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露(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丁露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文章从认知、认同、践行三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要深入理解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关系、全面把握认知的时代意义、以实践作为认知的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一种自觉行为,是共同价值观念形成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要义制度建设为保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要加强实证研究、细分研究对象,形成全民参与的联动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践行
理论指导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参考和指导,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并不断扩展、深入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及践行的研究现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的细分,是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关键。笔者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关键词在CNKI知识数据库检索到9589篇文献,其中,核心期刊2258篇、CSSCI收录期刊1186篇、CSCD收录刊2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29篇,其他地方社科基金219篇,已渗透到政治教育等多门学科,再将这些文献从认知、认同、践行三个维度进行了分类、阅读及整理。
(一)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允许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共存的体系,在这些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当中,核心价值观必定是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周峰(2013)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层次角度出发,抓住“核心”二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性质和取向,发挥着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李辅敏(2014)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科学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成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具有包容性的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其中最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最能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价值观。
(二)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时代意义
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同的时代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纷繁复杂的思想及价值观念席卷而来,人们的价值观逐步的从 “一元”走向“多元”,主流价值观不断遭受充斥与挑战并日益被淡化。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必然选择。陈勇、武曼曼、李长浩(2014)从社会共识、国家发展、实现中国梦三个角度出发,指出了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紧迫性。他们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充斥着太多相互较量的价值观,在社会范围内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是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迫切需要;当今各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激烈竞争的时候,文化软实力无疑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支撑和重要体现,而文化软实力在根本上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需要人才资源及物质支撑,更需要精神力量及价值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这种被国家和社会所明确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三)要以实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落脚点
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在1958年根据双耳分听的实验,提出人类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处理信息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人类神经系统具有过滤器的功能,当各类信息在同一时间涌向神经系统时,只有一部分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进入神经系统,而另一部分信息将被过滤器排除在外,这就是认知心理学中著名的过滤器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同一时间内公民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的容量达到上限,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就会减弱或者进入瓶颈期,这时就需要实践来强化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能够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社会、国家及个人带来的进步和改变,有利于人们通过实践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感受,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曹挹芬、胡凯(2012)认为,个人的价值认知只有与强烈的价值感受相结合才能形成为稳定的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渐进过程
刘新庚,刘峥(2012)强调了认同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个体将科学思想理论体系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与语言的动态认知与内化过程。从认同的广度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容,人们对它的认同是“由少到多”的认同过程;就认同的深度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内涵,人们对它的认同是“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认同过程。“倒三角”几何形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的形象比喻,在认同的初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处于“倒三角”形状的底端,认同的广度和深度都处于最低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在“倒三角”形状中自下而上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鼻内镜射频能够在鼻内镜应用下,找到准确的鼻出血位置,对鼻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对鼻腔内反复出血的患者,以及不能应用鼻内镜进行检查的患者有非常好的效果。对出血非常严重的动脉性出血患者来首,堵塞压迫方式如果没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可以增加栓塞的颈外动脉分支方法进行止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种自觉行为
严格意义上讲,认同是社会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判断及评估,社会公民具有独立的、健全的认知能力,只有社会公民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给社会、国家及个人带来进步和价值,社会公民才会对其产生深刻认同,这种判断和评估虽然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社会公民。祝辉(2011)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经历了“认知—评价-选择-认可-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等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社会公民都在反复进行着“判断、评估—再判断、再评估”,这个过程是自觉进行而非强制性的。周宏(2014)认为价值观的认同不是靠鼓吹和强行灌输,而是依赖于其理论魅力和实际效力来实现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共同价值观念形成的表现
从宏观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是某个人的认同,而是社会公民的普遍认同,只有当社会公民普遍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才能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获得社会公民的普遍认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意义所在。如付安玲、张耀灿(2015)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定义,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获得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熟知和认可。由此,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作如此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全社会成员通过共有共享,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我的核心价值观并最终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体现了中华历史的发展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之用,和为贵”、“富润屋,德润身”、“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余洪波、刘余莉(2014)引用孔子与冉的典故,指出孔子倡导要使人们富裕起来并且教育他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注重经济基础的建设,同时要建设与经济基础相匹配的上层建筑,使人们精神世界得以丰富、道德规范得以形成,最终实现和谐社会,这必须得益于“教育”,既然要教育,就必须首先提出一种全社会可以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正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及道德观念。他们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孝道教育为基础,贯穿于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的全过程。
制度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和支撑。制度本身最大的功能在于规范和引导,它是强制教育和人性教育合二为一的最好体现,它既能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又能人性化的引导人们的观念。郑志锋(2014)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他从经济角度、民主角度、法治角度及社会管理角度出发,提出了“强化共同富裕目标、弘扬民主及诚信友善理念、彰显法治理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支撑的构想。如何进行制度创新是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制度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支撑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原则进行的制度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袁银传、田亚(2014)认为,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社会主义制度之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第二,制度建设要有实际可操作性。“践行”二字意在“实践、行动”,在于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也不能泛泛而谈,要切实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可操作的制度。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全面,主要侧重于认知的重要意义、认同的内涵及践行的路径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实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要以形成社会共识、指导人们实践为根本落脚点,其研究不应浮于理论层面,而应该以丰富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第二,细分研究对象。目前多数学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象研究集中于学生,要区分层次和对象,关注农民、公务员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第三,形成联动机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多数集中在高校,政府部门、党委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等各类社会组织都应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积极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当中,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责任。
[1]周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知与建设要求[J].理论建设,2013,(5):55-60.
[2]李辅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研究[J].理论探讨,2014,(5):34-38.
[3]陈勇,武曼曼,李长浩.增强认知认同: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37-43.
[4]曹挹芬,胡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知图式的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7-10.
[5]刘新庚,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过程机制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2012,18(3):1-4.
[6]祝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及可行性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23(5):16-17.
[7]周宏.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J].文化强国论,2014:60-63.
[8]付安玲,张耀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实现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96):4-7.
[9]余洪波,刘余莉.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4,4(94):8-13.
[10]郑志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支撑[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4,26(3):15-18.
[11]袁银传,田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14.
D64
A
1009-8534(2016)04-011-02
本文系2015年度四川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中国儒家修身方法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借鉴价值和作用研究”(项目编号:XKQSN2015YB08)阶段性成果。
丁露,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专业在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