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融入“原理”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6-04-13 08:05项松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原理

项松林,李 虹

(安徽建筑大学 法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创新教育融入“原理”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项松林,李虹

(安徽建筑大学 法政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创新的结晶,是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典范,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思想宝库。在“原理”课中融入创新教育,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切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化、生活化与青年化,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的迫切需要。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理论和方法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研究;实践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3.0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力争使我国在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3]。高校是创新的重要前沿阵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本文试图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探究在该课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以及如何具体地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原理”课教学全过程。

一、 创新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在“原理”课中融入创新教育,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与最强音,世界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纷纷把“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进行部署:美国奥巴马政府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欧盟推出了《创建创新型欧洲》,日本政府通过了《创新25战略》,英国出台了《创新国家》,等等。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场所,而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是创新人才队伍中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大学创新教育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要结合社会的深刻变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创业就业的客观现实,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深谙创新时代精神、把握创新驱动发展规律的创新人才作为“原理”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二)在“原理”课中融入创新教育,是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

课程教育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4]。因而,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健全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一项重要与紧迫的基础工作。诚然,专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是其重要支撑;然而,无论是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出发,还是补齐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着力,包括“原理”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无疑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三)在“原理”课中融入创新教育,是切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化、生活化、青年化,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的迫切需要

毋庸讳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与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可能就是时代感、现实感、生活感不强,感召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做到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就必须进一步推进教学内容的“时代化”“生活化”“青年化”。而在“双创”的大背景下,主动融入与开展创新教育是一次难得的契机,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贯彻与落实。

二、 创新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创新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可以从“原理”课层面和创新教育层面来看。

(一)从“原理”课层面来看

马克思主义是创新的结晶,也是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典范。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创立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创新的结晶。诚然,马克思主义充分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但马克思主义的问世更是破旧立新、推陈出新与返本开新的产物,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产儿。譬如,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不仅使唯物主义彻底告别了“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而且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与动力机制,将各式各样的神秘主义驱逐出历史观领域;剩余价值学说的伟大发现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发家致富的秘密,而且找寻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斗争的经济根源。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典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在不同的时代主题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因而,从教学素材本身来看,马克思主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最好教材。

(二)从创新教育层面来看

一般而论,创新教育主要包括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而这些方面我们都能从“原理”课程的学习中得到培育与启发。这一点我们在下文论及创新教育融入“原理”课的教学内容与要点时要具体展开论述,这里仅扼要地概括“原理”课程蕴含“创新”的理论、观点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揭示了创新实践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我创故我在”,创新是人的存在方式与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以及系统论与过程论是最为基本的创新思维;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揭示了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创新的源泉与动力、创新的过程与状态、创新的道路与方向。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示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检验创新成果的真理尺度、价值尺度与实践标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创新是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深刻分析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等等。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原理”课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思想宝库。

三、创新教育融入“原理”课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原理”课教材中,“创新”并未作为一个独立章节或部分出现,而是散见于许多相关原理与知识点中。因而,梳理、提炼和系统化该课程有关“创新”方面的内容是进行创新教育最为基础性的环节。当前,有关创新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研讨,大多是宽泛论及要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要组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而对于如何将创新教育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之中,往往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门核心课程,各有其不同知识体系与教学侧重,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一个套路。因而,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各门课程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才能使创新教育的融入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就“原理”课来说,按照教材体系与结构,我们认真设计了创新教育融入各章节的教学要点与教学内容。限于篇幅,本文简单从各部分的逻辑结构框架、各章节的基本原理以及“融入”教学要点介绍我们的探索与思考。

(一)创新教育融入“导论”部分

“原理”课开篇的导论部分是从总体介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时,要重点阐述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要讲清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发展、破除、澄清。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创立时,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创新的成功范例,深入诠释理论创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渊源与主体条件。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这一重要知识点时,要让广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与崇高理想内化为责任感、使命感与“双创”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的谆谆告诫:“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练就过硬本领”“要勇于创新创造”“要矢志艰苦奋斗”“要锤炼高尚品格”[1];“勤学”“修德”“明辨”“笃实”[5]。在讲授“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难点问题时,一方面教师需明确把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作为该门课程的重要教学主题;另一方面,广大学生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关创新的一般理论、观点与方法,提升自己的创新素养与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按照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经典看法,教材第一章至第三章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其中,第一章、第二章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个方面;第三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在第一章第一节“唯物论”部分,教材上运用了两个视角,一是世界的本原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二是世界的本质论(世界是实践生成论还是神创说抑或契约论),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实践性品格与生存论关怀。在第二节“辩证法”部分,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观点(联系观点与发展观点)、五大基本范畴(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中,要运用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向学生深刻揭示创新实践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的存在方式及其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要让学生真正领悟与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观点,在系统论与过程论纵横广阔的时空坐标轴中培育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要通过透彻讲授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让学生懂得创新的源泉与动力、创新的过程与状态、创新的道路与方向等基本理论,从而为大学生群体提高创新素养与创新能力提供“总钥匙”。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本质论”(认识的本质与规律)、“目的论”(真理与价值)以及“方法论”。在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方面,重点是讲授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关系,诠释检验创新成果的真理尺度、价值尺度与实践标准,把握创新活动的“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在第三章“历史观”部分,教材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主要的基本原理有: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发展的动力论、社会形态理论、历史合力论。在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方面,要运用社会结构理论阐释创新的多种类型,如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要运用社会发展动力论揭示创新的发展理念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的观点,注解“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的关系。

(三)创新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

粗略地看,教材的第四章、第五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的检验与运用。在构思创新教育融入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把握好教材内容框架的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材的“明线”意在让学生认识与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与历史趋势;“暗线”意在让学生熟悉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融入”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贯通这两条线索,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扬弃与超越,尤其是剩余价值论的创新,从而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之中洞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

(四)创新教育融入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教材第六章、第七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其中,第六章主要介绍有关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理论,第七章介绍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运动;而且是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运动”“理论”“制度”“理想”的四位一体。在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方面,这部分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从社会主义5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创新,从一国到多国的制度创新与实践,人类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从“大同社会”“理想国”到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与憧憬,多维度展示与深化科学社会主义是创新的典范;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展示科学精神、崇高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创新中的力量与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与意志品质。

此外,在做好教学内容安排与设计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考核方式的创新,以便与创新教育相呼应。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一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创造条件扩大小班教学覆盖面,着力构建研讨式、探究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与需求,搭建快速便捷的互动式交流“第二课堂”。三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融入社会大课堂,增加创新体验[4]。在考核方式上,要深入探索与改革“原理”课的考核内容与形式:一是要改变传统的偏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把握,转向注重考查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单一考核形式向多种考核形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6(2).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18(1).

[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光明日报,2015-11-04(1).

[4] 段迎晖.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J].学理论,2014(12):211-212.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tegrating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AnIntroductiontoBasicPrinciplesofMarxism

XIANG Songlin,LI Hong

(CollegeofLawandPolitics,AnhuiJianzhu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Marxism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innovation and paradigm of constantly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apart from being the ideological treasure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To integrate innovation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of An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promoting popular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ng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Such teaching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for perfecting curriculum system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because it may contribute much to earnestly promot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the pertinence of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Besides,it helps to systematically teach students innovation theory and method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innovation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research about teaching;practice

[收稿日期]2015-12-29

[作者简介]项松林(1978-),男,安徽太湖人,安徽建筑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3-0047-04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Szzgjh1-1-2016-13);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皖教秘人[2014]181号);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3szxm058)资助。

李虹(1962-),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建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伦理学。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原理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