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雪,田铁杰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教师资格证制度下我国师范院校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王晓雪,田铁杰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随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颁布,师范生在毕业时不再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想要获得从业资格就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证统考,通过考试才能获得从业资格。这一政策的提出,使师范教育处于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师范院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成为众多师范院校共同面对的问题。
教师资格证制度;师范院校;师范生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秉承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培养了大量人才。正是受这种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这一职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人认可的铁饭碗。而师范院校凭借自身独有的优势,一直都是高考考生争先报考的高校。但自2015年起,教育部实施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并打破教师资格证终身制。这一政策的提出无疑对师范院校造成了沉重打击。究竟应该如何转变,才能在困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当前师范院校亟需解决的首要任务。
(一)师范院校生源的困境
高等师范院校一直扮演着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大量师资的重要角色。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师资质量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应当明确师资质量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师范院校对其生源的培养与综合的办学水平,还取决于生源质量的高低。
纵观我国师范院校发展沿革:上世纪末期,很多优秀的生源因其家庭贫困而师范院校具有优惠条件才报考师范院校。这时期的师范院校生源数量多、素质高并且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而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但自2000年以后,师范院校生源情况却有所变化:首先,师范院校原来是处于提前录取的批次,可以抢先一步录取优质的生源。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大规模地发展,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1]越来越多的优质生源被名牌大学垄断,师范院校为确保完成录取计划势必要逐年降低录取分数线以达到录取数量。伴随着录取批次的下调,生源质量也在逐年降低。师范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逐渐感受到不同质量的生源在领悟、转化、实践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其次,生源的男女比例失衡。连续数年,师范院校不论何种专业均是女多男少,这样的境况就造成了从业教师队伍中逐渐缺失男性教师。
(二)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
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师范院校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行。师范院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原有的传统培养模式存在不足,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使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一直处于困境之中。
其一,师范院校一直以教师教育为主,但为了迎合社会招聘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大量开设非师范专业。其中不少非师范专业依托于相近的师范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完全地照搬,使学生专业意识薄弱、专业技能低下。不能够根据专业的特点灵活地调整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其二,师范院校培养生源主要是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师,反观现在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留在中小学,而绝大部分流向了教育机构,更甚者一直处于待业状态。从就业市场来看,我国从2014年起,师范院校毕业生数量就远远超出基础教育所需的师资数量。这种供求脱节的输出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时下的人才市场。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通过对校长的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更愿意招收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在他们看来,这些毕业生在学科方面更具有潜力。以上论述都体现着现今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弊端。多数家长为子女选取报考师范院校的宗旨就是获取教师资格证、为将来就业铺下“师范专业”的坚实基础。新政策的实施将师范院校原有的优势碾压成零,逐步加剧了已经显现出来的困境,师范院校在培养教师这一职能中,逐渐处于劣势。师范院校是否应该以考取教师资格证作为培养学生的主流?都值得师范院校研究与思考。
(三)师范院校师范生就业的困境
近年来,报名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人数大幅增加,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中,这说明考生对证书追求的热度增高。但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涉及未来从教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一项很重要的资格证书考试。而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生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并顺利地走上教师岗位。师范生在与非师范生的竞争中逐渐不存在优势。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其一,唯教师资格证为准则。当代教师招聘报考的门槛中明确表明,报考人员必须具有所从事学科相应的从业资格证方能报考。反观师范院校虽然为我国中小学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但所供给的师资质量并不能保证。由于原本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是给予师范院校颁发教师资格证的权利,所以师范生在就读期间只要完成相应的课程就能获得教师资格证。正是由于这一“便利”条件,所以师范生自身师范性、专业性、竞争性均不强。其二,用人单位录取准则。随着非师范生大量获取教师资格证后,用人单位必然会对师资质量提出新的要求。由于近年来不少师范院校通过扩展或改革晋升为多科或综合性高校,师范院校综合化的发展削弱了其专业化的发展。师范院校的改革趋势普遍是扩展非师范专业,压缩师范专业。[2]上述的改革可能会导致师范生教学水平下降,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宁可选择录用知名院校具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生也不选择专业对口的师范生。在改革后,师范生这一名词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用人单位更加会以实际的教学能力来招聘人员。除此之外,社会上普遍存在非正常的就业途径,这些都会对师范生的就业产生相应的冲击。
(一)职业吸引力及质量保障欠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虽然教师职业是人们除公务员之外最为认可的铁饭碗。但就近几年就业趋势来看,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教师职业休假时间较其他职业长,但其工作辛苦、承受压力大。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多半在中小学任教。从中小学学生层面看,由于学生生理年纪小,还是处在发展中的人,身心发展很不完善。教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时,所付出的努力、所花费的心思都很多。从中小学工作量层面看,中小学一般都会有早自习与晚自习。作为教师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间大概在11个小时左右,远远超出八小时的工作时长。在工作时间内,教师需要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开各种例会等工作。从中小学工资待遇层面看,教师行业的从教者是文化素质最高的行业,理应享受较高的工资报酬,据《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4)》中的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在所有行业中处于中下位置。职业吸引力的降低势必会减少人们的从教意愿,从而造成生源质量欠佳。任何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都会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限制。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等师范学校先于重点高中招生,师范院校也具有优先录取师范生的资格,考生不仅要参加统一的考试还要进行面试。当时所有的师范生均享有生活补贴与免费教育,当时的生源素质是很高的。但我国逐渐取消了面试环节及其他优惠政策并大面积扩招。这些政策的实施,均是导致师范院校生源质量欠缺保障的实质性原因。
(二)综合化发展削弱了专业性发展
近年来,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众多师范院校对师资培养倾注了大量精力,并且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实践活动。不仅展现了师范院校的创造力,而且被看成有关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特有推动力。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都有待在实践中检验与完善。从目前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师范院校已经逐渐告别所谓的“专职时代”,只要是条件、能力均达标的院校都开设了非师范专业,力图使自身的学科门类日益繁多且贴近社会需求。或者直接从师范院校转变为综合类大学。原本根据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利用自身办学优势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无可厚非,但其出现的问题是很多考生为了“师范”而来,即使没有进入师范专业也可以通过院校内部的转专业、专业辅修、教师课程选修等途径步入师范生的行列。这会造成教师准入制门槛低从而影响培养对象质量。师范院校师资培养模式,从表面上看是学校内部逐渐形成的一个相对开放的培养机制,但如果没有一个严格的选拨机制,对于这种开放式较强的培养模式,很容易造成自身素质较差的非师范生混入教师队伍中,从而降低教师素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师范院校过于追求综合化发展而忽略其专业性发展,造成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未来教师质量逐年降低。这是师范院校在培养模式改革中必须加以重视并给予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基本上是由师范院校培养,师范教育严格实行计划管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统一规定,师范教育基本上形成的是一个封闭的定向的教育体系。[3]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教师,通常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专业化特征不明显,缺少与教育改革发展相联系的时代气息。传统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弊端:首先,偏重学科专业教学,忽视对学生综合应变能力的培养,造成师范生知识结构单一;轻视通修课程与教育课程的教学,有关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少,不能凸显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反而降低师范生自身的师范性;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长期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时代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其次,教育实践课时安排过少,师范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在实习期间,通常是一个教师负责指导多个学生。指导教师自身精力有限,很难为每个学生答疑解惑。传统课程不但具有以上的种种弊端而且还不能适应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制度。2015年后,师范生不再享有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证的特权,所以原本针对认定教师资格证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使师范生在教师行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方法、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与教育实习的课程设置,真真切切地不能满足2015年国考改革后的现状。师范院校传统课程设置必须迎合时代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提升师范院校的教育价值观
当今社会不断遭受市场崇拜与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基础教育连续数年供大于求的压力,使很多师范院校迫切追求高就业率从而忽略对学生健全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已经普及,但是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依靠思维能力、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进行判断。[4]由此可见,想要提高教育质量就不能忽略对师范生价值观的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水平就是其价值观的显性体现。师范性既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授课上也体现在言传身教的师德上。加强师范生师德建设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重塑师范生对社会的信心,认清社会主旋律,不受歪风邪气的影响。其二,重塑师范生对教育的信心,教育绝非功利,能反作用于社会。其三,建立师范生对自身的信心,教育本身就是养成,要养成师范生的师范精神,这样才有可能成为立德树人具有优秀品质的教师。如果师范生在获取教师资格证上已经不具有优势,那势必将影响到师范院校录取率、学生报考的热度,导致师范院校招生难,从长远的角度上看教师队伍中的优秀师资也将减少。所以必须加强在校师范生的师范性以及价值观建设。
(二)顺应教师资格证制度,构建综合性课程
教师的基本素质应该是逐渐养成的并不是考出来的。不是教师资格证实现全国统考,师范院校所存在的固有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相反任重而道远,要形成围绕着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教师培养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型的。在这种制度下,对师范院校中的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通过考试成为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高水平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具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应试要求及终生学习理念需构建综合性课程,有助于师范院校长远发展。构建综合性课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综合性课程的设置不能照搬其他国家已有模式,而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制度与师范院校自身特点操作。要创建具有实践性与特色化综合课程体系。第二,课程设置应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现行考试科目相比原有考试科目,新添加了综合素质、学科知识与能力。传统师范院校课程中仅对教育学心理学设置了课程,并没有关于新增的两个学科的讲授。建构综合性课程时,必须将新增科目编排到原有课程设置中,使师范生在考取从业证书以及将来的教师招聘中处于优势地位,重建师范院校原有竞争优势。第三,加强师德建设。师范院校应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重点加强有关德育的内容。加强德育课程的内容、课时、学分比例,引起学生对师德课程的重视。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从内驱力的角度让学生重视师德。其次,在校园中可以通过张贴海报、讲座宣讲、树立榜样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中营造出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加强自我修养。[5]师德建设其目的就在于引导教师认识教育的本真、教师职业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规划自己、设计自己、描绘自己,在学生生命的发展过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也只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才能引导广大教师到达思想道德发展的崇高境界。[6]
(三)探索贴近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着力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理念,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既要贴近时代发展特色,又要从受教育者心理认同的角度出发。作为教师,只有设置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否则会走弯路。[7]所以在培养师范生时,要将“师范专业性”转变成他们自身的追求,才能最终突出师范特色。综观传统师范生培养模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师范生在教育见习方面有其自身优势。但在以往的教育见习中,师范生得不到教学水平的提升,造成优势变劣势。师范院校应延长教育见习时段并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这样必将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使其在校期间得到充分地锻炼,才能在与非师范生的竞争中凸显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其二,加强“三字一话”的技能训练,师范生应每天坚持练习三字,学校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考核帮助学生培养专业素养。虽然大多数的师范生能够通过普通话的考试,但也不应该忽视对这一项的要求。从现今师范生的素质来看,其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不如前。师范院校必须要加强师范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重塑师范生专业身份,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形成独特优势。
综上所述,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趋势下,师范院校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根据现行政策法规弥补自身不足。虽然师范院校现行培养模式的缺陷还没有明显地凸显出来,学者们所发现的问题也仅仅是冰山的一角,但其涉及的问题远远不止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师范院校的变革要基于终身教育理论、教师素质结构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制定出全新的师范院校培养模式从而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师资。
[1]艾述华,陈俊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生源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7).
[2]林群.对非师范生热衷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8).
[3]吴金昌,齐平.论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与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4]顾明远.中国教育发展面临三个“新常态”[EB/OL]. http://learning.sohu.com/20151020/n423698127. shtml.
[5]何祥林,程功群,任有洲.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北省H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
[6]顾明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师资保障[N].中国教育报,2015-12-8(5).
[7]朱永新.新教育之梦——理想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北芦)
王晓雪(1990-),女,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原理;田铁杰(1970-),男,辽宁兴城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原理。
2016-10-28
G45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