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琪 张 洁(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 南京 211815)
基于书院制的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
——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
王安琪 张 洁(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 南京 211815)
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众多高校积极探索全人教育实施路径。书院制模式下,就业指导作为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育人全过程。本文从内涵、模式构成、实施措施对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进行探讨。
全程化 就业指导 书院制 南京审计大学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高校的社会声誉和招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伴随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回应“钱学森之问”,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质量,成为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近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全人教育的实施路径,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以其“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均衡发展,培养学生完整人格,营造整体育人环境,实现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和自主性成才”[1]的现代理念进入高等教育改革视野。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南京审计大学于2014年全面推行书院制,打破传统二级学院的格局,试行双院(学院、书院) 协同、三全育人(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优化、四要素( 通识教育、导师制、学分制、住宿制) 联动、五大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学业辅导体系、综合素质提升体系、自主管理体系、“三务联动”支持体系) 整合的人才培养创新系统。[2]
就业指导作为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育人全过程。探索新形势下就业指导的有效模式,将就业指导贯穿学涯四年,精准定位,科学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是指建立在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现实社会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将职业观念、生涯规划、学业规划、能力素质培养、求职准备、应聘技巧、就业心理、就业服务工作等内容分阶段分层次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始终,通过高校整合各方资源,兼顾学生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系统化帮助学生达到职业适应性,自觉主动完成职业选择的教育实践活动。
从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产业结构、社会分工、人力市场不断变化,高等学校毕业生初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转变就业指导模式才能帮助高校灵敏捕捉市场导向,构建合理的指导机制促进就业。2016年2月国新办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关情况发布会上提到,化解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等原因造成企业用工不足,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却还在持续增加。这样的岗位供求关系无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严峻考验。2016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学毕业生创业、深造比例上升,国企、外企已经不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去小微企业就业。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有利于树立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多元灵活就业,走出局限于已有岗位和给定岗位就业的误区。
从就业指导理论发展来看,就业指导的实质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按照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就业指导起初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发源于19世纪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的引入,就业指导经历由传统的适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发展转型,代表性的理论有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霍兰德的职业适应理论和金兹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认同,职业发展同人与事物一样,可看作一个长期、连续的发展过程,“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过程”,“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就业指导的目的并不只是简单地指导择业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获取职业岗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受指导的过程中学会体验和认知“职业生涯”。而在国内,早期大学毕业生都是“统招统分”,实质上是没有所谓的就业指导工作的。80 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高校体制改革,就业指导才逐步兴起。为了提高就业率,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存在重服务而轻教育现象,教育相对集中在毕业阶段,侧重就业技能,忽视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定位,毕业生毁约现象屡见不鲜。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帮助学生从大一入学进行自我职业探索,注重前瞻性,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有利于毕业生初次就业的稳定化和职业发展的系统化。
从教育管理的实践显示,就业指导全程化符合高校深化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内涵式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高校的四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最终会以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层次、就业质量、社会影响力反映出来。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等教育一样,需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拓宽就业指导过程的深度和广度,优化资源配置,将管理与服务结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协同育人,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推进就业指导,一定程度上体现高校治理能力,有利于对教育过程的策划、控制、评估、改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反哺于专业教育[3]。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发掘人的个性特征和职业需求的转变,不断修正自己的发展计划,正确理解运用各种知识,逐步解决“我是谁?往何处去?如何去”的问题,从而完成求职活动,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实施就业指导活动,首先要明白的是,正常情况下,无论求学到何种程度,必然要走上社会。只有参与就业,才能生存,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活动,绝不是阶段性、临时性的帮助,而是以人为本,围绕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观念,明确职业目标,最大限度达到“人职匹配”,完成自我实现,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指导内容
新形势下,就业求职是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交流,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以及参加工作后能适应岗位需求。全程化就业指导贯穿大学四年,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从认知目标、素质准备、能力提升、实践反馈等不同层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通过与思政教育、心理健康、社会实践、学风建设、求职技巧等方面的结合,围绕培养和提升职业能力,建构由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责任意识、团队协作、问题决策等能力素质要求组成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全程化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保障健康有序的课程教学,做好评估和监督,从理论走向实践,建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培养范式,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成效。
(三)分类指导的动态优化策略
全程化就业指导根据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不同特征,为学生绘制一幅抵达职业理想的路线图,将每个环节赋予教育意义,不断修正,动态优化。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看,大一树立职业意识开始生涯规划,大二偏向素质培养,大三侧重就业政策,大四则倾向于职业适应指导,循序渐进,做到全过程教辅;从发展意向的横向维度来看,受学生的性格、专业、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影响,需细化学生就业目标,在共性指导基础上,按照就业意向,如考研、出国、创业、企事业单位等,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转向学生主体的教育服务载体
教育是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全程化就业指导离不开合理的师资配备与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环境。2015年,教育部进一步强调“要把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行业动态和发展要求,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讲座、论坛、培训为补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多形式就业、指导课程体系。”[4]相较于当前的就业指导模式而言,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更注重实践性与参与感,不论是师生关系,还是就业指导机构的服务方式,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定制。
区别于当前高校普遍的学院制,书院制将学生事务教育管理从二级学院中剥离,二级学院主抓第一课堂的教学科研,书院更关注第二课堂的通识和人文。书院制倡导提供通识教育课程和非形式教育(即非课程形式),拓展宿舍等生活社区的学习育人功能,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领略通识之广、博雅之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书院制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新的平台,打破学院和专业局限,从学校层面构建就业指导大格局,整合各方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灵活有效地就业指导教育管理服务。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在书院制背景下做好全程化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措施为以下几点。
(一)完善组织结构,组建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常见的高校就业指导运行模式是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组织招聘会和毕业派遣,二级学院副书记主持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班辅导员兼任就业指导课程老师。由于辅导员学历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往往缺乏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经验,实际工作中偏向求职技能,忽略前期思想教育,辅导员的人员流动或工作调整也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
书院制借助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将所有辅导员统筹管理,分析学科背景和职业资格,成立专项深入研究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借鉴国内外经验,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规范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逐步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运用责任制和激励制,鼓励辅导员加强业务学习,获取专业的职业指导资格,成为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师资力量。
(二)做好双院协同,利用导师制帮助学生职业取向多元化
书院制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下,辅导员等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作为常任导师,各学院的专业老师经过书院聘用成为就业导师。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同时,书院还安排导师进驻书院轮值,贴近学生。不受学院专业限制,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找到自己需求和喜爱的老师,获取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导师们面向各类不同专业的学生,不仅是提供专业学习上的帮忙,还用人格魅力和阅历引导学生,实现真正的“导学”师生关系,让更多学生开阔视野,促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作为主体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三)丰富教学形式,学分制调动学生参与就业指导的积极性
全过程就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的方案,更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书院制摈弃传统的班级和住宿结构,最大特点是交流互动,让书院成为师生纽带、第一课程和第二课堂的接点。课堂教学减少枯燥的讲述,讨论、演示、互动更受学生欢迎。除了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外,GYB培训、模拟招聘会、创新创业社团、简历制作大赛、生涯规划大赛、校友访谈、户外拓展等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课外活动或选修课程,均可设立考核机制,学分置换,增强学生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四)打造信息平台,全方位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大数据时代,建立全覆盖的信息平台,能确保学生及时知晓相关讯息,同时也进一步方便导师和学校跟踪学生情况,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帮扶,维系校友沟通联络。学校的就业信息网需完善学生信息库,对在校生提供就业指导微课、求职测试、生涯辅导、实习单位信息等,对毕业生建立招聘信息发布、派遣服务、校友档案等,运用信息平台形成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成长树。开发APP、微信公众号、QQ、飞信等新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指导服务,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平台。
【 责任编辑:马云鹤】
[1] 单德伟,唐善梅.“双院制多元立交式”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3):165-168,172.
[2] 王会金.书院制人才培养:逻辑架构与系统创新——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06)06:105-112.
[3] 冯峰.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05).
[4]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2015-11-27.
G642
A
1008-8784(2016)04-89-4
2016-04-07
王安琪(1987—),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
就业;
张 洁(1985—),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