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取向对第二语言学习效能的影响

2016-04-13 04:03伊志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阜阳236031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伊志(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阜阳 236031)

论文化取向对第二语言学习效能的影响

伊志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阜阳 236031)

为探求不同文化取向对第二语言学习效能的影响,文章在对文化取向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以实际案例分析了母语文化取向、目的语文化取向和双文化取向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能。研究发现,母语文化思维定势下与第二语言的契合能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反之,则促使第二语言学习偏误的形成;目的语文化取向下,文化的求同与趋近能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双文化取向则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策略的掌握和学习效能的提高。

文化取向;第二语言;学习效能;影响

文化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生活的土壤。文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语言到思维,从物质到精神,都深深打上了文化的印记。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性格、民族传统,并最终积淀为民族心理观念和价值取向。由于各个国家、地区在地理环境、气候、水源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各个国家或民族形成的文化镜像、历史因素和文化特征也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文化的多彩与多样。

目前西方的研究普遍认为,文化取向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亚文化环境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人格、心理以及行为的影响[1][2]。有学者简单地将文化取向定义为个体的文化倾向[3],还有人认为文化取向是特定环境下个体以及群体的文化倾向,其结果将导致心理、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各方面的差异[4]。我们认为,文化取向则是个体自身的独特性所造成的文化倾向的差异,如个体的学历、年龄、性别、婚姻、宗教信仰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均会对其文化属性和文化取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置身异国或是处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其文化取向可能造成文化认知上的不同与冲突,影响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一、母语文化思维定势下的第二语言学习偏误

一般来说,人们自呱呱坠地始接触最早的往往就是母语文化的氛围。人们出生、成长的环境若保持在母语文化里较长的时间,母语文化的语言、思维及行为方式就将对其产生漫长的影响,并可能伴随一生。受母语文化的长期影响,人们往往形成对母语文化的固定认知,并用这种思维方式去面对生活、处理日常事务。同时,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下,人们容易将母语文化作为学习与行事的第一参照,将母语文化作为衡量异质文化的标准。但凡与母语文化同质的部分就易于理解和接受,反之将有可能产生文化曲解或冲突,母语文化无疑具有一定的优越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当学习者缺少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或体验的情况下,只凭借简单的对异文化的认知表象或只受到间接经验的影响,将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套用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仅容易形成对异文化的成见或偏见,而且会出现多种语言学习偏误,从而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基于母语文化的取向,常会出现母语负迁移、类推性错误、目标无关性错误等。以中亚留学生为例,在学习汉语拼音字母e:/γ/、/e/、/ε/、/э/时,学生常把e音发成俄语的e /jε/есть,因e与e近,这是负迁移致错;再如,周一、周二、周三……由此类推,把周日说成“周七”,这是不明目的语文化,犯了常规性类推错误,这一点其实是不少第二语言学习者易犯的错误。如果以母语文化的视角去对待第二语言的学习,看不到第二语言背后潜藏着的深层文化背景,机械地以自己的母语现象去套用,以自己的母语文化单方面去审视、运用语言,常常会闹出笑话或让听话者摸不着头脑。如,“朋友,你怎么样”、“今天天气怎么样”这种问候明明是出于善意,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而正常的招呼却通常让中国人觉得生硬,回答起来也多少有些别扭。即使是出于关切,但对于习惯了问“吃了吗”、“出去呀”这类询问式或明知故问式的中国人来说,仍让人觉得不那么舒服,出现了语用上的不和谐,犯了目标无关性错误。其实,对初学者来说,在不了解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依靠母语文化学习第二语言,同一背景的学习者往往会出现同类性质的错误。

一个人的言语习惯、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映射着民族文化的元素。母语文化是一个人赖以生存与成长的土壤,一旦植根于学生的身心便带有了很深的烙印,难以磨灭并以此文化背景作为立身、处事与行为的准则。当然,母语文化也不全会带来负面效能,其与目的语文化等同或类似的部分则会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二、目的语文化的求同与趋近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积极影响

目的语文化取向是学习者以第二语言国家的文化为取向,依附于目的语文化元素来认知事物、思考或人际交往等。如,汉语成语“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生龙活虎”等多含褒义,学习者如能以目的语文化为背景,知道龙在中国文化中被寄予尊贵、吉祥、成功的象征,便会理解与龙有关的这些成语的褒义色彩。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基于目的语文化取向有利于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以《博雅汉语》初级Ⅰ第十七课《做客(一)》进行说明:

刘老师:请进,请进!

大 卫:老师,您的家真干净啊!

刘老师:是吗?来,坐这儿吧。

大 卫:这是给您的礼物。

刘老师:哎呀!你们太客气了。

大 卫:这是我们的一点儿心意,请收下。

刘老师:谢谢你们。你们喝什么?茶还是果汁儿?

大 卫:随便,什么都行。

玛 丽:我喝茶。

…………

上例中,大卫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刘老师进行了十分得体而熟练的交流。究其原因,大卫入乡随俗,对中国文化的求同与趋近使得自己的语言既符合汉语语言现象,又符合中国文化的规约。比如,大卫称呼刘老师为“您”是很得体的,与大卫而言,刘老师自然是长辈、尊者,更何况还是自己的老师,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学生拜访老师,自然要带些有意义的礼物,而不是只有“一点儿心意”,这只是客气的表达罢了。刘老师热情好客,问及想吃或喝些什么时,大卫很自然地一句“随便,什么都行”却不直言“茶还是果汁儿”。可见,大卫是深谙中国文化之背景的。我国是礼仪大国,如果不了解中国人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和中国的礼仪文化,很难进行成功的语言交流,有时甚至于会闹出笑话来。虽然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尽量去依附目的语文化,以目的语的文化作为双方交际的场景,以目的语的思维来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者正是对目的语文化的求同和趋近才促使了双方交际的顺利开展。其实,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当学习者交际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交际双方为了更好地完成语言学习,都会设法帮助对方去了解自己的语言意愿,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求同与趋近,尽量向对方靠拢,而不去或很少苛求对方在发音、词汇或语法方面的错误和不足,以使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习得语言。

同时,第二语言学习者应尽可能多地了解目的语文化,尤其是与自己母语文化的异质部分和在第二学习中易引起学习偏误的那部分文化内容。作为教师,在教授第二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要教授一定的目的语文化知识,以达到更好的语言教学效果,原则上师生都要依附目的语文化。以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为例,为了尽快地学会汉语并正确、得体地运用汉语,在他们学习期间,特别是在中国生活期间,就需要依附汉语的文化。因此,目的语文化取向对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具有积极意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双文化取向下的文化偶得与学习策略

双文化取向是指学习者将自己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充分结合融通,共同作为自己的文化取向,以其共通或异质的部分作为语言学习的文化背景。当然,更重要的是掌握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因为这才是影响学习的最关键部分。在两种不同的文化间,文化的同质部分一般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但也可能存在文化背景相同而产生的语言现象不同的情况,这是最应该引起学习者注意的问题。而文化的异质部分,其差异程度往往是不同的,对语言现象的影响也往往不同,差异严重时引起的语言偏误还有可能引起矛盾和冲突。比如关于隐私的问题,西方学习者可以保留母语文化的习惯,不主动向别人提出工资、年龄之类的问题,但当中国人提出这类问题时,西方学习者至少应理解而不反感。

双文化取向要求学习者应尽可能多地学习目的语文化,尽量做一个双文化人。最根本的还是“和而不同、和中有异”,正确对待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对不同文化持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不同文化中的异质部分,了解两种文化的区别特征并为“我”所用,这不仅是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观念,也是学好第二语言的制胜法宝。双文化取向下的第二语言学习可采取文化对比策略、自我监控策略和双向补偿策略。

(一)文化对比策略

美国语言学家拉多(R.Lado)较早提出了文化对比的问题,对比是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排除母语干扰、变阻力为动力的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文化对比就是要在双文化取向的前提下通过比较两种文化的不同来认识语言现象,把不同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照,从而加深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解与掌握。由舒曼(J.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作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虽指出了目的语取向对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但忽视了母语文化带来的语言负迁移。只有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机结合并进行对比,才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

(二)自我监控策略

心理研究者认为,人的头脑中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是潜意识的系统,一是有意识的系统,而且两个系统似乎存在于大脑的两个不同部位。自我监控学说强调了两个系统对于语言学习的不同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一般而言,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第二语言的方式主要靠习得,即话语的输出往往是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引起或驱动的。话语输出之后,对话语的监控和检查要靠有意识的系统发挥作用,其主要扮演着监督者、编辑者的角色,负责对输出的语言行为进行检查纠正,这种监控可以在说话的同时或说话之后进行校正。语言运用时,学习者的语言行为是否和特定的场景相匹配,是否符合目的语的文化规约,是否存在母语文化所致的偏误,都要靠学习者头脑中有意识的系统进行监控,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文化补偿策略

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将两种或多种文化的异质成分在不同文化取向下互相借鉴、借用,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发挥其独有的长处,以达到语言的理解与融通。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依附双文化取向首先应充分认识到不同文化的同质、异质部分,尽量使异质文化部分在不同文化背景

下发挥作用,扬其长避其短,趋其利而避其害。其次,补偿策略的运用是相互的、双向的,取长补短一般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将不同的文化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文化间的互补作用。值得说明的是,即使是不同文化的同质成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同样有互为补偿的情况,需要在具体的语境里适时选用。

结语

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对语言的规约与反作用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体现得十分鲜明。不同的文化取向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起着不同程度的偏向与侧重,研究发现,母语文化思维定势下与第二语言的契合能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反之,则促使第二语言学习偏误的形成;目的语文化取向下,文化的求同与趋近能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双文化取向有利于学习者正确文化观念的培养,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策略的掌握和学习效能的提高。

[1]Berry J W.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a symbiosis of culture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es[J].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3):197-205.

[2]Triandis HC. Dialecties between 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3):185-195.

[3]Ying YW.Cultural Orieniation and Psyehologieal Well-Bing in Chinese Amerieans [J].Amerie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5,23(6):893-911.

[4]黄琨.中小学教师文化取向的特点及与其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3.

G05

A

1009-8534(2016)04-044-02

伊志(1980-),男,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