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娜
高职体育课程项目化改革与问题研究
董娜
高职体育课程项目化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职体育课程项目化改革要遵循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思考性原则。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需不断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强体育教材建设,注重教师的培训与教育,完善体育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制度建设等,以确保高职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职体育项目化课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与一般学术性本科院校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受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很多人把我国高职教育看作成一个办学层次,忽视了其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上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差别,造成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同时,沿用本科院校的教育课程体系,使得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所以,要改变高职教育这一现状,使得高职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要对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高职教育课程要能够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授课。高职体育课程也要把课程内容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挂钩,围绕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既定目标,改革现有课程内容,对体育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
所谓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和本地经济产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将学生所学课程内容设计成与专业技能培养相关的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原则进行教学,并进行科学的考核,以达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要根据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把职业领域的各种技能和工作过程与所学课程联系起来,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有关职业资格标志衔接。
高职体育课程项目化的设计应该符合基本的原则:一是实践性原则,即课程设置内容必须源自实践,要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实践有关联关系,这样的课程才具有驱动性,体育课程内容不再是孤立的,把运动技术和锻炼项目与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服务,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也会越来越强。二是相关性原则,按照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分为几类,根据专业特性不同,分门别类,彼此联系。比如工科类专业设计一些体能类、精准类、计算类项目,像健身健美、射箭射击、桥牌、围棋等;文科管理类专业,把体育舞蹈、棋牌类等设计成课程内容。三是思考性原则,体育课程设置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不但要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有关,还要培养学生的心智,同时要能达到锻炼学生体质的要求。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体育技能,在思考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1.体育课程项目化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受前苏联学科体系影响较深,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实施,都是围绕学科知识进行,各个课程门类相互独立,只是在宏观上制定出较为模糊、也很难界定的课程目标。所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都是把学术教学作为首要目标,这显然与高职教育目标极不相符。我国高职体育课程也长期以掌握运动技术作为课程指导思想,虽然也把提高学生体质状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作为目标,但在体育课程的实践当中,大部分课程实施者还是把掌握运动技术作为课程的目标与考核的主要依据。
课程项目化要求要围绕职业工作目标制定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把课程内容与学生将来要从事工作的工作技能与过程联系起来。首先,体育课程项目化改革从性质上不能再被理解为所谓的公共课程,高职体育课程应该根据学生专业不同,为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服务,围绕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所以,高职体育课程项目化,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体育课程项目化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变量有哪些?这是现阶段我国职业领域的热点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职业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熟练程度,即从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单向过程,简单认为只要学生打好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在练练专业技术就完成教学目标了。但这一模式培养的学生,缺乏对动态技术的掌握能力,但现代电子、机械、管理等技术与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些课程的制定者认为,课程项目化与公共课程无关,公共体育课就是为了让学生锻炼身体,这忽视了体育课程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
高职体育课程项目化的实施,可根据学生专业不同,以及要掌握的职业技能的差别,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比如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把幼儿体操、幼儿游戏作为重点课程内容;在机械类专业把举重、射箭、体育器材的制作等加入课程内容中。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体育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价值,为高职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服务。
3.体育课程项目化能创设优良学习风气
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政策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考试成绩不高,外在表现为学风不佳。但学生高考成绩不高原因较为复杂,加之高考的科学性也被质疑。所以,不能因高职学生高考成绩不高就主观地认为学生能力差。但有些学生虽然成绩不高、纪律性不强,而在创新性方面往往具有很大优势,只是他们不习惯学校沉闷的教学方式与授课手段。而体育课程项目化改革,减少了枯燥的运动技术练习,增加了一些与自己专业技能提高有关的身体活动内容,教学内容更加开放,授课形式丰富多彩,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能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氛围,能有效转变高职院校体育学习的不良学风。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把体育课程纳入整个高职课程体系当中,传统的体育课程封闭式的课程内容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场地器材、教学科研等方面综合进行改革,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
1.高职体育教材改革
“十一五”规划之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教材发展迅速。教育部要求:职业院校教材要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具体要求,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教材内容的衔接。科学地更新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的呈现形式,开发职业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体育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教材建设,不同于传统体育课程教材的要求。要求在内容上,项目化的体育课程教材不再以运动技术为主,运动技术的概念、原理等被简化或者剔除。取而代之的是,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分门别类地制定个性化的教材内容。比如学前教育专业,不但要教会学生几套幼儿体操,还要学生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特征创编幼儿体操,把这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教材的形式不再只是一本书,不但要有书籍、教案,还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定电子教案、声频音频课件等,教材要能体现出动态的特征,根据学生专业的差别,以及对技能的要求有所不同。体现高职院校体育教材建设求新、求异、求变的特征。总之,高职体育教材要体现不同专业学生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差别,不同专业制定出不同专业的个性化教材。
2.体育师资建设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沿袭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课程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主,没有涉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作为课程实际操作者的教师,统一执行教学任务本身没有错,但由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内容本身存在的问题,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普遍强调以技能为中心。所以,要实现高职体育课程项目化,首先,要让体育教师转变观念,课程的目的与任务不但要围绕提高学生体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还要能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育课程不能理解为传统的公共体育课程,体育课程不再是封闭的、孤立的课程体系,项目化体育课程是开放的、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教师能根据学生对职业能力的不同需求,结合体育项目的特性,把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与体育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制定个性化的项目化体育课程内容。同时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授课形式和手段也要能体现出时代特色。所以,体育课程项目化,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最后,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3.完善场地器材设施
高职体育课程要抛弃技术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不是学习体育课程的目的,学校场地器材设施也不应过度专业化。要以体育课程的项目化带动体育设施的多样化、个性化,鼓励教师自制运动器械,根据课程内容的差异,大胆研发、使用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运动器具。同时,学校应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力度,除了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之外,建立体育课程实训基地或者实验室,比如在学前教育专业设计、兴建幼儿体育实训基地,以项目化为导向,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4.完善体育课程项目化管理制度
任何成功的改革措施,制度保障是前提条件。要进行体育课程项目化改革,就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可行的管理措施,推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化的改革。除了增加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投入,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引进急需的人才,继续深化人事改革分配制度,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职责,对体育课程改革有成就的教师增大奖励力度,通过各种制度保障,积极推进体育课程项目化改革与建设。
高职体育课程项目化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的要求,它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化不但能满足学生对运动技术的需要、锻炼身体的需要,以及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需要,还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为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在改革的过程中需不断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强体育教材建设,注重教师的培训与教育,完善体育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制度建设等保障条件。
[1]张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0期,第88-90页。
[2]陈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发展走向及改革对策的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103-104页。
[3]胡建栋、特力更:《职业院校教练型教师属性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期,第62-64页。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2号。
[5]殷国玺、关恒树、邵锦梅:《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5期,第109-110页。
[6]崔吉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15期,第75-77页。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