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探析

2016-04-12 09:06
山东高等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博士生协同大学

孙 珂

(宁波诺丁汉大学 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浙江 宁波 315100)

在当今社会,知识的生产更多地源于实际问题,所需的人员和场所也更多地具有异质性特征,[1]这就要求社会的多个相关组织共同参与知识的创新与生产,也即提出了协同创新的需要。对于博士生培养来说,由于要培养的人是未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大学在设计培养教育模式时自然要受到知识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因此传统的以一所大学的单一学科为中心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不断被突破,许多大学建立的博士生培养单位不但整合了本校不同院系的学术资源,还广泛吸纳了其他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国外相关组织的资源,从而形成了一种“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其基本理念渗透着协同创新精神。国外大学的“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发展时间较长,形式较为多样且更加成熟,因此本文旨在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对国外大学的“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不同协同形式在培养过程各个环节中的表现,以期对我国“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发挥借鉴作用。

一、协同创新理念与博士生教育

协同创新是指为实现共同目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发挥各自优势,获取外部性效应,产生各主体合作的效果大于单独效果之和的效用,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2]协同创新的概念最早被应用于产业界,后来又被引入到了高校博士生的培养活动中,形成了一种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该模式之所以体现了协同创新的理念,关键在于它能够促使博士生培养活动跨越传统边界,使不同领域创新主体的各自优势整合到同一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从而产生光靠原有单一培养单位所难以产生的效果,而这也是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与传统博士生教育模式最显著的区别。

具体来说,联合培养型博士生培养模式所体现的跨界资源整合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第一,跨越学科边界,即要利用协同创新所内涵的学科跨界作用来打破传统博士生教育模式学科之间的壁垒,致力于培养具备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学术研究能力的人才。第二,跨越部门边界,即在跨越学科边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使资源整合的主体涉及到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组织。如一些产学研合作的博士生培养方式就会涉及到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除了要培养博士生的学术能力之外,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跨越国家边界,即在选择合作主体时突破国家边界的限制,积极吸引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参与本国的博士生培养。这不但是培养具备国际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同时对于推动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也有重要意义。

二、协同创新在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中的体现

在全球教育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国外大学纷纷改革已有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模式是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由于博士生教育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人才培养活动的直观的、简洁的描述,其基本结构包括培养目标、招生制度、培养制度、管理制度等几个要素。对于建立在协同创新理念基础上的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来说,各组成部分也表现出了协同创新的相关特点,具体包括“跨学科协同”、“跨部门协同”和“跨国界协同”等。

(一)跨学科协同

传统的博士生教育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之间清晰的边界虽然对于推动学科共同研究范式和组织框架的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阻碍了知识的传播。[3]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的跨学科协同则是在培养目标、招生制度、培养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强调跨学科性,在各个环节体现不同学科的话语体系和文化特征。

首先,在培养目标方面,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可以处理当代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西北地区博士培训合作联盟(North West Consortium Doctoral Training Partnership)为例,该联盟由曼彻斯特大学、基尔大学(Keele University)、兰卡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ancaster)、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曼彻斯特城市大学(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索尔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Salford)等7所英国西北部大学合作建立,[4]主要从事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和博士生培养,其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相关的信息、技能和资源网络,使之能够从事跨学科、国际化和非高校背景中的研究,[5]体现了这种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跨学科性。

其次,在招生制度方面,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倾向于招收来自多元背景的学生,而不是仅仅招收本专业的学生。以英国华威大学的中部地区综合生物学培训合作中心为例,该中心在招生时鼓励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生申请,特别是那些在基础理论学科(如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和实验科学(如生物学、生物医学、化学、生物技术等)等领域有创新意愿的学生。[6]该校的可持续材料和制造业博士培训中心也招收不同专业的学生,包括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和数学等。上述专业的本科生需要具有二级甲等以上学位,上述专业的硕士生没有学位等级要求,且在入学后可以免修某些相关课程。[7]

第三,在培养制度方面,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中的教师和课程往往来自多个学科,为学生提供多元智力支持。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认知神经基础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Neural Basis of Cognition)为例,该中心由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举办,结合了二者在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统计学和动力系统方面的科研力量,培养学生利用上述学科中的相关工具来解决神经科学方面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个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单位,该中心的教学人员来自匹兹堡大学的数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科学、神经内科学、精神科学、交流科学、心理学、放射科学、生物工程、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院系,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机器人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心理学等院系。由于教师的多学科性,中心提供的课程也来自多个学科,但中心要求学生在学习多学科的课程时必须选择一个学科作为研究重点,[8]从而围绕该基点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第四,在管理制度方面,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积极吸引不同学科的学术机构参与博士生的培养和管理。如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地平线博士培训中心有6个学术合作机构,包括:①地平线数字经济研究所(Horizon Digit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聚集了来自多领域的优秀研究者,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科学与社会、创新与创业,囊括了全英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团队;②混合现实实验室(Mixed Reality Laboratory),该实验室是一个跨学科机构,在这里计算机科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建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合作,探索普适技术的潜能,以重塑人们的日常生活;③人因要素研究团队(Human Factors),主要探索人在个人状态和团队中的特点和能力,发展在制造和过程控制、交通、服务和娱乐行业中人与系统互动方面的知识;④诺丁汉空间研究所(Nottingham Geospatial Institute,简称NGI ),该研究所成立于2011年,由工程测量和空间测量学研究所以及地理空间科学研究中心合并而成,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一流的教学科研机构,集合卫星定位、遥感和集成技术等领域的科技,致力于空间与位置的科学与工程研究;⑤诺丁汉大学创业与创新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致力于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内容从创新问题解决和有效决策到技术转化、商业化和创新;⑥科技研究所(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简称STS),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伦理、法律和文化意义,包括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实践的转化、新技术公共反应的性质和意义,以及公共政策回应等。[9]

(二)跨部门协同

跨部门协同是指大学并不是博士生的唯一培养单位,来自市场、政府和其他第三部门组织机构也参与到博士生教育中来,从而使博士生教育在培养目标、招生制度、培养制度、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都渗透了其他部门的特点和要求,使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首先,在培养目标方面,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要求博士生依然要遵循传统的学术标准,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要求。如欧洲大学协会曾发布了一份名为《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大学与工业合作增进知识》(Collaborative Doct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Industry Partnerships for Enhancing Knowledge Exchange)的调研报告,主要对成员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调查。[10]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博士生相比,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要求博士生对工业界有更好的了解,能够为非学术领域的就业做更好的准备,并成为大学和工业界联系的纽带。也就是说博士生除了要拥有研究能力,他们还要了解经济界,从而能够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并把他们的就业期望拓展到学术圈之外。

其次,在招生制度方面,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在招生时要求学生满足大学博士生教育的一般性入学政策要求。学生一般要具有硕士学位,至于需不需要有专业工作经验或满足培养单位的其他要求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本科生能不能接受这种类型的博士生教育取决于大学的相关政策、博士生培养计划的要求以及申请者的个人技能。对于一些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博士生培养计划或是那些博士生以雇员身份接受教育的培养计划,博士生必须要通过企业额外组织的面试,或经历企业标准的人力资源招聘程序。如果博士生要在企业中学习实践一段时间,或成为企业的潜在雇员,博士生的人际关系技能以及是否能适应企业文化就会成为要考察的重要内容。在决定录取一名学生之后,学生与其培养单位之间要签订一份合同或正式协议,明确在培养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政府推出的博士生培养计划来说,由于政府也成为了博士生培养过程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因此所签署的协议一般是三方协议。由企业推出的博士生培养计划和由大学推出的博士生培养计划也要求签署合同,但这个合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涉及大学和企业两方。一些企业还享有招生和处理法律事务方面的权利。在各方合作者中,企业一般是对签协议最感兴趣的,它们特别关注知识产权问题,因为他们期望通过参与博士生培养而获得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他们带来垄断性的经济利益。

第三,在培养制度方面,企业参与博士生培养的关键是参与对博士生的指导,这种合作式的导师指导方式对于博士论文的选题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在这种博士生培养模式中,博士论文的选题既要符合学术标准,又要满足工业界的相关需要。因此,博士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一般要和导师合作确定题目。有的时候,博士论文的题目直接由学生所在的大学和企业协商决定,甚至有些研究计划的题目是在研究计划推出之前就已经定好了。在少部分情况下,博士生可以自己确定题目,但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与大公司的合作项目中,因为这些大公司非常希望来自大学和博士生的新想法能够尽快在实践中得到运用。除了有企业人士参与导师委员会,博士生还要到企业去实习,这种实习经验有利于博士生通过研究活动将工业文化和价值观融入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博士生到企业中去实习有利于促进知识转化,以及大学和工业界的互相理解。在企业中的实习可以在某一个阶段统一完成,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的时间段,具体如何做取决于研究项目的性质和企业或大学的相关政策。

第四,在管理制度方面,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体现了政府、大学和市场等多种力量的协同,但在具体的协作过程中不同的主体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据此可以将博士生教育的管理制度划分为三种。一是政府驱动型。这种类型的博士生培养计划往往是由政府发起的,对于欧盟国家来说,成员国政府以及欧盟政府经常会开发和更新相关的战略计划,以促进知识创新,实现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总体目标。许多战略计划本身就包含支持基于校企合作的博士生培养内容,以期将所需的专业知识整合进劳动力市场。这种博士生培养计划的运行更多依靠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的支持,所涉及的政府包括地方、地区、国家或欧盟政府等多个层次。二是大学驱动型。这种类型的博士生培养计划的发起者往往是一所大学,如荷兰的研究院一般就是由一所大学牵头,多所其他大学和非学术研究机构一起向荷兰皇家科学院(The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简称KNAW)认证委员会提出申请成立的机构。机构成立后大多挂靠在牵头大学,从事的研究以该大学学术实力最强的学院所涉猎的专业为主,并提供相关的博士生教育,而各参与单位的相关成员也有机会在该机构的博士生教育活动中承担部分工作。[11]173-174三是企业驱动型。这种类型的博士生培养计划是由企业发起的,它们一般是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到大学中寻求专业支持,邀请大学中的教授或研究团队帮助它们开发相应的博士生教育项目。企业驱动型计划一般都与企业生产新知识的特殊战略或长期计划有关。它们要么想创新其产品或服务,要么仅仅是想测试其早期的方法技术或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在经费资助方面,企业会利用公共资金来分担其培养博士生的成本,也有的企业只使用它们自己的资金,这样使它们能够自己挑选博士生,并建立自己的特殊知识产权领域。

(三)跨国界协同

跨国界协同是一种更大范围的协同培养博士生的活动,它突破了国家的界限,面向世界寻找合作伙伴,而不是仅仅将眼光放在本校、本地区和本国。跨国界协同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而出现的协同创新特质,其在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招生制度、培养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均要求体现国际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国际化人才。

首先,在培养目标方面,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突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以英国的帝国理工—剑桥大学—开放大学核能博士培训中心(The EPSRC Imperial, Cambridge and Open University Centre for Doctoral Training in Nuclear Energy)为例,该中心由上述3所大学合作建立,同时还有25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从而使该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国际性。该中心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核能企业或组织密切合作,具备核能领域的国际性视野和知识,从而为全球核能的发展创造新的机会。[12]可见,该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化素养的研究型人才,他们的研究不但要能够立足英国,还要能够针对全球核能领域的重大问题做出贡献,表现出鲜明的国际导向。

其次,在招生制度方面,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在招生制度上突出国际化要求。如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Duke-NUS Graduate Medical School)是一所由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举办的医学院,坐落在新加坡。这所学院作为一所跨境合作办学机构以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博士生。根据学院的招生要求,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除了要具有学士学位,提交3-5封专家推荐信和3篇学术论文,且最好具有相关经验之外,还要提交GRE成绩。[13]可见该学院虽然是一所新加坡的大学,但由于与美国大学以协同创新的方式培养博士生,在招生制度方面力图与国际接轨,从而使其培养的学生在起点上就有更大的国际性。

第三,在培养制度方面,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突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培养单位之间的合作。以英国华威大学的“高附加值、低环境影响制造业国际博士中心”(International Doctorate Centre in High Value, Low Environmental Impact Manufacturing)为例,该中心与跨国公司、国外大学和相关组织联合培养博士生,为让学生了解全球制造业环境,通过与国外组织建立广泛联系以成为创业型人才,要求学生在3年级的时候去国外大学或组织进行至少2到3周的研究和实习,相关的合作组织包括美国的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香港理工大学(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香港职业训练局(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印度理工学院卡哈拉格普尔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haragpur)、印度工业联盟(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所(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等。[14]此外,学生的研究项目皆与跨国公司合作,使学生能够在国际性的团队中研究和工作,从而体现了博士生培养制度的跨国性。

第四,在管理制度方面,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突出了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合作单位之间的密切协作。以德国拜罗伊特大学(University of Bayreuth)的拜罗伊特非洲研究国际研究生院(Bayreuth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 of African Studies)为例,该院与6所非洲大学合作培养非洲研究领域的博士生,包括阿波美卡拉维大学(University of Abomey-Calavi)、亚的斯亚贝巴大学(Addis Ababa University)、莫伊大学(Moi University)、拉巴特穆罕默德五世大学(Mohammed V University of Rabat)、爱德华多蒙德雷大学(Universidade Eduardo Mondlane)、夸祖鲁-纳塔尔大学(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等。这些非洲大学不但参与该院博士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还参与博士生教育的管理工作中。该院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学术委员会,其成员不但包括院长、副院长、各部门和专业的行政负责人、学术教师代表,还包括6所非洲大学派来的协调员,共同对博士生的招生、培养、升级、答辩和毕业,以及教师招聘、资源分配、学院组织管理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15]体现了该院在博士生教育管理方面的跨国界协同。

三、结语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一种管理创新,而体现了协同创新理念的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恰恰是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将不同学科、不同部门和不同国家相关组织的学术资源整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博士生的培养。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问题以及各种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渐渐地很难由单一主体承担,因此西方国家的很多大学或是在政府的推动下,或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点开始打破体制壁垒,与其他相关部门或组织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不再像以往的合作那样,只是单纯的人员流动或技术转让,而是通过不同组织相关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形成实体性的创新空间。这样不但能够使相关人员形成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为博士生的成长打造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而且还有利于承接大型科研项目,促进重大创新成果的产出。

我国的联合培养型博士生教育模式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2009年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共同推动了高校与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试点工作,采取“联合招生、合作培养、双重管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模式,对这种新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从该项目推出至今也不过五六年时间,且有些联合培养项目的多个培养单位之间还存在协同性不够强、整合性不够高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促进这种模式的完善和发展,还要更多地借鉴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做法,如成立由多方合作单位人员组成的招生、培养、管理等方面的委员会,实现各方在博士生教育各环节的深度合作,提高其协同性,从而真正培养出能更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洪捷.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与博士质量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3]菅利荣.国际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5).

[4]North West Consortium Doctoral Training Partnership. Principles[EB/OL]. http://www.nwcdtp.ac.uk/aboutus/principles/.

[5]North West Consortium Doctoral Training Partnership. Aims[EB/OL]. http://www.nwcdtp.ac.uk/aboutus/vision/.

[6]University of Warwick. Applications for 2015-16 entry are now closed [EB/OL]. http://www2.warwick.ac.uk/fac/cross_fac/mibtp/.

[7]University of Warwick. EPSRC Centre for Doctoral Training [EB/OL]. http://www2.warwick.ac.uk/fac/sci/wmg/education/researchdegrees/engd/cdt.

[8]Centre for the Neural Basis of Cognition. Ph.D. Program in Neural Computation [EB/OL]. http://www.cnbc.cmu.edu/pnc.

[9]Horizon Centre for Doctoral Training. Academic Partners [EB/OL]. http://www.horizon.ac.uk/Academic-Partners.

[10]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Collaborative Doct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Industry Partnerships for Enhancing Knowledge Exchange[EB/OL]. http://www.eua.be/cde/publications.aspx.

[11]刘献君.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2]The EPSRC ICO Centre for Doctoral Training in Nuclear Energy. EPSRC ICO CDT programme[EB/OL]. http://www.imperial.ac.uk/nuclear-cdt/programme/.

[13]Duke-NUS Graduate Medical School. Admission Requirements [EB/OL]. https://www.duke-nus.edu.sg/admissions/admission-requirements.

[14]University of Warwick. International Doctorate Centre in High Value, Low Environmental Impact Manufacturing[EB/OL]. http://www2.warwick.ac.uk/fac/sci/wmg/mediacentre/wmgcorporatebrochures/wmg_-_international_doctorate_-_final.pdf.

[15]Bayreuth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 of African Studies.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of BIGSAS[EB/OL]. http://www.bigsas.uni-bayreuth.de/en/organisation/index.html.

猜你喜欢
博士生协同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大学求学的遗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