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三个维度

2016-04-12 16:05凌总成周国良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维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凌总成,周国良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安徽淮南,232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三个维度

凌总成,周国良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安徽淮南,232001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炼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实践性、历史性和人民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三个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为基础,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实践性维度;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追求,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性维度;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人民主体性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性;历史性;人民主体性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总会形成有利于其存在和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而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往往又凝结和上升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对其他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影响作用的价值观,具有引领性、稳定性、认同性、理想性等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提炼和概括,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丰富、体系科学,啮合我国传统历史和现实需要,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基本社会关系和核心价值的共同愿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有深刻的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渊源,又有科学的理论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降低;(3)皖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受区域中心城市影响十分明显,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域都与中心城市接壤;(4)皖北东部发展不协调,五河、泗县与灵璧三县发展明显落后于邻近的固镇与怀远。

[1]罗黎平.多点多极发展格局中的县域经济底部支撑研究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15(2):91-97

[2]刘国斌,汤日鹏.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思考[J].人口学,2011(1):85-90

[3]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2):145-149

[4]夏永久,朱喜钢,储金龙.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1(4):41-46

[5]金凤君,王成金,李秀伟.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J].地理学报,2008(8):787-798

[6]Gutierrez J,Urbano P.Accessibil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The impact of the trans-European road network[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6,4(1):15-25

[7]Gutierrez J,Gonzalez R,Gomez G.The European high speed train network:predicted effects on accessibility pattern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1996,4(4):227-238

[8]关颖.安徽省公路网可达性的时空演化及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关系[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7:36-46

[9]刘传明,曾菊新.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对湖北省79个县域的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12):2209-2220

[10]黄晓燕,曹小曙,李涛.海南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关系[J].地理研究,2011,30(6):985-999

[11]王武林,杨文越,曹小曙.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交通优势度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5,34(6):665-675

[12]孟德友,沈惊宏,陆玉麒.中原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J].经济地理,2012,32(6):7-14

[13]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76-82

(责任编辑:周博)

系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1 问题的提出

用维度分析法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研究方法。有提出从“梦”、“路”、“德”三个方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维度、逻辑维度和实践维度[1],有提出从“文化传承”和“现实关切”两个维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有的从实践精神、伦理关系、道德规范等方面分析其伦理维度[3],有提出从功能、理论、实践三个维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文化底蕴和践行途径[4],有提出应着眼于理论、历史、逻辑关系三重维度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体体现其实践性、历史性和人民主体性等基本特性。本文拟从实践性、历史性和人民主体性三个维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2 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然要对世界、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成一定的认识和判断,其中较为核心、较为稳定的认识和判断就形成了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一种价值认识,这种认识主要表现为对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作出的某种利益判断。具体来说,价值观是指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看法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总是渗透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中,通过社会意识形式表现出来,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要求价值主体坚持什么、相信什么、追求什么和实现什么。价值观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两个方面,其中价值目标引导价值主体追求什么样的价值,价值标准引导价值主体判断价值的有无和大小。从宏观上看,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反映着社会提倡什么、摒弃什么的规范性判断;从微观上看,价值观是人们理想、信念、信仰和人生观、世界观的集中表现形态,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对人们的行为导向、情感调控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其所起的作用看,价值观有积极的价值观和消极的价值观。积极的价值观表现为对价值问题持有一种科学、正确、合理的根本认识和观点;消极的价值观表现为对价值问题持有一种错误、庸俗、不合理的根本认识和观点。要坚持和倡导积极的价值观,摒弃和反对消极的价值观。

与以往任何阶级的价值观相比,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人类历史上最革命、最科学、最有生命力的价值观。马克思和恩格斯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不会也不可能有其特殊利益。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实现的历史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从这一点上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价值目标,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行动指南。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三个维度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践性的体现

一定的价值观总是在一定的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性是价值观的基本特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501,实践是价值观产生的前提,一定主体的价值观总是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实践历史背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在欧洲诸国先后完成,人类社会进入了机器大生产的新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历史局限性日趋暴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和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分析社会现实、指导工人运动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哲学范畴都是基于一定的历史现实而形成的,是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考量中概括出来一般观念体系,没有现实的历史,任何观念体系就没有任何价值[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伟大社会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等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经了一个不断丰富、日趋全面协调的过程,即由“两手抓”到“三个文明”,到“四位一体”,再发展到今天的“五位一体”。党中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理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奋斗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路线,开启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新征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民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当前,我国既处于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改革深水区,面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突出的矛盾、更复杂的任务,无论是要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是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都需要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实践一再表明,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就必须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基本原则。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脉搏,主动适应人民群众的新诉求,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从世界范围看,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异常活跃;从国内范围看,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道德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统一思想和凝聚人心,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公民道德观教育,先后提出了“四有新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是对以往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的凝炼,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历史性的体现

价值观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历史性,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在其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价值理念,而这些价值理念也必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体现鲜明的历史性特征。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科学构想,对共产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一个正义、公平、自由、人权的社会,是一个摆脱奴役,摆脱人对人、对机器依附的社会,是一个克服各种“异化”,实现“个性自由”的社会[8]。马克思、恩格斯曾谈到,资产阶级社会最终必然会被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社会所代替,在这个社会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摆脱依附,实现每个人能充分和全面的发展;而且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以牺牲多数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而恰恰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共同发展[9]。列宁在俄国革命和苏维埃社会建设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了实践的观点、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理论等。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进一步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追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地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只要在全社会营造集体主义思想和氛围,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价值观适应了我国当时比较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此过程中,与此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也在逐步形成和确立。当今的中国社会,更需要有凸显整体性、发展性、主体性、公平性、法治性的价值观。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追求。中国梦,就其基本内涵来说,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主要是指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发达的经济生活、更公正民主的政治生活、更繁荣多彩的文化生活、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活和更美好绿色的生态生活;民族振兴,主要是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明成果对世界产生影响,由“普适”到“普世”;人民幸福,主要是指保障人民权利、共享发展成果、共创出彩机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涵上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是高度吻合的,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发展目标,在社会层面提出了价值导向,在个人层面提出了道德准则,达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理想的一致。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诉求,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民主体性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必然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创造历史的主体和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人民,也只有人民,才能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自由、解放和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学说”[10],它坚持人民主体性,主张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维护和实现作为价值评价的主要标准和尺度。主体需要是价值产生的源泉。一个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的大小,其衡量标准是要看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满足程度。

价值的主体性一方面体现在“是谁的价值”。一般来说,从主体的组成角度,价值主体主要有个体、集体和国家等不同层次。价值主体之所以表现为不同层次,主要是由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决定的,不同层次的主体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体现不同的阶级属性。资产阶级价值观将单个个体作为价值主体,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强调的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必须使人们的私人利益符合于人类的利益。”[6]335资本主义社会强调的“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等价值观,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它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个人利益为取向,奉行个人利益至上,个人是一切价值的起点、核心和归宿。与此相反,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规范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

价值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体现在“以什么标准评价”。价值评价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价值评价是指价值主体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价值客体作出的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判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实践为最高的价值标准”[11]。马克思、恩格斯鲜明提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在他们看来,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区别的主要标志在于是否为人民群众谋服务、谋利益。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自然而然也应成为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者,理所当然也应成为价值的享有者。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工作路线,强调人民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力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其宗旨和行为准则。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布局在价值理念上的反映,是人民经济价值利益、政治价值利益、文化价值利益、社会价值利益和生态价值利益在国家目标上的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12]。“爱国、敬业,诚信、友爱”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相适应,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根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虽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体现了国家奋斗目标、社会秩序原则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最终实现发展好、维护好人民根本利益的目标。

4 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在认同,关键在践行。只有科学理解和深刻把握,才能澄清各种理论困惑、解答各种现实矛盾,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它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保障,是一项关乎根本、关乎长远的战略性系统工程,需要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价值取向;需要紧紧立足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军,王玉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维度[N].安徽日报,2015-08-31(07)

[2]于铭松.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维度[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53-59

[3]陶艳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维度[J].河北学刊,2015(5):199-203

[4]刘泽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4(9):50-55

[5]朱颖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维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3):94-9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6

[8]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6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0]李永胜.关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J].天府新论,2011(5):27-33

[11]唐莉.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3):5-7

[12]龚柏松.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主体性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88-89,96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3.003

2015-11-15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价值认同视域下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2014jyxm482);安徽省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立公工作室”(Szzgjh1-1-2016-29);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价值认同视域下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HJX14-6)。

凌总成(1976-),湖南岳阳人,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

D261.3

A

1673-2006(2016)03-0009-04

猜你喜欢
维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光的维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