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的研究综述

2016-04-13 11:28:17蒋一田
关键词:贫困家庭救助制度

蒋一田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的研究综述

蒋一田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支出导致贫困的现象已经成为判断贫困救助对象的新思路,通过梳理2008-2015年,国内关于支出型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致贫原因、救助困境、救助政策和救助制度改革的思路等研究视角上,强调了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合理调整贫困线的迫切性以及优化社会救助制度的必要性。通过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的深入分析,旨在为政府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精准扶贫对策提供可供参考的政策性建议。

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研究综述

近年来,因家庭在短期内突发性事故引发的医疗、教育等大额费用的支出,导致家庭贫困的现象日趋突出,社会救助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往往把这类贫困称为支出型贫困,这种因家庭支出远远超过收入造成家庭生活进入特别贫困状态的现象,给予不同额度的社会救助,被称为支出型贫困的社会救助。由于以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是以先成为低保对象为前提条件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断崖式的救助效应。如何破解支出型贫困家庭的贫困问题,成为社会救助工作关注的重点问题。

国外学者对贫困产生的原因的解释是“能力说”。此观点认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所以贫困。因为没有能力让自己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所以贫困,这个能力可以指多方面。“缺乏说”认为,贫困是物质的缺乏、精神的缺乏、文化的缺乏、社会的缺乏,这也就是资源的缺乏。这意味着物质、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低于平均水平。“排斥说”认为,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精神资源、物质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分配一定存在不均,而一部分人就被排斥在资源分配的边缘,导致贫困。“地位说”认为,经济、政治、社会是一种格局,而贫困就在这个格局的底部,所以,地位越低,距离贫困越近,并且趋于稳定。“缺乏说”描述了缺乏什么来定义贫困,而“能力说”“排斥说”“地位说”都是对“缺乏说”更深层次的探讨,是对致贫原因的探寻。从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看,可归纳以下几个视角。

一、刚性支出致贫的内在因素研究

因刚性需求支出导致贫困,如支出型贫困引发的事件主要是因病、因学、突发事件等;支出型贫困的深层次原因是生产率提高导致医疗、教育服务成本上升,个人需求增长引致生活成本增加,制度变迁,体制改革拉动消费,从公费医疗和上学到自费医疗和上学的变化等导致消费增加,均有可能导致支出型贫困。

关于支出型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总结为:生产率提高导致服务成本上升、个人需求增长的不断增加导致生活成本增加、制度变迁和体制改革效应拉动增加、突发事件导致短期支出增加以及家庭刚性支出大于家庭收入。

二、贫困判断标准的多渠道研究

钟仁耀从制度层面分析了实施救助的难度较大,由于贫困家庭支出种类繁多,造成支出项目的评判标准和水平,以及救助到何种程度均难以把握和确定,加上基层管理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制约,导致了支出型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办理程序的简化问题较难实现,工作的准确性问题,申请材料的完备性问题,工作人员的负担等问题都成为工作困境所在。我国救助策略已经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由于当前的低保政策存在救助失效的现象,所以,改革现行经济状况的核查制度十分迫切,应从核查手段、收入和财产计算方法、管理体制三方面进行救助的创新。针对精确扶贫这一难点,李春根提出了“指标代理法”,在收入和消费的基础上,设置涵盖贫困家庭六方面基本生活情况的量化指标方法,并且结合“民主听证”,此方法是量化指标结合民主评议,已在实践中取得成效。

三、地方救助政策的多样化研究

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模式主要是因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各地区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以及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不同,所以,救助模式也各不相同。仅仅上海就概括出“发现——帮扶——跟踪——评估”“慈善援助住院医疗补贴计划”“综合帮扶”“五四三二一”帮扶救助体系、“四医联动”医疗保障模式、四项帮扶、“五可”帮困救助模式。这些帮扶模式主要是通过临时救助、社区综合帮扶,主动发现困难群体,给予帮助。安徽则是对安徽贫困边缘人群医疗救助机制,总结出其对支出型贫困人群救助的工作主要通过医疗救助模式。建立支出型贫困专项基金,有计划地运用基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可以有效避免救助主体单一性问题,救助并不是政府一个主体,应该全面集合社会力量,通过基金组织、社会捐助、慈善团体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最终有效地减少贫困。北京市民政工作还总结出“按需求设定不同的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的准入条件”。①

四、救助资源的多元化研究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二十多年中,法制建设逐渐完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运行效益尽管处在边际递增,但是社会救助亟待转型升级、救助资金投入结构不平衡以及救助人口增长效应递减等问题,制约了救助制度的弹性,造成救助项目叠加和福利依赖等问题。对此,建议增强社会救助的风险预防功能。也有的学者建议实施普惠式扶贫向适度竞争式扶贫战略转变,注重“组合式”发展扶持模式创新,关注“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强化发展扶持政策衔接等。同时,有学者提出从低保对象对低保制度的满意度入手,通过定量分析,发现低保对象满意度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低保收入水平高低,研究结论是被救助者更强调关注其心理诉求,通过建立现金与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联动救助体制,以满足被救助者物质和精神双重的需要显得十分必要。而关于如何提高对低保救助对象的瞄准的关键是使救助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精确扶贫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通过跨部门、多层次的信息核对机制可以提高救助贫困的精确度。此外,关于老年贫困问题是老龄化社会的主要问题,解决老人贫困可以缓解整个社会的贫困程度,重视老人的医疗需求和服务需求,对于整个社会救助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还有专家认为:应该使救助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社会团体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协助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救助。此外,还可以将社会工作引入社会救助体系之中,因为社会工作者拥有专业的知识储备,社会工作的引入,可以解决政府物质救助的不足,为受助者提供精神救助。

五、支出型贫困救助研究的评述

(一)学者研究的共同点

关于支出型贫困救助已经成为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重要议题,笔者总结了2008年到2015年中国知网上,关于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研究成果发现:这些成果多以描述性分析为主,社会救助工作实践的研究却较缺乏,由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内容较多,但特定情况下,如何进行支出型贫困的救助却鲜有可操作性成果,对支出型贫困救助制度改进的启示也不多见。所以,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需要从技术层面对收入型贫困家庭救助的实施效果监测,对支出型贫困家庭可否通过临时救助的方式来解决也是一种路径的选择。

(二)学者研究的不同点

对于支出型贫困的研究,学者们将多视角定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多集中于对支出型贫困产生的原因、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构建支出型贫困救助模式的政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如钟仁耀、刘杰等;微观方面的研究相对于宏观方面的研究较少,但其研究已经逐渐突显其影响力,如路锦非与曹艳春的支出型贫困家庭致贫因素的微观分析。此外,也不乏一些基于地方实践的支出型贫困的相关研究,如徐大慰、张海峰的研究。

六、研究结论

虽然由于研究基点不同,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针对性及特殊性,但多数学者在研究结论中对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的难点进行了分析,都强调社会参与的重要性、构建合理的贫困评估标准的迫切性以及优化社会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要提高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并推动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方式创新。

总之,学者们对于支出型贫困的研究较为广泛,从救助难点到救助模式,体现了学科交叉、视角新颖、对象细化、理念创新的特点。未来社会救助的策略还需要转型,需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政府救助向多元化救助转变,由生存型向兼顾发展型转变,由政策型向法治型转变,这是未来社会救助发展的方向。

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缺少基础的法律依据,也缺少专项救助领域的研究成果,学者们提出的改革思路的可操作性还有待考量。

注释:

①首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纲要(2013-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2013.

[1]钟仁耀.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必要性及难点[J].中国民政,2015(7).

[2]刘杰,鲁文静,李杨等.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前沿问题——第三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暨中欧社会救助政策比较研讨会会议综述[J].社会保障研究,2014(2).

[3]杨帆,李三梅.支出型贫困救助模式探索[J].才智,2014(30).

[4]路锦非,曹艳春.支出型贫困家庭致贫因素的微观视角分析和救助机制研究[J].财贸研究,2011,22(2).

[5]杨天.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制度探究[J].学理论,2015(13).

[6]沈琰.要重视“社会支出型贫困”[J].经济,2010 (5).

[7]徐大慰.上海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模式和经验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9).

[8]徐大慰,梁德阔.上海市对“支出型”贫困群体的综合帮扶研究[J].西北人口,2012,33(3).

[9]刘沛栋.基本消费支出视角下的“支出型贫困”研——以江苏省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4 (6).

[10]张海峰.安徽贫困边缘人群医疗救助机制及问题分析——基于省内五城市的调查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1).

[11]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8).

[12]江治强.经济新常态下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思路[J].西部论坛,2015(7).

[13]左玲.支出型贫困家庭致贫原因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5(4).

[14]梁德阔,徐大慰.上海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模式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2(4).

[15]曹艳春.城市贫困新类型及贫困程度评估与救助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4).

(责任编辑:彭琳琳)

蒋一田(1992-),男,四川绵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时代辽宁省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L15AGL009)的部分研究成果之一。

2016-10-19

C913.7

A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救助制度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44
水下救助抢险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江西农业(2018年3期)2018-02-13 03:47:03
水下救助抢险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