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中山大学游泳课为例

2016-04-13 03:29胡琪琦
运动 2016年24期
关键词:体育部课内外一体化中山大学

胡琪琦

(中山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275)

实验与调查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中山大学游泳课为例

胡琪琦

(中山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27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游泳选项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并总结出落实“课内外一体化”的建议,其具体为改变游泳教学的课程形式,依托学校大学生游泳协会开展课外教学,以课内的教学对课外练习产生辐射动能,通过课外练习促进课内的发展,两者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中山大学游泳选项课“课内外一体化”。

“课内外一体化”;游泳课;问题;对策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以下简称该《标准》)文件,该《标准》对加强高校体育课的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重要方向。本研究选取中山大学游泳选项课为例,针对中山大学游泳课现有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课内外一体化”具体的措施和效果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结合学校教务处下发的文件信息,分析中山大学游泳课目前的现状和问题,总结出进一步落实“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建议。因此,本研究既有实践目的,又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为研究对象,以中山大学4个校区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其调查对象条件为选修过中山大学公共游泳课的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研究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网等相关数据库,选择较有影响力和被引量较高的期刊,为本次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针对中山大学的实用情况提出有效的思考。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网页和手机微信平台,在2015年3月中旬对中山大学4个校区的学生论坛、朋友圈和讨论群进行了问卷自填形式发放,时效为期2周,共回收180份有效问卷,以大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调查人数最多,各占比55.56%和37.78%,被调研者中男性76名,女性104名。此问卷经过教授、副教授和中山大学游泳课专业讲师等级别的4名专家的内容效度检验。

1.2.3 专家访谈法 研究者提前设计有关研究需要的信息问题,分别对中山大学游泳协会会长(学生运动员)、中山大学游泳选项课教师,以及中山大学教育学院体育部主任和副主任进行访谈,以便于访谈的结果是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1.2.4 数理统计法 为符合研究的需要,研究者对回收的数据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游泳运动在中山大学体育课程中的特殊地位及改革必要的趋势

游泳运动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据访谈了解到,“中山大学全体学生学会游泳”既是学校体育部提出的一个口号,也是体育教学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所以有着自己大学的体育特色与优势。调查表明,如果中山大学没有把游泳项目作为体育课程的必修课,85%的学生依然表示愿意参与这项运动,大学生对开展游泳课的“课内外一体化”的需求也是非常高的,其占总数的90.56%。根据中山大学教务处网页上表明,并没有特殊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规定,至此,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整合是中山大学游泳特色课必要的趋势。

2.2 中山大学公共游泳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现状

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趋势。张静等的文章指出,南方开展明显要比北方要好,但还存在各方面问题,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的不明确、教育标准的盲目性等。因游泳项目的特殊性,不管是学校教育角度,还是国家终身体育,都说明了游泳这个项目对高校体育的重要性。据调查得知,影响中山大学游泳课实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占学生选择最大比例的3个因素有:第一,场馆问题占总的80.00%;第二,环境问题占总的72.22%,这是场馆问题的延伸;第三,个人因素问题占总的58.89%,其中包括学生个人身体原因、水太冷不想下水、对水有恐惧心理、认为自身学不会的消极心理等原因,使之不太经常做游泳下水的练习。

据现状调查得知,中山大学有着优秀的文化遗留,其老校区的运动场馆自20世纪80年代后一直未有更新。在中山大学校区中一直建设的都是室外的游泳池,特别是秋冬学期时,新生入学不是“军事课”,就是“十一国庆节”,学生下水练习的次数非常有限,真正让学生下水实行教学计划的时间只有4~5周,按1周1次的课计算,学生要在4~5次课程中学会游泳。这对大学生学会游泳运动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也更能体现了课外练习的重要。

2.3 中山大学游泳项目课程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的对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1周没有参与课外锻炼占总的38.89%,只有1次的锻炼频率占总的39.44%;而达到正常体育活动频率1周参加3次及以上的人只有10%。由此可知,现阶段学校游泳特色课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在教学管理上,相关文献指出,现有的公体教学内容应注重技能教学和生存教育的有效结合;不宜采用强制性管理模式,理应以引导为主。中山大学的游泳教师应作出相应调整,多拓展游泳技能学习及实践活动的领域,表现其游泳教学本身的衔接性,注重个性发展的需要。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以课内的教学对课外练习产生辐射动能,课外的项目练习促进课内的发展,两者有机结合实现中山大学游泳选项课的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对策。(图1)

图1 中山大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组织与管理对策分析图

2.3.1 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改变 在课程内容上的改变,总结以下2点建议。第一,学生反馈提出,教师多数时间站在池边教学,使学生对游泳技术动作感观模糊,为预防学生产生习惯性错误动作,教师在课堂上多运用讲解法和示范法,细化游泳技术动作步骤。第二,在游泳课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同时发展的,教师应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了解游泳运动项目的重要性,在其过程中让学生对游泳运动有着深刻的理解,借此消除怕水和厌烦心理。据访谈了解,学校游泳班现只开展初级班的课程,基于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和水平,所以理应实行分层次课程形式教学,才能体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3.2 游泳专项考核标准的修订 据调查反馈和访谈得知,学生和教师都反映现有的游泳专项成绩考核标准不是很合理,即自我完成25m距离为60分合格,完成50m距离为100分满分。短期内学会游泳的要求25m合格的标准是合理的,但是学生完成50m为满分的标准过低。为进一步发展中山大学游泳特色课程,根据上述的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变化,提出对应的改变。(表1)

表1 中山大学游泳课程考核设置

2.3.3 增加小积分形式的课外积分制度

学生因不能保证游泳专项考核中拿到满分,按中山大学评分规定其课外参与的10%的积分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在大学生游泳协会的帮助下参加课外游泳锻炼,也可以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由学校大学生游泳协会和课外活动指导员进行积分盖章,以小积分形式,参加1次为1分,10次就等于满分。这样在保证学生多次参加游泳课外锻炼同时,还能保障游泳公体课考核满分,减轻了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落实了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3.4 建立游泳项目独有的课外辅导小组 据访谈了解到,中山大学课内教学次数受限,而且并没有课外的辅导活动,使学生盲目地自我摸索,在没有监护下自行摸索的后果会对学生形成错误动作习惯和安全有一定的影响。现阶段,学校只有暑期游泳培训班,但这并不是学期教学的范畴内,所以建议体育部建立有偿的课外游泳辅导小组,由学生不强制参与练习,以教师或助教指导为辅的表现形式出现,实行1个月2~3次的辅导活动,学生如果参加练习将会纳入游泳课综合评定范畴中。辅导人员的选择,由体育部负责教学任务的教师安排,因以免耽误教师时间,可以由游泳协会的游泳指导员或体育部有经验的游泳专业学生担任。

2.3.5 改善学校游泳池开放时间 据问卷调查反馈,学生普遍对游泳教学课时的安排不太满意,觉得教学练习时间较短,没有课外的指导练习,特别是要增加周末的开放时间,因有时学校游泳池在周末也不开放,而周四~周五白天泳池需服务于上课要求也不对外开放,所以学生希望学校游泳池在开放时间做些相关的调整。

2.3.6 学校大学生游泳协会的介入与发展 据访谈了解,中山大学的大学生游泳协会至今发展迟缓,其会员人数稀少,会内培训活动不规律,在近2年内共举办过3次大型游泳竞赛活动。通过对协会调查得知,协会自身的影响力不是很大,其学生得知率为53.89%,协会本身培训活动参与占比仅有4.44%。笔者认为,发展大学生游泳协会的应用性,对做好中山大学公体游泳课程还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在秋冬学期多开展小型交流活动;在夏季期间,多开展实践培训和竞赛的活动,两季互助互补,从而提高学生课外参与度,扩大协会本身的效应,对学校游泳课一体化开展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4 中山大学公共游泳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目标与组织管理机制探索

对“课内外一体化”目标机制的探索,本研究根据该《标准》的要求,主要为以下4点:(1)引导大学生对“终生体育”思想的迸发;(2)培养对游泳运动的兴趣,并养成锻炼习惯;(3)熟练掌握游泳技能,并能作为个人求生技能;(4)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形式上的结合。目标机制探索进程讲求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发展状态,结合笔者所阐述的对策分析的6种方法,在行为目标和技能目标的真正意义上达成以课内引导课外、以课外练习促进课内教学的实质关键。而其组织管理机制探索,是围绕特定的目标而努力,利用可用资源并相应进行调整,除了要依照目前课内的实际状况,又要兼顾课外锻炼的参与度;为此,从组织形式一体化的基点出发,刚好符合本研究图1的试行“课内外一体化”对策框架。

3 结 语

“课内外一体化”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亦是实现大学生“掌握技能,提高体质”目标的必要途径。学校教育部应根据该《标准》要求,完善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积极配合体育部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实施过慢、效率过低的现状,而学校游泳池作为目前首要制约游泳特色课发展的因素,应作出明确改变,优化现有高校体育资源配置,培养学生课外游泳锻炼的习惯。在完善游泳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强体育类公共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相关运动教学的专业性和文化渲染,充分考虑课外学生参与游泳的办法和具体要求,提高学校体育课整体教学水平。

[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S].2014.

[ 2 ]中山大学教务处网页-教学简讯[EB/ OL].http://jwc.sysu.edu.cn/Item/8623.aspx.

[ 3 ]杨洪,郭兴伟.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161.

[ 4 ]张静,邵斌.游泳纳入高校体育必修课的推动力与阻力分析[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6):83,125.

[ 5 ]纪彦屹.我国高校公体游泳课教学改革探析[ J ].当代体育科技,2015(3):61.

[ 6 ]葛超.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分析[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1):27-29.

G807.4

A

1674-151X(2016)12-031-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4.016

投稿日期:2016-11-23

胡琪琦(1992—),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部课内外一体化中山大学
The Progress of Self—Redemption
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国际化合作教育探析
生命表在运动寿命研究中的初步探索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于幼军 回归“书生”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