彩,培养学生的比较视域和问题意识。

(二)探索新的教学手段

21世纪已步入信息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学生常常迷失在信息海洋中,不知如何筛选对自己有用的资源。新媒体的优势在于通过各种媒介平台,对海量资源进行整合与加工后,运用语音、文字、图片、影像、音乐等传播元素相互结合的形式,进行快速、全面的传播。借助新媒体,在教师引导下,可以将学习与娱乐结合起来,使学习充满个性与乐趣。同时,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的全民化学习的普及,又促进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比较文学是一门对知识背景要求很高的学科,更应该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来,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

其一,借助新媒体,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但在新媒体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5]。传统的教学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借助新媒体,课堂教学可以在教师主讲和学生主讲之间进行转换,加大课堂上讨论交流的比例。原本作为知识载体的教师,在新媒体时代,除了是一个知识传授者以外,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这个搭建在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甚至允许学生用智能手机等工具,在课堂上查询资料、观看视频等,倡导师生当堂展开交流、讨论、对话。大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和趣味的课堂,日渐普及的智能手机,不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障碍,光靠堵是无法禁绝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手机成为一个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工具。

其二,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课堂教学容量有限,交流的程度也有限,个性化教学无从谈起。但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学生在运用新媒体学习的同时,还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手法充分表现自我,发表自己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对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有所了解,再利用相关系统和工具的自动记忆及智能化功能,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与需求,向学生推送个性化的知识,进行个别交流和辅导,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学。

其三,搭建平台,实现互动式教学。目前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络资源库,这给学生获取信息、查询资料、在线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校内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还有待完善,借助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师生可以围绕课堂教学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教师先确定主题,再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网、文贝网等网站掌握学术界的最近相关动态,在北大中文论坛、读秀、新浪爱问、超星等校外网站下载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题讨论,既可以促进良好的师生互动,又可以形成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突破时空限制的互相交流和协同学习。

其四,利用微信,打造隐性课堂。根据互联网数据显示,微信活跃用户量在2015底就已超过QQ的活跃用户量,90%的智能手机上安装了微信,每位微信用户花在刷微信上的时间平均每天超过40分钟。微信的公众号、朋友圈、群聊、语音/视频聊天等功能为其争取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也为教师打造隐性课堂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通过公众号、朋友圈分享资源,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在微信班级群发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疑惑,抑或是对文学作品的领悟;教师可以在加以适当引导点拨的基础上,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可能激发其他学生的感悟与共鸣,碰撞出新的火花。这样,一个问题便成了共同的关注点,如若教师就此加以生发,便可形成一传一、一带多的传播格局。当信息以裂变的方式延伸到网络端口的每个接受者,学生们己经不由自主参与到课堂内容的讨论中,而这样的方式既不会因时间因素而停止,也不会因场合元素而滞留[6]。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微信打造的隐性课堂可以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弥补比较文学教学课时不足的遗憾。

其五,拓展视野,组织学生听网络公开课。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让学生可以不出国门校门就能听到名校名师的授课,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都在网上提供了免费的网络课堂,其中有不少是与比较文学相关的公开课,可以给本科生推荐的有网易公开课里牛津大学的《比较文学》,超星学术视频里乐黛云的《比较文学》、《展望21世纪的比较文学》;王向远的《比较文学概论》;严绍的《中日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系列》;陈惇《比较文学视域中的副文学研究》;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导论:理论与实践》等,也可以推荐一些外国文学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西方文明的基础 I:从荷马到但丁》、《西方文明的基础 II:文艺复兴到现代性》等,丰富学生的学科背景。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利用视频处理软件将名师教学课程截取出多个视频片段,借助新媒体推送给学生。

比较文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有了新的解决方案,当然也带来新的问题。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在新时代更要当好网络世界的导航者,不仅要利用新媒体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更要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具备借助网络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比较文学是一门相对较年轻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探索,也需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与验证,积极思索、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才能实现新的超越。

[1]宋文杰.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15):260-261.

[2]韩莹.解读新媒体[J].文艺生活,2011(3):227-228.

[3]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http://www.cac.gov.cn/2016-01/22/c_1117860830. htm.

[4] 王亚杰,郑瑞君.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与认知方式研究[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155.

[5]傅美蓉.新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2013(3):39-40.

[6]孙慧. E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改革[J].山东工会论坛,2014(5):158-160.

The Teach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New Media Era

HUANG Xiao-zhen
(School of Culture & Communicatio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0, Fujia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new media. New medi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ve and peaceful, large capacity and easy to check, instant and open. New media influence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and life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regard to the teaching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new media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class hours, the students' interest is not high, the course is difficult, the teaching method is single and so 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edia era,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exploring new teaching methods.

new media; undergraduat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G642

A

1007-5348(2016)11-0150-05

(责任编辑:廖筱萍)

2016-05-09

黄晓珍(1981-),女,福建三明人,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地方文化。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