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光,徐泽源
(1.商丘师范学院 图书馆,河南 商丘 476000; 2.睢县博物馆,河南 睢县 476900)
陪都南京对应天书院建立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贾光1,徐泽源2
(1.商丘师范学院 图书馆,河南 商丘 476000; 2.睢县博物馆,河南 睢县 476900)
应天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固然有诸多因素,但当时商丘作为陪都南京,作为仅次于都城东京的第二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具有诸多优势条件,确是其建立、发展、兴盛的最重要因素。
陪都;应天书院;作用;影响
应天书院在北宋时期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早有公论。它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从民办书院到国子监的典型特例。它与当时的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书院并称四大书院,却是唯一升格为国子监的。应天书院在北宋168年统治期间,在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应天书院之所以能发展到如此高度,固然有诸多因素,但当时商丘作为陪都南京,不能不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不揣浅陋,试论陪都对应天书院建立、发展的作用及影响,以求教于方家。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今商丘市睢阳区),其前身可追溯到后晋时杨悫所办南都学舍。五代后晋(公元936年~946年)时,商丘由宣武军改称归德军。当时的宋州虞城人杨悫于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创建南都学舍并亲自讲学,特别是归德军将军赵直鼎力相助,学舍得以较快发展。杨悫过世,其学生戚同文秉承遗志努力办学,又得到将军赵直的支持。赵直筑室数楹,让他聚徒讲学,时称睢阳学舍。戚同文掌教睢阳学舍之时,百余名学子及第登科者多达五六十人,因而名声大震,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睢阳学舍很快成为地方私学中的佼佼者。
宋太祖赵匡胤曾任归归德军节度使,宋州可说是其发迹之地。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真宗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创建宋朝,将宋州改称应天府。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府民曹诚投巨资建房舍150间,重新恢复南都学舍,并愿连同其藏书1500卷悉数捐给朝廷。宋真宗大为赞赏,赐额“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应天府升格为陪都南京。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十一月,书院改为应天府学。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朝廷又将应天府学升格为南京国子监,使其成为与东京国子监、西京国子监并列的最高学府。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侵至此,应天府书院遭战乱损毁。
元代,应天府书院在原址重建,但发展缓慢。明代后期没于黄河后,随城址北迁,重建于城东门内,称“应天书院”。后几经废兴。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归德知府郑三俊在“应天书院”原址建范文正公讲院。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遂改为归德府中学堂。
应天书院在北宋时期的地位是非常显赫的,在北宋一百六十八年统治中的作用是非常独到的,对后世千余年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元朝奉大夫牟献所撰《义学记》载:“宋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为首”[1]333。
河南大学学者刘卫东对应天府书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书院阶段(公元941年~1905 年),据不完全统计共培养了3万余名学生,其中有著作传世的杰出人物达100余人……应天府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毋庸置疑的”[2]91。
商丘睢阳区学者孙纲认为:“应天府书院在一千年来的中华教育史上的地位,没有能取而代之的”[3]249。
河南大学周保平博士说:“应天书院是北宋最兴盛的书院,所以也应该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在当时全国书院中居于龙头地位”[4]7。“应天府书院在历史上有着十分独特的地位。它为宋代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其在管理制度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对现代的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4]8。
应天书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为后来当地教育文化的再度繁荣创造了条件。在其基础上改建的归德府中学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中学教育阶段,先后易名为省立三中、省立二中、省立商丘中学、省立商丘第一高级中学。1953年初中部、高中部分设,后分别发展为商丘良浩中学和商丘师范学院。2001年10月,应天书院按北宋时期书院的面貌进行修复,2006年落成,2007年对外开放,并作为举办文史讲座的场所。此为后话。
北宋在东京建都,为毗邻东京的商丘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五代战乱,兴学建校之事有所荒废。宋初统治者鉴于学校教化之荒疏,故采取以文治国、以科举劝学的价值取向。在这种重文重学的社会风尚影响下,北宋初年的书院发展呈现快速增长之势。尤其是宋州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龙兴之地,故得以升格为应天府,又升格为陪都南京,以致成为北宋的第二大都市。天时、地利、人和,应天府书院因此较快发展为 “四大书院 ”之首。
(一)朝廷倚重是应天书院建立、发展的巨大推力
朝廷将宋州改称应天府又改称陪都南京,相应地,南都学舍得以快速发展。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御赐书院额“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成为由应天府幕职官直接提举的官方书院,“天下庠序,视此而兴”[5]166。并且,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改称应天府学后,过了仅仅8年时间,又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将应天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为当时全国最高学府之一。由此可见朝廷的重视,这无疑对应天书院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二)应天府书院最早得到官方赐田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改为府学时,官府拨给学田10 顷,以充办学经费。这是最早得到官方赐田的书院。应天府地方官绅纷纷响应朝廷的破格之举,捐助资金、田产,学田迅速扩大至1800 亩。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 十二月,朝廷还诏免应天府书院地基税钱,书院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官方赐田、免税,带动地方官绅捐助,为应天府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应天府书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宋廷的“右文”政策
北宋实行开科取士,让许多文人、士子看到了显身扬名、居官从政的希望,纷纷就学读书。南都学舍、应天书院逐渐成为一个文化教育中心。此外,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朝廷还给应天书院增加进士解额三名。更有戚同文、晏殊、王洙、范仲淹等诸多名士巨儒讲学其中,他们德才兼备,大大提高了书院的知名度,应天府书院吸引了八方学子来此求学。范仲淹曾是应天府书院的学生,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丧母守孝期间,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应天书院。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应天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教育改革主张,南京国子监率先垂范,确立了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的学风。名师名校,高徒辈出。据清乾隆十九年的《 归德府志》卷六《 选举表一 》进士科的记述,唐代时这个地区有进士5人,五代时有2人。而北宋时期《宋史》有记录的应天府的进士就达30人,另有赐进士1人,还有状元1人。这里还涌现出了大批虽失意于考场,但才华横溢,成就卓著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医学家、诗人等,如张方平、戚同文、曹诚、楚昭辅、李惟清、石延年、刘蒙正、王怀隐等。
(四)应天府书院作为官学更具吸引力
两宋时期,官学具有较多优势,一般来说规模较大、教学设施比较完善、师资力量较强,学生都享有生活补助,还享受免役、免丁税等优厚待遇。因此官学成为有志于举业的士子游学去向的理想选择,也吸引各路学子纷纷求学于此。况且,应天府书院还有不同于其他书院的很重要的一点,它不是建在山林而是建在一个交通发达的陪都城市,其学生更是“章甫如星,逢掖如云,聚学为海,淬词为锋,二十年间仪羽台阁盖翩翩焉 ”[5]165。
(五)商丘作为陪都还具有诸多优势条件
当时,商丘是应天府,是陪都,是仅次于都城东京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商丘在宋都开封东南,交通畅达,北有古汴渠,南有涡河……每年经商丘从江南运往京城开封的粮食就有五百万到七百万石之多”[6]16。商丘在宋时经济发达,是都城开封之外的其他城市所不能及的。应天府在整个北宋时期名人俊士辈出,著述丰厚,文化成就突出。一些名士退休后,也乐意在应天府颐养晚年,如北宋名相杜衍、礼部侍郎王涣、司农卿毕世长、兵部郎中朱贯等, 告老退职后都定居南京,
也进一步促进了应天书院及商丘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商丘的优势条件还体现在拥有先进的技术方面。宋代的印刷术,也有力地促进了书院藏书事业的发展。商丘作为陪都,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应天府书院建有刻印机构,这就可以很方便地刊印教学用书、推动书院的著述活动。
上述由中央政府在人力、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是一般地方书院得不到的优厚待遇。作为陪都的诸多优势条件,也是其他几个书院所不具备的。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作为陪都的显赫地位,造就了应天书院一百多年的辉煌及其深远影响力。
[1] 钱谷.吴都文粹续集:第13卷[M].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 刘卫东.论应天府书院教育的历史地位[J]. 河南大学学报,2001(5).
[3] 孙纲.北宋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应天书院千岁庆[C].第三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论坛论文汇编,2009.
[4] 周保平.应天府书院在北宋“四大书院”中的地位及历史影响[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4).
[5] 范仲淹.范仲淹全集:第8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6] 郭文佳.试论商丘在宋代的历史地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责任编辑袁培尧]
The Role and Impact of the Second CapitalNanjingon Yingtian Academy’s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JIA Guang1, XU Zeyuan2
(1.ShangqiuNormalUniversityLibrary,Shangqiu476000,China;2.SuiCountyMuseum,SuiCounty,Shangqiu476900,China)
Yingtian Academy became the greatest one of four academie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because of many factors. At that timeShangqiu, known as a second capitalNanjingbesides the capitalDongjing, is the second big center of politics, economics,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ese advantages are certainly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Yingtian Academy.
the second capital; Yingtian Academy; Role; impact
2016-02-21
贾光(1957- ),女,河南夏邑人,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特藏部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地方文献及地方文化研究。
K29;G649.29
A
1671-8127(2016)03-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