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涵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政治沟通视阈下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的思考
杨雅涵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地区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桥梁,其沟通能力直接决定着农村基层甚至整个国家的治理水平。本文根据政治沟通理论,分析了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沟通能力的关键点:主动应对,增加能动沟通;增量提质,提升通道效能;构建机制,加强反馈能力。提出通过资源重构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沟通网络、组织嵌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沟通实效的路径。
政治沟通;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科学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目标。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源头,基层治理效果直接影响体现整个国家的治理水平。近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历
了从经济转轨到社会转型的全面洗礼。一系列由社会结构变迁和利益关系调整诱发的社会矛盾冲突,给现有秩序带来冲击,也对党和政府的基层治理能力提出挑战。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执政基础。为适应治理环境变化和治理结构变迁,党必须着手对其农村基层组织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行动方式进行改革,寻求新的路径来维系党在农村基层的政治影响力,重构其权威合法性,巩固领导地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更多依靠行政权力和资源垄断来发挥组织体系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领导体制的改革和执政体系的进一步建构,党的组织体系开始从在组织自身原则和逻辑的空间内活动转向在国家与社会的制度空间内发挥作用。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由于党组织传统活动空间的萎缩和社会生活中新领域的出现,党组织行政化的活动方式随着时代发展局限性日益凸显,使党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遵循现代民主政治中政党活动的规律,拓展新领域和开发新功能。没有政治沟通,党和政府就无从了解民意;没有政治沟通,民众也无从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具体决策。尤其是政府层级结构止于乡镇一级的现实,村一级的农村基层更需要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沟通作用。
随着深化改革的推进,各种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地日益凸显。化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社会局面,是转型期经济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政治稳定和政治沟通密切相关:政治稳定程度=政治沟通/政治流通。“当政治沟通实现的量与实际政治流通量相差不大时,政治体制大体是稳定的。相反,政治沟通的量与实际政治流通量的差距越大,政治体制就越不稳定。”[1]因而,社会稳定关键在于政治参与诉求的制度化吸纳,政治沟通也成为当前农村社会稳定需求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迫切要求。
简而言之,在中国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需求的激增使拓展利益表达渠道、畅通党群沟通渠道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是复兴和发展公民权利的现代标志”,[2]作为政治参与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政治沟通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适应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根据政治沟通理论,提升政治沟通效能的关键在于沟通能动性、通道效能、信息反馈等关键因素为政治系统服务,提升系统政治沟通效能。结合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状况,提升其政治沟通能力的关键点主要有:
(一)主动应对,增加能动沟通
自觉主动、积极应变、广开渠道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沟通能力的前提。
在面临农村诉求信息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基层党组织积极主动沟通,避免被动沟通,才能为各种民意诉求提供合理的传递渠道和表达途径,主动引导不同诉求,使政治信息流动有序、沟通有效。“政治沟通越是主动,政治流通就会越有序;政治沟通越是有效,政治稳定的指数就越高。”[3]
农村基层党组织沟通渠道中的信息流动可分为主动沟通和被动沟通。事实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召开村级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下派乡镇一级党代表联系指定村庄等方式主动向群众征求意见,与通过信访、直面陈述等群众主动反映情况相比,所获得的社情民意覆盖面较广、针对性较强、真实准确、时效合理。主动沟通还应发挥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农村地区各种组织资源,如村民委员会、共青团支部、妇女联合会、民兵等政治外围组织,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产
E.C.Oguejiofor和M.U.Hosain通过推出试验,得到了混凝土板纵向劈裂的开孔钢板连接件破坏形式,据此提出的纵向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为[15]:
业基地、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总之,基层党组织应统筹兼顾、谋划大局,主动应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个人和组织提供政治参与渠道,增加能动沟通。
(二)增量提质,提升通道效能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沟通的信息通道效能必须增量提质。
增量,即是增加信息通道的负荷能力。若政治制度化水平不能满足政治沟通量的急剧增加,必然导致政治的不稳定。“一段时期以来,农民大规模上访所形成的‘上访洪峰’,以及一系列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是已有的参与渠道不能满足农民现实政治参与的结果,是过于狭窄的制度管道发生‘参与拥挤’和‘参与膨胀’的表现。”[4]因此,农村地区政治的长期稳定必定要求政治参与的扩大,必须提升信息通道的信息容量的上限。
提质,即是提升通道的灵敏性。现有体制内,村支部、村民委员会对上负责以及权限较小的现实,使其难以完全承担农民正当的利益表达诉求;人大制度由于在实际操作与法律条文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农民代表比例低,始终缺乏话语权;信访制度在实践中更多是作为安全阀机制存在,群众上访的解决率低;当前农村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利益分散,难以有效地表达话语权,现有这些信息通道的不灵敏,会阻碍信息的有效传递,导致信息损失、扭曲和变形。
(三)构建机制,加强反馈能力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反馈能力重点在于构建合理机制。
所谓反馈,是政治系统协调以达到“原状稳定”的核心机制,与反馈效能相关的因素有:时差、增益、导向。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农村地区存在的回应农民利益诉求体制迟钝、效率低下的问题,都会增加信息发送过程中的时间差,而时差越大反馈效能越低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化、分散化的利益诉求时,如果没有合理进行信息整理、归纳,对所获信息做出反应的程度过于激烈,增益过大会导致矫枉过正。解决基层问题矛盾于未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沟通网络良性运行的最理想结果,沟通反馈的目的在于预测未来后果以便阻止某个进行中的目标的反应能力,即导向。
(一)资源重构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沟通网络
“执政党的沟通机制,通常是一个包括政党组织、政府体制、利益集团、传媒等在内的庞大的系统。”[5]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破解政治沟通困境,首先必须整合现有体制内资源,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媒体舆论的运用,重构政治沟通网络。
1、完善体制内政治沟通渠道。(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传统外围组织建设。外围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基层工作中特有的、宝贵的传统资源,历史和实践证明,充分调动广而有效的外围组织,将大大增强基层党组织体制内的沟通效能。第一,要有效引导村委会建设,促使村委会的职能回归,履行好其维护农民利益的使命。第二,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发展良好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强而有力的集中并反映农民诉求。第三,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作用,通过针对特定群体的外围组织,规范、有效、合理的整合利益诉求。(2)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其一,提高基层农民代表比例;其二,完善选举竞争机制和履职机制,通过差额选举、公开竞选、定期述职等方式,构建合理的授权与限权机制。(3)完善信访制度,提高信访解决率。一是要建立监督反馈机制,使信访制度不流于形式;二是要提升信访制度的实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独立处理、反馈信息的能力,努力把问题解决于基层。
2、引导和规范“两新”组织沟通活动。“组织是通往政治权力之路,也是稳定的基础,因而也是政治自由的前提。”[6]“事实上,只要引导得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农民与政府之间对话的成本就越低,协商的可能性越大。”[7]当前农业企业、专业户协会、农村社区理事会、产业合作社等等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在农村地区蓬勃发展,因其自身特点聚集了利益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农民分散化和个体化的弱点。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同组织间利益多元化、诉求多元化,难以成为表达最广大民意公约数的载体。因此,要鼓励、引导两新组织发展,规范其政治表达行为,使其成为沟通网络中有效的组成部分。
3、构建上传下达沟通网络,搭建政治沟通的有效平台。政治沟通意味着上传下达,只有农民群众及时获得对称性信息,其意见和利益才有可能被纳
入公共政策的过程。(1)做好基层信息公开工作。通过政务党务公告栏、电子屏幕、新闻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做到“群众最关心什么,我们就公开什么”。(2)完善科学决策听证公示制度。对治理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科学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听证会、予以公示等程序,充分听取民意。使人民群众在有不同意见时,能够有效有序的表达;使人民群众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党和政府的决策。(3)建立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近年来大众传媒逐渐成为农民选择维权的常用平台。尤其是农村互联网普及工作的开展,使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工具因操作简单、便捷和准入门槛低的特点成为群众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规模达1.95亿,较2014年底增加1694万人,增幅为9.5%。农村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增加,规模增长速度是城镇的2倍。”[8]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意味着农村地区利益诉求的增加,也意味着可能出现的利益表达无序化。因此,必须建立大众传媒舆情引导机制,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和运用,发挥互联网反映社情民意、进行舆论监督的良性作用。
(二)组织嵌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沟通实效
具有较强的动员和领导能力的政党组织,其基层组织不仅能紧密联系群众,往往各种社会经济组织的联系亦十分紧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也证明其成功“来自于独特的组织属性,即基层组织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嵌入式的基层建党模式。”[9]转型期农村社会基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要求开发完善新的机制实现组织嵌入,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沟通实效。
1、引导吸纳非治理精英,扩展政治沟通渠道。在当前乡村社会中,存在着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经济能人、退伍军人、乡村文化人、老干部等非治理精英,这些非治理精英在乡村熟人社会中有着重要影响力。党组织应重视对非治理精英的引导和吸纳,将其作为嵌入式资源宣传政策主张、引导基层舆论、整合基层利益。如选拔思想正、有能力的精英分子作为入党培养分子和后备干部,发挥其“乡村领袖”的影响力、组织力,为政治沟通提供有效渠道,化解基层矛盾。
2、系统内精英下沉,提高政治沟通效能。在政治沟通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党代表、公务人员等系统内精英是与民众直接沟通的主体,也是政党组织系统与社会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的临界面。因此,系统内精英必须主动地下沉于农村社会中,成为下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传社情民意的信息员,避免党组织设置层级过多沟通渠道过长造成的政治沟通信息失真和扭曲,提高政治沟通效能。一方面,作为农民身边的信息员,体制内精英的宣传表达可以让农民多渠道、更准确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决定决策,减少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传递误差。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基层群众遇到困难不公意欲提出意见建议时,身边的系统内精英主动予以询问、帮助和关怀,往往更能充分了解群众利益诉求,减少向基层党组织传递信息和基层党组织进行信息反馈的时差。
3、建立完善相关机制,使嵌入常态化、制度化。在政治实践中,已有诸多“嵌入式”农村政治沟通的成功范例,如浙江省景宁县的“乡会村开”制度,“不定期把乡镇党委会、班子会、工作会等开到村、开到片区、开到社区,开到田间地头,向群众面对面宣讲政策、心贴心征求意见、实打实推进项目、点对点破解难题”[10];山东省曲阜市的第一书记“1+1”制度,“全市每个村居选派1名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任第一书记,1名年轻干部或大学生村官任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助理”[11],以制度形式建立了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常态化机制;上海基层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党代表可以准备议题向基层领导进行询问,约见党委委员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让民意畅通表达,通过一定的程序列席或旁听党委会。[12]各种成功范例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地建立完善相关机制,使党员干部、党代表、公务人员嵌入乡村社会有制可循,使基层群众能够在党组织体系和体制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基层党组织常态地、有效地发挥连接社会和国家的桥梁的作用。
[1]王长江.论政治流通:建立一种研究政党体制的新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
[2]胡政,罗维.论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导刊,2009,(05).
[3]王长江.论政治流通:建立一种研究政党体制的新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
[4]周作瀚,张英洪.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参政权[J].政治
学研究,2007,(2).
[5]王长江著.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p259.
[6](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著;汪晓寿吴志华等译.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01).p427.
[7]胡其加.对农村党组织与新农民组织关系的探讨[J].南京:唯实,2004(05).
[8]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 D/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hlwxzbg/hlwtjbg/201601/P020160122444930951954.pdf
[9]彭勃,邵春霞.组织嵌入与功能调适:执政党基层组织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02).
[10]浙江省景宁县:“乡会村开”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2/0824/ c117092-18825737.html.2011-08-24.
[11]山东省曲阜市:实行第一书记“1+1”制度,推进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 2012/0824/c117092-18825143.html.2012-08-24.
[12]天天都是党代表——上海基层推行党代会常任制[EB/OL].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629/c117092-28509503. html.2016-06-29.
编辑:崔月华
Reflection On Improvement of Governance Ability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of CPC From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YANG Yahan
(Sichua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Deyang Sichuan 618000)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of CPC in rural areas as connecting bridge of"state"and"society", i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governance level in rural areas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key point to enhance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of CPC,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initiative to deal with,increase the active communication;incremental quality,improve channel efficiency;construc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feedback.Put forward by resource reconstruction to buil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embedded in the organ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cation path.
political communication;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Party Building
F301
A
2095-7327(2016)-11-0016-05
杨雅涵(1986-),女,四川德阳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
本文系德阳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项目“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党组织作用研究”(DY16C04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