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新闻的写作技巧探析

2016-04-12 00:54范蕾蕾
视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契合点经济

□范蕾蕾

社会经济新闻的写作技巧探析

□范蕾蕾

为满足受众对社会经济新闻的需求,学界应多研究关于实务方面的理论,以指导新闻写作和采访等实践问题。本文以社会经济新闻的写作技巧作为研究主体,认为写好一篇社会经济新闻报道,要找到恰当的题材,准确把握报道中所涉及的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契合点,同时选好切入角度,对经济问题做出巧妙的通俗化处理。

社会经济新闻;选材;写作技巧

2016年9月8日,人民日报经济版一篇名为《追踪电信黑色链接网购订单有十三种泄露可能,有的信息每条卖7元》的社会经济报道被我国各大媒体争相转载,转载媒体达550多家,使社会经济新闻再一次被业界关注。

一、社会经济新闻的研究尚有不足

何谓社会经济新闻?有学者表示,“反映社会经济生活动态、社会经济生活事件、社会经济生活风气和社会经济生活问题,并为广大群众共同感兴趣的新闻都是社会经济新闻。”①也有学者认为“社会经济新闻的独特之处表现在经济新闻的社会化”。②而“所谓经济新闻社会化是指在经济新闻采访过程中,更多地从大众的视角看问题,发掘经济新闻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以此为切口,以通俗化的表现方式展现给受众。”③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社会经济新闻是指从大众的角度出发,以通俗的方式向受众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动态、事件、风气、问题等方面的经济报道。

社会经济新闻在实践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笔者对第24届、25届、26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进行了统计,发现新闻报道(文字作品)有234篇,其中经济新闻35篇,而社会经济新闻有8篇,约占经济新闻作品总量的22.8%。社会经济新闻在上述三届中的获奖作品数量(篇)分别为1、3、4,由此可见,社会经济新闻市场需求比较高且呈上升趋势。然而,学界对社会经济新闻的研究则甚为匮乏。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社会经济新闻”“经济新闻的社会化”以及“社经新闻”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发现自2013年至今,尚未出现一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论文,而关于社会经济新闻写作方面的论文几乎没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写好社会经济新闻应抓住两个方面:一是找到恰当题材,准确把握报道中所涉及的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契合点;二是选好切入角度,对经济问题作出巧妙的通俗化处理。

二、怎么写好社会经济新闻?

(一)选材上,准确把握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的契合点,平衡专业性与易读性

正如艾丰在《经济述评》中说,“所谓社会性经济新闻,就是要求记者在写经济报道时,要善于透过经济看社会,透过社会看经济”。两个“透过”指的便是契合点。记者应该选择一些契合度高且明显的题材来写。

1.话题:高关注度、高契合点

对比下面两篇同题材的报道即可知社会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的区别以及该如何选择“双高”题材。

第一篇:《追踪电信黑色链接网购订单有十三种泄露可能,有的信息每条卖7元》。它采用的是漫画+文字的形式,揭露了高校和企业是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高发地带,以及电信诈骗背后的“信息倒卖”过程,同时提醒广大社会,目前的侦查技术足以应对诈骗案,暗示诈骗案受害人切勿采取极端方式,应及时报案。这是典型的针对社会热点进行的经济性分析报道。

第二篇:《广东准大学生因学费被骗自杀》(2016年9月2日新京报)。它采用的是图片+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准大学生蔡某被诈骗的前因后果,唤起社会对受害人的同情以及对诈骗犯的谴责,这是社会新闻常用的报道风格——讲故事。2016年7月至9月期间,媒体曝出多起针对准大学生的电信诈骗,甚至有多人为此自杀,电信诈骗成为社会热点。另一方面,电信诈骗既是社会犯罪又是经济犯罪,其背后的“黑色链接”更是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契合点清晰,容易写出亮点和热点。类似题材还有国企改革和工人下岗、物价上涨和天灾、经济衰退和社会犯罪等,都是可以被挖掘的社会经济新闻素材。

2.事件:轰动、影响广泛

如银行倒闭、淘宝破产、李嘉诚撤资等,这些事件本身既是社会事件又是经济事件,可以将其作为引子,运用社会新闻的笔锋去讲述该事件对经济的影响,以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如9月4日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其事件本身既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话题,又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高度集合体,记者可以写出政经的话题,更可以从社经新闻的角度去写,比如G20峰会给杭州人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等等。

3.人物:贴近性、故事性

大多数经济人物从普通群体中走出,一直生活在群众中间,他们的创业经历和传奇故事也并不遥远。受众对这类人在心理上抱有强烈的亲切感和接近性,易形成共鸣。比如《农民企业家徐辉:我还是那个“山里娃”》(四川日报农村版)讲述了一个农民企业家带领家乡人民一起创业致富的故事。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讲到外出谋生,再到带领家乡父老致富,他的故事并不传奇,经济成就也远不如马云,但他挖过的野菜、搬过的砖、卖过的猪饲料等众多丰富的生活细节来自日常生活,更能引起读者的“感同身受”。

(二)写作上,避免“硬”“大”“干”

社会经济新闻在写作上的常见问题是“硬”“大”“干”,即内容过于生硬,写不出易读性;切入视角太大,写不出深度;文字表达方式“干巴巴”,写不出趣味。因此,要改变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从通俗化着手,对专业知识进行“翻译”

社会经济新闻受其专业性所累,需要运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图表、符号等,这导致社会经济报道生硬难懂。以《揭秘校园贷如何“套牢”大学生:年息可高达30%》(北京青年报)为例,全文共计4987个字,出现了64处数据,其中还有大段密集的数据,共计700多字的段落竟出现33处数据,令人看得头晕眼花。在这部分中,作者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对比了两种还贷计算的差异,以显示校园贷款的高利率与不合理性。如果将这段换成计算公式+文字的形式,那么思路将更加清晰,说服效果也会更好。另外,如能对“视频签”“个人征信系统”“p2p”“银监会”“IRR函数”等专业用语进行适当“翻译”更有助于外行人理解。

2.从小而新的视角着手,用细节营造现场感。

小而新的视角易让记者和读者站在同一高度上观察、理解新闻事件,以小见大,让人“一叶知秋”。如《“为什么2元钱的‘救命药’没有人做?”》系列报道(2015年4月16、17、18、20日工人日报),它以热点事件——一位白血病患者寻找廉价救命药为引子,以正在消失的廉价、高效的常用药为切入点,角度小巧、新颖,被人熟悉又不被关注,并以此为基础来揭露医药行业“以药养医”的顽疾,使这则系列报道立意深远。

适当对细节进行描写有利于增加现场感和纪实感。在细节描写上,上篇报道中所涉及的都是老百姓经常使用的几种日常药品,如牙周宁、红霉素、氯霉素滴眼剂,通过直述的方式说明医药行业对廉价药品的嘲讽和不屑,使部分与记者有同样经历的读者仿佛置身现场,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使报道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这个采购方案,我有不同看法!”——陕钢实行职工民主监督评价会制度二三事》中,对职工在会上“吵架”这一细节的描写更是改变了读者以往对会议报道的刻板印象,仿佛置身于“吵架”现场,同时通过这种“吵闹”的氛围向读者展示了陕钢体制内的民主与透明。

3.从写作风格入手,用漫画、“熟词”来增强趣味性、易读性

社会经济新闻离不开其经济性的本质特征,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比较日常的词汇,如“山里娃”“还款困难户”“月光族”等等,使文风更加活泼,读起来更加轻松。另外,漫画形式本身就颇具趣味性,使受众在开始阅读文字之前就能对报道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有适当了解,有助于对下文的理解,同时在排版上又能运用图片起到美观的作用,一举三得。出现在上文的四则报道,有两篇使用的是漫画+文字的组合形式,可见漫画在经济新闻的写作中越来越受欢迎。

三、结语

无论怎么变化,社会经济新闻的本质都是经济新闻,但它又不完全只是经济新闻,而是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的互补结合体,所以在写作中要以“深入”为主,“浅出”为辅,不要颠倒了两者的主次关系。过分追求易读性可能会影响社会经济新闻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降低报格和质量。根据经济新闻三分法,社会经济新闻不单独分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被时代淘汰。相反它已与财经新闻融为一体,并在财经新闻的“声势浩荡”中迅速发展。

注释:

①徐丽娟.社会经济新闻的特性分析[J].新闻传播,2008(7).

②李春琦.社会经济新闻刍议[J].新闻传播,2007(9).

③牛丽红.论经济新闻的社会化诉求[J].编辑之友,2007(3).

(作者系南昌大学研究生院2015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契合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寻找知识“契合点”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找准契合点,打通教学考——基于学生讨论的2016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4题教学反思
分享经济是个啥
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出版业危机
广告翻译探微
拥抱新经济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内涵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