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2016-04-12 00:54漆明明
视听 2016年11期
关键词:老梁广播细节

□ 漆明明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 漆明明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全国各级新闻媒体正在践行的一项新闻业务活动。市县级广播电视台本应最接近基层、最接地气,但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常落入俗套,难以出彩。本文尝试剖析其难点症结,提出改进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策略:着眼于“人文关怀”、立足“关联话题”、寻找“生动细节”、学会“换位思考”。

“讲故事”;新闻改革;采访报道

2016年春节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纪录片《中国新年——世界上最大的庆典》,这部以反映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春节为主题的纪录片,以故事性的内容贯穿其中,让国内外华人观众看后备感亲切与真实。按理说,中国人是最了解春节民俗的,各大小媒体也多次跟踪报道过,却未能比得上BBC这部纪录片的轰动效应,究其原因就在于BBC讲故事的技巧更胜一筹。比如在首集1小时的纪录片中,讲述过境广东肇庆的返乡摩托大军的镜头只有7分钟,纪录片真实记录下滚滚的摩托车返乡大军,第一次将独特的“铁骑”们带进全球观众的视野。节目拍摄中,两位远道而来的外国主持人除了亲历了珠三角打工群体骑摩托车返乡过春节的盛况,他们还动手烹煮姜汤和热粥,亲手递给返乡人员。此外,BBC摄制组还跟随一对骑摩托车夫妻来到广西家中做客,他们与主人围坐一桌吃火锅,其乐融融,感受着中国春节合家团圆欢欣的热闹气氛。这部外国人视角的纪录片成功之处,就在于巧妙地讲述中国故事。反观我国的媒体,更多的只是简单报道,没有生动的故事细节,没有现场真情实感。

讲好中国故事,是各级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早在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主题鲜明地指出,全国各级新闻媒体机构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此后多次阐释“讲好故事,事半功倍”的道理,并在《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着重阐明了七个“以”的核心理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以创新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其实两者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关联,如果说讲好中国故事是前进的方向,那七个“以”则是照亮前行的灯塔,为中国故事的成功演绎提供了丰富的素养。三年多来,全国各级新闻媒体认真按照“讲好中国故事”的总体要求,整合全台优势,大胆尝试,开拓创新,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对于一些市县级基层电视台来说,虽然是最接近基层、最接地气,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经常是“照葫芦画瓢”和“油去灯不亮”。笔者从四个方面对市县级电视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阐述。

一、着眼“人文关怀”

柏拉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故事首先是“人”的故事,只有抓住了“人”的特性,才能讲好“人”的故事。讲故事最重要的是将心比心,用感性的方式去传达理性。新闻的核心是“人”,先有对“人”的关注,才能有对新闻事件的关注。比如,笔者曾经策划报道的“肇庆高新区留守儿童春节与父母团聚”的主题报道,就摒弃了以往表现形式的“大里来、大里去”的模式,而是选择一个个体、一个具体的对象概念来切入报道。先讲述一个人物,用电视画面或文字语言来描绘:“离春节只有半个月了,凌晨五点,小鹏姐弟俩就起床了,随着爷爷奶奶前往城里的火车站,他们要乘坐第一趟火车,南下广东与父母团聚。”接下来是一个转折:“其实,放完寒假要南下广东与父母团聚的不只是小鹏姐弟俩,与他们命运相同的还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先是讲深讲透一个个体的生动故事,然后将报道面横向拉开,继续加入宏观观察,最后又回到小鹏姐弟俩身上,回到个体的故事中去。这篇专题报道最后在广东电视台海外频道播出,并获得年度省级新闻奖项。

国外的新闻报道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通过具体人物,表达宏观大事件。没有主人公就没有新闻事件,就缺少可信度,降低吸引力。所有的故事,最后都要回归到“人”的主题。

二、立足“关联话题”

同样的笑话,有的人讲出来特别好笑,有的人讲就不好笑;同样的故事,有的人讲就特别动听,有的人讲就平淡如水。对于新闻人来说,讲好一个故事的关键点,就要寻找跟“今天”最有关联的话题。笔者曾经策划的“肇庆高新区十周年庆典:十年事,十年人”的主题报道中,就将历史与“今天”关联起来。首先从见证过肇庆高新区十年辉煌发展的人群中找出最具故事性的10个人,通过他们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联,表现他们的成长进步与社会时代的变迁。刚开始设计提问时也平淡如水,后来将第一个问题改为“今天的结果是你十年前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么?你后悔当年的选择么?如果时光重来,你会再沿这条路重走一遍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调整,“新闻”就突显出来了,一个“讲故事”的模式就能够直入人心,引起共鸣。

三、寻找“生动细节”

一个好的故事,除了要有人和人性、悬念和逻辑,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生动的细节。新闻记者要养成一种习惯:无论做什么样的选题,首先要考虑人物,其次寻找细节。细节就是文章的“血肉”,好的细节,会在观众中产生视觉疲惫时,能够重新将他带入故事。一些记者由于不善于寻找细节,在报道时只能简单就事论事,尤其是反映主旋律的新闻时就觉得无从下手。

笔者曾报道的《老梁寻人记》就是一篇反映“正能量”“主旋律”的新闻作品。故事缘于2013年夏天,主人公老梁在公园散步时突然晕厥,在当下“不能扶、不敢扶”思想左右一部分人的背景下,周边的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立即报警的,有医生现场施救的,有买来矿泉水和食物的,经过一番施救,老梁转危为安。老梁事后,到处寻找救命恩人。当老梁来到肇庆高新区广电中心报送材料,想通过电视媒体寻找恩人时,笔者敏锐地发觉这是当下一条好新闻主题,一股正能量扑面而来,社会正需要这种正能量,要多加宣传报道。于是通过陪同老梁在事发现场回忆、寻求公安视频监控的帮助、新闻播报寻恩人等一系列活动,终于找到了老梁的救命恩人。在报道的过程中,笔者紧扣细节不放松,通过一个个细节的放大,集中展现了社会巨大的正能量和主旋律。这篇新闻也荣获了2013年度广东省新闻奖二等奖。

四、学会“换位思考”

要讲好新闻故事,首要准则就是要站在受众和被采访者的角度去思考,决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以寻找受众关注的热点、兴趣与爱好为切入点,力争得到观众的认可,这样才能够留得住受众。

2012年夏天,在继广州“托举哥”周冲救人不到一个月时间,肇庆市高新区也出现了另一位“托举哥”邓雄飞。相比之下,邓雄飞在救助儿童过程中,更为危险,难度更大,其本人年龄也偏大。在接到市民报料后,笔者第一时间采用了市民用手机拍摄的视频资料进行了短消息报道,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然后笔者又继续深入了解“托举哥”英勇救人的种种细节,当得知“托举哥”家庭生活较为困难,每天凌晨两点就要到邻县去拉运蔬菜回来贩卖时,笔者专门陪同“托举哥”凌晨前往拉运蔬菜,亲身体验到了“托举哥”生活的艰辛;经过和“托举哥”一段时间的接触,得知“托举哥”之前也有救人的事迹,笔者又采访当时的知情人,还原当时救人的英勇事迹全过程和心里想法。经过笔者连续系列报道,“托举哥”邓雄飞的英勇事迹被全国2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其事迹在较长时间内在全国传诵,“托举哥”邓雄飞也被评为“广东好人”。而这篇新闻报道也被评为2012年度的广东省新闻奖二等奖。

五、结语

对于市县级广播电视台来说,节目要贴近大众,才能讲好身边故事。讲好了身边的故事,也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身边好声音,就是传播好中国声音。市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也许没有央视、省级卫视的主题宏大,但市县级广播电视台更近基层,更接地气,更亲民。市县级广播电视台在讲好身边故事过程中如果能够立足本地,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从话题选择、报道角度、报道形式等方面下功夫,就一定能讲出具有浓厚本土和时代气息的中国故事。

1.白岩松.白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2.蔡尚伟.广播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作者系肇庆市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主任记者)

猜你喜欢
老梁广播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完美无缺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完美无缺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老梁中套
细节取胜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爸爸也爱听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