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晶洁(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文学艺术★
接受美学视阈下《荷塘月色》两种英译本的比较分析
杜晶洁(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的参与性、创造性以及读者的意识、接受水平。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为例,对比研究葛浩文、朱纯深翻译的《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旨在探索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是如何实现视域融合,进而证明接受美学阐释散文文体的有效性。
【关键词】《荷塘月色》接受美学英译
散文作为一种文体,以“美”著称,具有形散神不散、语言凝练优美、意境深邃的特点。《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它描述了清华校园美丽的荷塘月色,抒发了自己对现实不满的郁闷、沉重以及渴望自由的心情。《荷塘月色》以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优美意境,给读者以美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接受美学是西方的文学理论,强调了读者的重要性。译者作为原文的首位读者,他们在解读原文、填补文本的空白意义时受自身的审美价值、知识结构、期待视域的影响,会存在差异。不同的译者在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以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探索两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翻译的差异性。
1967年,姚斯提出了接受美学这一概念,它的理论基础是现象学以及阐释学。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是能动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1]。作为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接受美学被应用到了翻译领域,它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的接受性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以期达到译者与读者的视域融合。读者的期待视野指读者带着意识即某种世界观、社会经验以及审美要求[2]。因此,同一部作品不同时期的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伊瑟尔根据英伽登的“图示化结构”观点,提出了文学文本中的“召唤结构”这一概念。“召唤结构”指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核心思想是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以及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达到原文作者审美期待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吻合目标语读者的审美期待,达到视域融合。简而言之,译者以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方式为导向,忠实地重现原文。作为原作的首位读者,译者需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原文本中的隐含之义,对文本意义的空白进行填补。译作的接受过程伴随着译者视域、目标语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3]。
(一)对原文韵律美重现的比较
散文的重要文体特征是语言美。语言美可以通过叠音词传达韵律美,也可以通过特殊的句型,展现语言形式美,同时也可以通过多样的修辞手段,展现意象美。
《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使用二十七组叠词,叠词的呈现形式主要为AA型、AABB型以及ABB型。AA型包括日日、渐渐、悄悄、淡淡、田田、亭亭、层层等;AABB型包括迷迷糊糊、曲曲折折等;ABB型包括阴森森、一粒粒。同时,作者也通过使用头韵如袅娜、渺茫等,押韵如零星、苍茫等,实现音乐美。通过使用重叠词、头韵及押韵,作者不仅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对荷塘月色之美进行描绘,而且使原文具有韵律美以及节奏美,使读者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汉英表现韵律的方式不同,汉语叠词的音乐感在英语中可以通过头韵、尾韵以及谐元韵等方式实现。
例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
葛浩文译:Onthesurfaceofthewindingand twistinglotuspondfloatedanimmensefieldofleaves. Theleaveslayhighinthewater,risinguplikethe skirtsifadancinggirl.
朱纯深译:Alloverthiswindingstretchof water,whatmeetstheeyesisasilkenfieldofleaves,liketheskirtsofdancinggirlsinalltheirgrace.
首先,从韵律的角度说,葛以尾韵的形式“windingandtwisting”重现了“曲曲折折”所具备的音乐感,而朱的译文未能呈现原文的艺术效果。其次,原文中,作者用“田田”形容荷叶密集茂盛,相连的样子。葛将“田田的叶子”译为“animmensefieldofleaves”,表现了荷叶的数量之多,而朱将其译为“asilkenfieldofleaves”,突出荷叶具有丝绸般的光泽。因此,葛的译文更好地传达了原文之意。再次,作者用“亭亭”形容舞女挺立、姿态优美、秀气。朱将“亭亭”译为“inall theirgrace”,表现了舞女姿态优美、雅致,而葛将其省略,因此,朱的译文更加贴近原文。
(二)对原文意象重现的比较
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产物,使抽象的感情视觉化,具有艺术价值。作者受到现实的打击,欣赏月下的荷塘,寻求精神寄托。荷花是原文中的主要意象,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期待视域,重现原文意象美的同时,考虑读者的期待视域。荷花代表高洁、圣洁、高雅。
例2: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些白花…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葛译:Amidthelayersofleaveswhiteblossoms adornedthevista…Whenthathappenedtheleavesand blossomstrembledbriefly…Themoon’srayswere likeflowingwaters,gentlydepositingtheirmoisture onthelayerofleavesandblossoms…Theleavesand blossomslookedasthoughtheyhadbeenbathedin milk.
朱译:Layersofleavedaredottedwithwhite lotusblossoms…atinythrillshootsthroughtheleaved andlilies…Themoonshedsherliquidhighsilently overtheleaveandflowers…
葛将原文中的所有荷花译为“blossoms”,此词主要指树上的花或花簇。朱对荷花分别使用了“blossoms”,“lilies”以及“flowers”,实现了词汇的多样化。其中,“lilies”指百合花,尤指白色。译者考虑到荷花、百合都是白色,因此使用了“lilies”;“flowers”泛指花。通过对两位译者进行对比,“flowers”一词更加准确地表达原文。
(三)对原文情感重现的比较
例3: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葛译:Ilovenoise,butIalsolovequiet;I lovecrowds,butIalsoloveseclusion…Icanthink whateverIwish,orthinkofnothingifIwish...ThethingsImustdoandthewordImustsayduringthe daytimeIneednotconcernmyselfwithnow.
朱译:Iloveasereneandpeacefullifeasmuch asabuyandactiveone;Ilikebeinginsolitude,as muchasincompany…freetothinkofanything,orof nothing.Allthatoneisobligedtodo,ortosay,inthe daytime,canbeverywellcastasidenow.
原文中,作者的心情从不平静——寻求平静——平静——出静。虽然作者在夜晚的荷塘月下,但内心充满了淡淡的忧愁。原文中作者突出现实与理想状态的差异,欲逃离现实。朱通过“as muchas”强调了平等关系。但葛通过“but”突出表现了作者当前渴望宁静,更加符合原文作者的情感。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原文中对称的结构不能完全保留,但是葛译本中的句式更加对称。
例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葛译:Whileoneortwofaintglimmersof roadsidelampsseepthroughtheopeningsofthe branches,appearinglikethewearyeyesofatired man.Nowthespotwasatitsnoisiest,ifyoucancount thechirpingofcicadasinthetreesandthecroaking offrogsinthewater.Butthenoisewastheiralone;Iaddednothingtoit…Thispaintsforusapictureof thepleasantexcursionsofthosedays.Theymusthave beentrulymemorableevents;itisapitythatwecan nolongerenjoysuchpastime.
朱译:Throughthebranchedarealsoacouple oflamps,aslistlessassleepyeyes.Themostlively creatureshere,forthemoment,mustbethecicadasin thetreesandthefrogsinthepound.Buttheliveliness istheirs,Ihavenothing.Thatisaglimpseofthose merrymakingscenes.Itmusthavebeenfascinating;butunfortunatelywehavelongbeendeniedsucha delight.
原文中,作者借助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以及“渴睡”,通过外部环境的视觉印象,表现自己沉闷、低落的情绪。原文中的“一两点”灯光,表示灯光微弱,葛直译原文中的数词“oneortwo”,另外添加了形容灯光微弱的形容词“faint”,更加符合原文沉寂的外部环境,凸显作者孤独、低落的心情。朱译为“a coupleoflamps”,虽然“acoupleof”一词也能表现数量至少,但译者用它描述灯的数量之少,没能突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失落。另外,从听觉方面,作者通过蝉声与蛙声的,对比表现自己的孤独。“Noise”一词表现了声音之大,带有不愉快的感情色彩。译者葛着重突出外部环境声音的吵闹、不愉快,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孤寂,不愉快,与原文作者的意图达成一致。而译者朱则宏观上侧重蝉和蛙是活泼的、愉快的,但没有实现原文作者欲借助外部声音之欢快,反称内心世界之孤寂的艺术感。在译“有趣的事”时,葛浩文译为“memorableevents”,未能表现出嬉游的愉悦心情,而朱纯深通过迷人“fascinating”一词更能表现当时嬉游的沉醉状态以及愉快心情。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从韵律、意象以及情感方面笔者对《荷塘月色》的两种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文的空白以及不确定进行填充时,会受到文化背景、美学观以及期待视域的影响。
【责任编辑:桂静】
参考文献
[1]陈珊珊,高嘉正.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上海楼盘案名英译策略研究[J].上海翻译,2012(3).
[2]彭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张若谷的中译本《无名的裘德》[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李澜雪.从接受美学看焦菊隐的翻译思想及实践[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3.
[4]徐娇.《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文学文体学的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6)02-38-3
收稿日期:2015-12-23
作者简介:杜晶洁(1990—),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