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我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之长效机制构建

2016-08-09 06:16马红鸽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办刊学术期刊学术

马红鸽(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教育教学★

新媒体视角下我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之长效机制构建

马红鸽(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我国学术期刊发展能否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制约我国学术期刊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笔者指出新媒体即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为载体,通过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为表现形式,以提升传播者所提供产品更符合受众需求为目的的新的媒介形式。通过阐述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约束机制,指出我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长效机制构建的关键在于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逐步调整办刊宗旨,达到精确办刊,精确服务;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促进公正、公开透明审稿;在学术评价方面,充分发挥学术成果评审专家的积极主动性,做到以文章质量论高下,逐渐取代“以刊论文”的投机心理;从提升编辑待遇和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等方面构建学术期刊质量提升激励机制。

【关键词】新媒体学术期刊第三方机构激励机制

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新常态”之一[1],而提高期刊质量、增进效益则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就成为摆在期刊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给全社会及全人类的生活生产思维等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其作为一种传播方式也极大地丰富了传媒方式,改变了传媒格局,开启了传统媒体、媒介的重大变革的崭新时代。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学术思想的媒介形式,在新媒体巨浪的冲击下呈现出了两类形态:一类是从自身的约束条件出发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传统期刊的出版或发行中融入新媒体技术;一类是囿于自身的约束条件裹足不前,仍然沿袭传统的出版发行模式。那么面对新媒体浪潮的冲击,学术期刊究竟该如何应对,一时间成为期刊界同行热议的话题,亦是继我国学术期刊转企改制呼声渐微下的又一重大命题[2]。然而,其本质则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之长效机制的构建问题。笔者拟从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约束条件出发,期望从约束条件的探寻中找出我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新媒体内涵解析

“新媒体”这一词源于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高尔德·马克的计划书中对电子录像的称呼。21世纪初开始在我国流行。国外对新媒体的界定主要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连线》杂志、美国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的阐述,分别从网络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以及数字信息等角度去阐释新媒体的概念[2]。美国康涅狄格州在线媒体顾问、资深媒体分析师文·克罗斯比则从新媒体提供的内容、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融合等方面界定了新媒体的概念。国内相关研究如匡文波、廖祥忠、苏保华等从数字化、互动性特性定义新媒体[3];邢长敏则在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中得出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时、交互地承载和传递各种个性化、多媒化复合信息的中介[4]。喻国明从传播者与接收者角度指出新媒体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传播,而是多对多的传播[5];马炬指出新媒体的突出特征是人人即媒体[6]。综上可见,国内外关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基本都是从载体、受众以及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中总结归纳而出的。这些研究为笔者展开相关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新媒体即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为载体,通过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为表现形式,以使传播者所提供产品更符合受众需求为目的的新的媒介形式。

二、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约束机制

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对传统媒介以及受众的习惯和偏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巨大的改变。新媒体在一步步地侵蚀并改变着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偏好。传统学术期刊作为传统媒介之一自然也不能幸免。然而,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学术期刊界却呈现出了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一边是在新媒体营造的大环境中积极的寻求创新与变革,通过融合多种媒体传播形式努力提升自己的办刊水平与质量;另一边是固步自封在原有的办刊格局之中不愿变革,对在传统出版格局中注入新媒体血液持怀疑、否定甚至批判态度。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如果能够保证学术期刊质量始终保持上升态势的办刊模式便算是最优化的路径选择。以下从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来分析中新媒体在学术期刊质量提升中的影响程度及其约束机制(如图1所示)。

(一)办刊宗旨

办刊宗旨即办刊理念,是指期刊出版人对期刊中市场或者读者群中的定位。期刊出版就是通过所刊发的内容向公众传递信息以及主办者的办刊理念和思想,目的在于引领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我国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从早期的“同人园地”到平台意识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学术期刊办刊理念在调整中日益趋向了理性与科学。办刊理念的理性与科学是关系学术期刊生死存亡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创新不足、学术平庸、问题意识淡漠、缺乏个性、信息闭塞、行政化与机关化严重以及贿买版面等学术腐败问题,皆源于期刊理念的滞后。

(二)编辑队伍建设

编辑队伍是学术期刊办刊理念的最主要执行者。编辑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刊物质量的优劣,也是期刊质量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编辑职能定位模糊以至沦为“手工加工者”,局限在自己的“绣阁”中不愿或者不能出来,消极被动地“等米下锅”,同行之间很少进行交流,甚至同事之间也不进行探讨,更谈不上与国际性期刊和出版商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自闭性的职业运作模式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势必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无效,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不利于期刊的发展与提升。

(三)稿件质量的把控

稿件质量的优劣是评价刊物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一个学术刊物上刊发的稿件质量的把控人就非常的关键。主要由编辑、审稿人、编委及审稿流程所决定。编辑作为对约稿或来稿的初次筛选者对稿件的去留具有决定意义,因此,编辑唯有学者化了才能具备这种素质;审稿人在当前普遍的三审制下对稿件的是否录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审稿人学术水平的高低、审稿态度是否严谨等都是影响期刊质量的关键指标;编委作为学术期刊刊发稿件的委员会,一般通过集体决议对通过审稿专家专审通过的文章能否刊发的问题进行商议和探讨,从宏观上把握刊发文章的质量及机构布局;审稿流程是稿件从投稿到录用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也会给期刊质量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图1 我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约束机制

(四)资金支持

我国当前大部分学术期刊由于依附于高校、科研院所及学术团体,其资金大多源于所属单位的预算内支出。然而,由于学术期刊一般以辅助或者边缘部门的形式存在于各单位,从而得到的经费支持也仅能够维持正常的编校出版工作,导致办刊人员及编辑人员积极性不高,仅满足于“能够正常出版”的被动局面。用于期刊出版以外的支出如学术交流会议、编辑人员再培训的费用则较少,仅有的用于编辑职业再培训的费用支出也是在新闻出版局强制性指令下的不得已的选择。因此,资金支持成为制约我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与此同时,学术期刊转企改制想要取得预期效果,资金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五)学术评价环境

学术评价环境是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好的学术评价环境有利于学术期刊良性竞争生态的形成。当前在我国“以刊论文”的学术评价的指引下,一方面是评价机构解约成本或者不具备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的权威或者能力,几乎所有的成果认定都是以成果所发表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为依据,来评判成果水平的优劣;另一方面导致我国当前任何期刊只要进入某一个甚至几个核心期刊的索引范围,就会“身价倍增”,成为业界和学界的“佼佼者”。于是几大核心评定机构便成为刊界“敬仰”的权力部门,越来越多的期刊对其进行拜会以争取进入核心目录,并围绕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进行稿件的选录,这给学术评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六)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于促进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本质上是对学术期刊发展中的关键节点或要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具有促进作用的机制设计。一个好的激励机制能够使期刊发展中各个节点的要素协同发展,形成合力,从而促进期刊质量的提升。期刊发展的各节点主要包括对物质的满足和对精神的满足:首先从编辑待遇来看,编辑部作为附属单位形式的存在决定了编辑人员所享受的待遇一般是所属主体单位中同等界别中级别最低的一级工薪待遇,同时,作为附属部门的人员,往往对主体单位的决策不具有同等的参与权,往往成为被遗忘甚至冷落了的主要对象。其次,在编辑人员再教育中由于附属部门的出身决定了其所享受的再教育机会或者待遇也是不同的。比如编辑人员在职期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所享受的单位的经费支持中,明确规定要少于主体部门成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所得到的经费支持。

四、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路径

1.在办刊宗旨的制定中,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逐步调整办刊宗旨,达到精确办刊,精确服务。好的办刊理念能够准确地把握期刊出版的特性与规律,能够从供给方的视角考量作者和读者的具体需求,做到知己知彼、精准服务,从而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使期刊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必然会对优质的人力资本以及稿源形成吸附力。而要做到精准服务,必须了解每位受众的需求和偏好[7],这就需要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不断加大期刊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了解其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办刊宗旨,使其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和科学发展规律。

2.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包括编辑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掌握至少一门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专业学术水平。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持续地跟进自己专业的发展和研究动态才能具备敏锐的学术嗅觉,才能较为容易的发现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作品及作者。高水平的作品及作者则是学术刊物质量提升的最基础的要素。同时,编辑人员可以利用多媒体互动的特性,通过建立刊物公众号的形式,形成刊物的“粉丝群”,学术刊物的粉丝群中往往暗藏了不少具有创新思维的潜在的作者群,有利于编辑人员在更宽广的范围内组建自己的学术团体。通过在多媒体平台上的互动与了解,编辑人员可以此为基础组织学术团体不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议,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达到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目的。通过新媒体,编辑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对那些有潜质的作者进行指导,引导他们不断提升写作水平。

3.积极引入编辑审稿系统,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审稿。编辑审稿系统通过将所有待审稿件的电子版上传并由编辑人员发送给审稿专家,专家反馈审稿意见,编辑部审稿流程以及审稿结果等方式,可实现编辑部审稿流程的无纸化、电子化和高效化,也为审稿流程公正、公开、透明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当前已经有部分学术期刊通过将审稿流程公开化的方式,让作者和读者非常清楚稿件审稿情况及进度,同时,有的学术期刊还开发了作者意见反馈的板块,通过这个板块,作者可以对自己的稿件提出重新审稿的意见和请求,使得审稿不再变得神秘不可测,而是公正、公开、透明。同时编辑审稿系统对审稿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投稿作者通过审稿流程就能看到专家的审稿意见,从而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稿件录用的权力使用。

4.在学术评价方面,充分发挥学术成果评审专家的积极主动性,做到以文章质量论高下,逐渐取代“以刊论文”的投机心理。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在评审专家评审的同时,让大众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大众监督的作用,这有利于评审结果的公正与公平。于此同时,因核心期刊评定而导致的各种学术不正常现象自然会逐渐销声匿迹。

5.积极构建学术期刊质量提升激励机制。首先,剔除编辑人员遭遇待遇不公的因素,提升编辑人员薪资待遇,至少要跟其他主体部门相同对待,给予编辑人员与其他主体部门所享受福利的一致性,方能激励其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充分发挥新技术带来的优势和便利,让独立于学术期刊评价机构与学术期刊团体的第三方政府部门介入学术期刊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并定期进行结果认定与公布,对学术质量较高的学术期刊给予一定奖励,对不合格的或者道德失范的学术期刊坚决予以取缔,从而对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形成有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责任编辑:桂静】

参考文献

[1]晋雅芬.期刊业发展呈现六种新常态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2-2(03).

[2]肖军,韩筱旭,谢艳丽.浅析期刊在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探索与实践[J].出版与发行,2013(3):81-83.

[3]邵庆海.新媒体定义剖析[J].中国广播,2011(3):63-66.

[4]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5]邢长敏.论新媒体定义的重构[J].新闻爱好者,2009(20):8-9.

[6]喻国明,王斌等.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J].新闻记者,2013(6):22-27.

[7]郝全梅,常宝宝.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如何突围[J].编辑之友,2015(6):55-58.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6)02-97-4

收稿日期:2016-01-09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出版科学重大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BSC01)、西安财经学院2014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4XCK13)、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6JK)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马红鸽(1980—),女,陕西合阳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猜你喜欢
办刊学术期刊学术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术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