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外传播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边城》英译本为例

2016-04-13 05:43:14郝军
关键词:戴乃迭杨宪益边城

郝军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文化对外传播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边城》英译本为例

郝军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翻译生态学对翻译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度。从语言适应的角度,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依据,对杨宪益与戴乃迭翻译的《边城》英译本进行案例分析,证明该译本总体上成功体现了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进而证明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理论;其主要作用在于使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和译文的关联,为理解译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适应性选择;《边城》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翻译理论研究有了飞速发展。翻译理论研究者对于不同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给予关注与研究,其中不乏借助其他研究领域以拓展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于2004年首次将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用于翻译理论研究中,并将其核心理论观点,即“适应与选择”的思想引入译学理论研究,并以此为理据提出了翻译研究中的生态翻译思想——适应选择论。该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断地为适应其特有的翻译生态环境作出相应选择。这种生态翻译研究理论视翻译过程为译者中心,是译者不断做出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的过程[1]。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其对艺术的真挚情感,其小说《边城》有着“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美誉。许多学者对《边城》进行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对其英译本研究尚缺乏,特别是与翻译适应选择论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实属遗憾。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理论依据,选择杨宪益与戴乃迭翻译的《边城》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边城》的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旨在论证翻译生态学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力度。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

胡庚申教授于2004年在其《翻译适应选择论》中提出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即翻译适应选择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翻译被定义为“译者为适应其翻译生态环境不断做出选择的活动”[1]17。这样一来,翻译定义中出现了“译者”“适应”“选择”等核心概念,表明贯穿翻译过程的既是译者的“适应”也是其“选择”。适应,是译者为适应其生态环境所作出的选择性适应;而选择,是指译者为适应其生态环境所作出的适应性选择[2]。翻译适应选择论建立在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基础上,持译者中心观。胡庚申进而提出,“翻译的过程则指译者在某一特定翻译生态环境下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适应',同时也是在某一翻译生态环境下以译者为典型要件对译文的‘选择'。”[3]这里所谓的“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它是集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诸多要素互联互动的有机整体[1]38。在此,胡庚申教授将译者的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译者适应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翻译操作以原文为出发点,在此种翻译生态环境下对译者做出选择,即选择译者;第二阶段为译者的选择过程。此过程以译者为出发点,基于某一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做出相应选择,即译者选择[4]。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的翻译原则包括“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分析其所在的翻译生态环境,力求达到多层次、多方面的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1]78。适应选择理论的主要翻译方法可概括为“三维”转换,即以“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原则,将研究焦点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80。

二、杨宪益与戴乃迭英译《边城》过程中的选择性适应

小说《边城》的语言风格简朴,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人物与环境的描写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译者开始翻译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语言的翻译。因此,对于译者来说,能够适应原文的语言是首要任务,即词汇和句法的适应。

(一)词汇层面的选择性适应

词汇通常被认为是形成语篇风格的重要因素。沈从文在《边城》中没有用华丽的词语去描述自然风光与人物特征。相反,他使用了许多简单而朴实的词汇描述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使小说通俗易懂。作为译者,杨宪益和戴乃迭在翻译《边城》时,通过选择使用英文中相对应或者相似的词汇试图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例1:女孩子的母亲,船夫的独生女儿,于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通过唱歌相识后,便偷偷的背着老实的爸爸产生了暧昧[5]。

The girl's mother,his only daughter,fifteen years ago had a love affair behind her father's back with a soldier at Chatong who serenaded her[6].

原文中“唱歌”一词并不仅仅指演唱歌曲,而是指男人为他所爱的女人唱歌。杨宪益和戴乃迭选择了“serenade”这个词来翻译“唱歌”,正是基于对原文的充分理解,也表明了其作为译者很好地适应了原文的语言环境,做出了准确的选择。

例2:由于屋前滨水,一到黄昏长脚蚊子便开始嗡嗡叫[5]46。

Just because the hut is above the stream,at dusk it is filled with droning of the mosquitoes[6]51.

此句中,沈从文使用了拟声词“嗡嗡”来描写蚊子的叫声。拟声词可以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拟声词经常被使用。原文中的“嗡嗡”在译文中同样得到了充分体现,杨宪益和戴乃迭使用了“droning”一词再现了令人讨厌的蚊子叫声。英文的“droning”与汉语的“嗡嗡”相对应,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翻译效果,说明杨宪益和戴乃迭很好地适应了汉语与英语的语言环境。

(二)句法层面的选择性适应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诸多差异集中体现在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句子结构以及逻辑性在英语中有着很强的体现,而汉语相对而言更多关注意义的表达。因此,在英语中会有许多连词等功能词出现在句中,使句子结构清晰完整,而汉语功能词使用的频率要小得多。基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杨宪益和戴乃迭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从而积极适应英汉不同的语言环境。

例3:老船夫笑着把头点着说:“大老想走车路,这个很好。”[5]59

Smiling and nodding,the ferryman says,“I'm glad Number One's chosen the straightforward way.”[6]65

为了突出强调老船夫说话的表情和动作,杨宪益和戴乃迭在翻译时改变了原文的句子结构,使用了非谓语动词这一典型的英语句子结构。此译文是译者积极适应英文语言环境的产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以适应目标语语言环境,从而使译文在风格方面更忠实于原文并更具可读性。

三、杨宪益与戴乃迭英译《边城》过程中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策略

以适应选择论为指导的翻译方法包括“三维”转换,即译者在特有的生态环境下,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等三个维度做出相应的适应与选择。这种适应选择主要体现在译者翻译时,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为出发点,不断地适应其生态环境,做出选择性转换,从而使译文被更多的目标语读者所接受。

(一)杨宪益和戴乃迭对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从语言的维度分析,译者从语言形式的视角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体现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1]80。翻译活动要求译者熟悉两种语言系统,汉语属于象形语言,而英语属于字母语言,有时会由于语言的特殊性而出现不可译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选择。

例4:在端午当日,当地的妇女和小孩子们,无不穿上新衣,并在额头上用那雄黄蘸了酒画个王字[5]46。

The local women and children would put on their new clothes and paint the character for“king”on their foreheads with a mixture of realgar and yellow wine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the fifth month[6]51.

原文中,沈从文用“王”字来表达妇女和孩子们在这个字上寄予的美好祝愿,希望孩子们长大后可以像国王一样强大,因此“王”字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中国汉字这样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字“王”可以与英语中的“king”形成对等,杨宪益和戴乃迭把“王”翻译成了“king”,保留了“王”传达的美好祝愿,但是“王”的象形意义并没有表达出来,如果二位译者能够补充说明一下“the Chinese character‘王'”,想必译文效果会更好一些。

另外,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形式的使用上有诸多不同。例如,英语中多使用名词、介词等替代动词使用,而汉语则多使用动词。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能够根据语言的特点进行适当转换,做出正确的适应性选择,从而使译文能够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

例5:祖父不唱,却只站在高岩上望翠翠,把手摇着,一句话不说[5]37。

Instead of singing,he waves to her in silence from the cliff[6]42.

原文中有5处使用动词描述老船夫的一系列动作,如“唱”“站”“望”“摇”“说”等,这样的语言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而译文只保留1处动词形式,其他均由名词和介词短语等替代,比如“instead of singing”“in silence”“from the cliff”等词组来取代动词。译者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环境的适应性选择,使得目标语读者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

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需要译者在充分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翻译理论为指导。词汇和语言的正确选择是良好译文的关键。杨宪益和戴乃迭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把握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进行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时,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两种语言环境,并作出正确的适应性选择,从而大大提高了译文质量。

(二)杨宪益和戴乃迭对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众所周知,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内容上往往存在巨大差异。如果从译入语文化出发就可能导致曲解原文,因而,为避免此现象发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从原语出发进行适当的语言转换,同时还要考虑使译语适应该语言文化系统,因而关注源语及译语文化内涵的传递贯穿整个翻译过程中[7]。也就是说,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多的是文化的翻译。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需跨越这两种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障碍,并关注文化内涵的传递。《边城》中的许多描述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杨宪益和戴乃迭通过不同的方法做出了适应性选择,为目标语读者展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首先,在带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处理上,杨宪益与戴乃迭充分考虑了目标语读者的需求,通过注释来解释说明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

例6: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5]35。

Uncle,your Emerald has grown into such a fine girl as a regular Guan Yin.(Note:Guan Yin:The Goddess of Mercy)[6]39.

原文中的“观音”为佛教中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女神仙。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观音的了解寥寥无几。因此,杨宪益和戴乃迭对“观音”一词的翻译进行注释,用西方人所熟知的形象来解释“观音”这个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为西方读者生动地再现了观音的形象。

其次,《边城》中出现了一些带有文化典故的句子,这些典故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喻户晓,而对西方人却是非常陌生,如果处理不好,就无法准确为西方读者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使其不知所云。杨宪益与戴乃迭在处理文化典故的翻译时,采用解释说明的方法,以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例7:剩下的几个人就得照着规矩在棺木前面守夜,老马兵以唱丧堂歌来取乐,用空了的量米用木升子,来当作小鼓,一面敲着升底,把手剥剥剥的,一面唱下去——唱那“王祥卧冰”,又唱那“黄香枕扇”什么的事情[5]85。

The others must keep watch by the coffin.To liven the proceedings,Yang drums on the bottom of an empty rice measure and sings two songs from The Twenty-four Acts of Filial Piety—“Wang Xiang Lies on Ice”and“Huang Xiang Fans the Pillow.”[6]93

王祥卧冰和黄香枕扇均出自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史,译者对这两个典故的翻译处理上均加了个解释“The Twenty-four Acts of Filial Piety”,从而使西方读者了解两个故事的出处。由于这两个典故与原文之间的联系不是十分密切,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目标语读者或多或少会了解这是带有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就可以了,如果进行过多解释反而会画蛇添足,影响目标语读者的阅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杨宪益与戴乃迭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方面是成功的。在翻译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做出选择与处理的决定,以适应另一种语言和另一种文化。他们对文化负载词以及文化典故的处理进行了有效的适应性选择,译文易为目标语读者接受,成功地达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三)杨宪益和戴乃迭对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适应选择论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考虑语言信息方面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之外,还要将选择转换的焦点放在交际的维度上,即译文是否能将原文交际意图充分体现出来[8]。翻译中任何信息没有起到其交际作用都是毫无意义的,翻译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借助翻译实现交流和沟通,文学作品的翻译亦是如此。《边城》的总体交际意图即通过描写翠翠的爱情故事展现边城人民淳朴善良的性格以及边城的自然秀丽风光。原作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色彩需借助翻译得以再现于目标语中。

例8:那谁知道。横顺人家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5]67。

Who knows?Everyman has his taste[6]73.

原文中出现了一个中国谚语,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厌恶的事物。为了能够让目标语读者理解这个谚语的意思,译者将其译成英语谚语的形式,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这样,目标语读者就会明白这是一句谚语,从而很好地完成原文的交际意图。

译者努力适应原文的语言生态环境,以期再现原文的交际意图。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和转换,使译文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能够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译本是译者在积极适应其“翻译生态环境”基础上的产物,他们既在语言层面进行了选择性适应,也在翻译方法的使用方面进行了适应性选择,因而译本能为目标语读者所认可。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翻译不仅仅是翻译语言的一项活动,也包括文化的翻译等因素。《边城》中有大量体现中国文化的语句,如何使中国文化为西方读者接受,杨宪益与戴乃迭可谓下了许多功夫。此外,虽然翻译适应选择论对《边城》的英译本理解有着很好的理论指导,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本身仍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译者实际翻译过程中,所谓的“适应”和“选择”并非泾渭分明,还有一些重叠之处。因此,对翻译适应选择论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2.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2004(4):32-36.

[3]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2006(4):39-43.

[4]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28-32.

[5]沈从文.边城[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3.

[6]沈从文,杨宪益,戴乃迭.边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26.

[7]宋志平.《翻译适应选择论》:一部简约创新之作[J].外语研究,2007(5):4-7.

[8]郑红霞.译者主体性的翻译伦理阐释[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55-157.

On Translators'Adaptation and Selection——A Cas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Border Town

Hao J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This study intends to prove the interpreting power of translational ec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e Border Town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with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it proves that the translation successfully embodies the selective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selection on the whole and it further proves that the translation theory is very practical and its main function i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make the translator better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selective adaptation;adaptive selection;The Border Town

H 059

A

1674-5450(2016)03-0157-04

2016-02-05

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2014142);2015年辽宁省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合作课题(W201522)

郝军,女,辽宁昌图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学及英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赵践责任校对:赵颖】

猜你喜欢
戴乃迭杨宪益边城
边城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4
《边城之材幽之地》
电影评介(2022年11期)2022-12-11 03:12:56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34
极边城暖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39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中国三峡(2017年2期)2017-06-09 08:15:30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新青年(2015年4期)2015-05-18 12:59:29
《金丝小巷忘年交》
新青年(2015年4期)2015-05-18 12:59:29
发愤抒情,以情译诗——杨宪益、戴乃迭《楚辞选》英译析评
读者(2011年9期)2011-05-14 16: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