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天
基于生命发展的课程再造
文/赵晓天
课改十多年来,从政府到学校都在探索“好课程”之路,课程被视为教育改革、学校改革的“良方”。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在“让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办学思想指导下,以生命哲学为基础,自开办伊始便确立了走“整体优化”的课改路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松小已经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建构起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体验型课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完成了学校课程再造的深度变革,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量。
人的生命是以生物存在形式为基础,受精神支配、社会化了的存在方式,它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种形态,本质上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人的生命只有不断开琢自然生命的长度、构建社会生命的宽度、塑造精神生命的高度,才最终完成了他的人生及其“人之所以为人”的完整过程。所以从生命哲学的角度讲,教育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什么样的课程理想、什么样的课程教学,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才。学校课程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的素质结构,直接反映了这所学校的教育将培养出怎样的人,体现了学校的教育追求。
因此,生命发展取向下的学校课程再造,应该是着眼于培养“完整的人”,致力于人的三重生命的和谐统一,让教育点燃“我之为我”的生命亮度。
“完整的人”并非与生俱来,教育的过程,就是“成全”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存、自我超越的过程。基于“生命”发展理念,学校应该确立自己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并在其指导下,勇敢探索学校课程再造的研究策略。
课程理想 松小的课程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注重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
建设方略 第一,以整合重建课程结构,聚焦生命成长。整合的主要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首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分解细化明确,将其内容与地方及校本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其课时进行重新分配,结合本地区优势和学校实际,采取长短课结合等形式,构建起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再划分为一手硬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
其次,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班队活动整合为体验型课程,再划分为德育体验活动及校园节文化,其中的德育体验活动一至六年级分别是我与己、我与家、我与人、我与国、我与地、我与天等六大主题,指向“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去”。
最后,是落实音体美学科“1+X”专项教学。“X”指跑、跳、投、写、画、剪、唱、演、识谱等音体美基本技能,这个“1”指专项技能。通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松小找到了这个“1”。在音乐学科,“1”即葫芦丝;在体育学科,“1”即毽球和跳绳;在美术学科,“1”即纸艺。“1”是抓手,松小通过把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1”整合进音体美课堂教学,带动学生体育、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学校编写了《文武秀》(跳绳、毽球的教材)《纸艺》《葫芦丝》等教材,运用增减、合并、替代等手段将这些技能学习整合到体音美课程教学中,各年级都有目标有课时,有进度安排,有评价标准。期末,按照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进行毽球、跳绳、纸艺、葫芦丝检测评价。
第二,以联动重建课程教学,提升生命价值。联动,即“联合行动”之意,是指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
其一是课堂教学策略联动,包含基础型课程情知互动、拓展型课程技趣互促、体验型课程道行互通。松小认为,传统的知识课堂,过于体系化、技术化、课题化,与生命哲学的内涵及本质相背。在生命哲学的观照下,他们对基础型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开展“情知互动、和谐共生”的课程教学实践研究。拓展型课程技趣互促,具体指拓展型课程教学中通过技能与兴趣的相互影响和促进,达到技趣共进的效果。拓展型课程“五个一”,通过实施技趣互促策略,学生形成了一种能够积极认识、探究和参与的心理倾向,培养了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进而获得了提高知识技能的持久动力。同时,松小倡导体验型课程“道行互通”,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松小在体验型课程教学中,通过对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互通关系的研究,提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的三个教学定位,一是内容注重项目意识,举一反三;二是过程注重合作意识,同伴互助;三是评价注重生活意识,行胜于言。在课程教学实施中,提出“在教学内容上,要以生活为逻辑,以德育体验活动为线索;在教学方式上,要重体验感悟,轻文本上的学和教;在教学评价上,重延时评价,淡化适时评价”。
其二是课程实施策略“整体联动”。例如松小的“一手硬笔好字”课程,它已经不再是孤立的每天15分钟课堂写字练习,它已经和语文学科的识字教学、各学科的日常作业书写、期末试卷的书写质量、学生课堂常规坐姿习惯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提升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评价此项课程开展成效的依据。学校尽可能地抓住课程的每一个教育关联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效的“课程生态圈”,实现省时、高效、深入的教育效果。
三位一体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及体验型课程等三类课程构成“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基础型课程追求情知互动,主要关注塑造精神生命;拓展型课程追求技趣互促,主要关注开琢自然生命;体验型课程追求道行互通,主要关注构建社会生命。
人的生命只有不断开琢自然生命的长度、构建社会生命的宽度、塑造精神生命的高度,才最终完成了他的人生及其“人之所以为人”的完整过程。
基础型课程的情知互动与塑造精神生命 基础型课程就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主要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松小的基础型课程强调“情知互动”,具体指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和情与知的互动。其价值取向侧重于精神生命的塑造。松小认为,在当下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严重缺失的倾向急需拨乱反正,即需要加强对精神生命的关注。
拓展型课程的技趣互促与开琢自然生命 拓展型课程“五个一”,侧重自然生命的开琢,指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必备素质。松小认为,教育作生命的活动,离开了生活的土壤,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拓展型课程“五个一”强调技趣互促,重视学生生命潜能、淡化学校功利色彩,反对为特色而特色,从而使学生生活更有品位、生命更有价值。
体验型课程的道行互通与构建社会生命 体验型课程包括德育体验活动及校园节文化,关注社会生命的构建。体验型课程强调“道行互通”,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旨在让教育“接地气”,改变“高大上”的现状。松小认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教材的呈现形式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其很多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体例都是按照知识逻辑进行的,过于“国际化”“理想化”“城市化”,导致在教学中难以贯彻“生活育德”的宗旨。松小期望通过体验型课程的实施,能让学生体验感悟生活角色、权利义务、社会关系,并在生活中践行孝顺、慈爱、善良,友爱、尽力、倾心;服务、友善、融洽。
学校作为自主、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读懂课程改革的变革性实践,注重内涵发展的策略,设计个性化课程结构与构建生成性课程体系,形成丰富多彩的课程形态,从而最终使学校获得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力量。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