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激励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评聘机制研究

2016-04-13 05:01吕建永郭月楠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津贴工作量考核

吕建永 郭月楠

绩效激励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评聘机制研究

吕建永 郭月楠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关注。人才的培养与教师的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是决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应激励高职院校的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如何有效激励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绩效激励高职院校评聘机制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激励制度并不完善,且相对传统,缺乏一个系统科学有效的方案和方法来构成激励制度,在当下社会,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聘用考核制度设计和聘用考核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聘用考核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

⑴聘用考核制度主要是学校的管理层所做出的决策结果,因为参与的人数较少,且参与人员的分布不够均匀,因而聘用考核制度行政化过于浓厚。

⑵在聘用考核的制度设计中,对于教师的考核是最为“繁多”的,已经出台的相关文件也多是针对教师的,对于行政管理人员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考核措施,没有硬性的考核要求和标准,所以基本上谈不上是考核。

⑶对于专职教学的人员来说,文件设计的考核量很大,并且要求过于死板,没有变通。

⑷考核的指标缺乏科学的依据,主观因素太大。

2.聘用考核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⑴聘用考核副教授以下职位的教师,由学院自行考核,主观随意性强,缺乏公平性。副教授以下职位的聘用可以直接由学院来掌控,这使得学院的主观权力变得很大,而下放到学院的权力基本全部是由学院管理层来决定,最后通过学院大会宣布而完成流程,这样的聘用制度明显有很多漏洞。把聘用的结果直接在大会上公布,而整个经过都没有学校各个阶层的群众参与,信息不透明、不公开,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悖公平公正的原则。

⑵聘用考核只是量的分数结果的考核,看似公平,实际上漏洞百出。单以量而取胜存在很大的问题。拿教学建设为例,对于精品课的评选,需要经过校级、院级的领导一层一层地筛选,教师为了拿到精品课带来的分数就必须通过领导这一关,而这个时候与校领导关系近的教师就能够很容易地通过,而其他教师即使课程效果不错仍很难通过,这样精品课的评价标准就已经出现了畸形,而教师拿到的分数也没有了意义。

⑶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考核只注重上课量的考核,忽视教学过程的考核。学校一般只重视考核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时间,这种考核方式是不够客观的。教师的工作量不仅仅只是上课的时间,教师的工作量应该包括教师课上讲课的时间、课前备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对学生进行效果考核等,这些都是教师的工作量。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考核内容都没有被算进教师的工作量中。这样会造成教师对课前备课、课后辅导和对学生进行考核出现懈怠,因为没有了严格的考核标准,没有对工作的验收,所以长此以往,就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他们只注重上课的45分钟,而不花时间在课前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

⑷科研只注重量的考核,不注重过程的考核。很多院校对于科研教师的要求就是论文的发表量,这种纯粹只要量的结果就是忽略了其中质的重要性。这种以量作为评价标准的方法,使得很多年轻的教师没有心思搞科研,而只是一心想着发文章。长期发展下去的话,对于学校的发展,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对于我国的科研事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⑸文件上规定利益分配向教师倾斜,但实际操作上真正向教师倾斜的是工作量,即文件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实际上工作量向教师倾斜而利益却向管理层的人员倾斜。拿发放的津贴为例,副教授一级一年津贴是2.6万元,副教授二级一年津贴是2.2万元,讲师一级一年津贴是2万元,讲师二级一年津贴是1.6万元;而正处级干部一年津贴是2.9万元,副处级干部一年津贴是2.4万元,正科级干部一年津贴是2万元。差距之大会极大地打击教师群体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教师的惩罚力度也是及其严厉的,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一些教学任务还要从中扣除一部分工资。

绩效激励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评聘机制的构建

1.以教师为中心,关注教师需求

教师是教育事业中一个重要的引导者,他们是与学生最直接接触的一个群体,在高职院校教师评聘机制的构建中,应该把教师放在首要位置,以教师的需求为中心,树立“以教师为本”理念。不断改善教师的成长环境,从政策制度上向教师倾斜,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让教师群体感受到学院领导的关怀,增强这个团体的凝聚力,最终才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2.构建公平环境,同步多元激励

公平的环境是激励高职院校教师的一个重要保障。在进行物质上激励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教师精神层面的激励。例如在岗位的津贴如何分配上、教师的职位晋升上等,都应该多多听取教师的意见,使考核真正做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在生活上,学校应该多多关心教师子女的上学问题,以及中老年教师的身体健康等问题,及时给予帮助,这样可以进一步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从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3.立足高职特色,促进教师发展

进修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中青年教师占了很大的比重,因而对新近的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尤为重要,岗前培训可以帮助教师们迅速融入校园生活,掌握实际教学的规律,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此外,不定期进行培训还可以使教师的自我知识得到更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这样对教师以后的个人发展,例如出国进修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技能培训方面:高职教师面对的不再是初高中生,他们的面对对象不同,因而在教学中采取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的实战经验并不充足,他们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具备内涵的教师并不是很多。因而高职院校可以选择性地对一部分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方面的锻炼,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提升自我,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激发自身对所学专业的热情,并且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热情和激情。

4.突出高职导向,完善职称评聘

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学校的教学目标不尽相同,因而他们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高职院校中,职称的评定应该依据学校的特点进行,例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考核评定时可以较少参考论文、科研等所占的比率,加大实践创作、发明专利、动手能力的比重,这样合理人性化的考核标准可以使得职称评聘规则更加完善。

5.转变考核理念,从考评过渡为管理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性,考评的制度也有很大的漏洞,在真正的实际考核中并不能够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合理。因而在实际考核中,我们可以转变理念,更新观念。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尝试:第一,由单一的绩效考核标准向综合考核标准过渡,综合考虑教师的全面发展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更加客观立体。第二,考核环节可以梯度化进行,环环相扣,层层叠加,更全面、更具体、更加可实施化。第三,考核应该从职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成果、专业建设、学生就业、专业指导等多方面展开。

6.激励实现的促进——引入生涯管理,打造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有着较高的个人素养和知识。他们对于工作的要求多是考虑到发展的空间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学校应该着重考虑教师的个人发展,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个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制定出一个共同成长发展的规划,这样可以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归属感和工作的成就感。此外对于处于职业生涯中的不同时刻的教师也要进行分层关注,例如年轻教师的安居立业、老员工的养老问题等,有针对地进行关注可以帮助教师跨越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同时这种激励制度也能起到长期有效的效果。

结语

激励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师激励机制,使教师发展更加健康。

[1]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第300-310页。

[2]张琼:《高校教师激励问题研究》,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张金华:《高等学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

作者单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榆林

猜你喜欢
津贴工作量考核
应用地表覆盖数据估算LiDAR内业工作量的方法研究
公示制度让村干部津贴更“明亮”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图表
社会保障基金发放情况
一个兼顾教学科研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模型及其应用
思科发布云计算市场发展报告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网上互动教学工作量管理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