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教育4.0时代全球及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最新报告的分析

2016-04-12 09:06杨维嘉
山东高等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发展教育

杨维嘉

(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上海 200083)

一、引言

2015年是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不同寻常的里程碑年。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了“迈向全纳、公平、优质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以下简称《2030框架》),[1]以及UNESCO成立70周年以来第三份重量级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理念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报告》)。[2]这两份独具划时代意义的框架和报告直指当今全球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建议采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审视和解决各种教育发展矛盾,通过指示性策略对各地区和各政府的教育进行规划指导,贯彻落实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全球议题。此项分析报告针对纲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审视,提出对接工业4.0智能化时代的教育4.0概念,着重探讨全球教育基本权利保障体系和优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并聚焦中国教育发展所肩负的使命,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重点解析中国教育发展五个维度的实质性内容。因此,此项分析报告兼具全球视野的前瞻性和深度探究的能动性,为中国教育真正走向国际化、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文化提供一定的建设性思路。

二、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年发布的重要报告

1945年,经历了战争摧残的欧洲齐聚来自各国的社会菁英共同讨论全球教育大计,积极磋商建立一个旨在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广国际理解的教育合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崛起,1972年教科文组织响应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发布了第一份重量级教育报告“学会做人: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将教育重心从保卫世界和平,转向树立学习型社会,并提出“终身教育”新理念。这个时期信息、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空前繁荣,但也造成了发达国家内部国民经济结构的巨大转变,和由此而引发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传统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新经济结构的调整,大批工人被迫接受新技术的培训和学习,以解决人才短缺和就业问题。当时的“终身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取向。

经过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九十年代全球经济开始出现衰退。1996年教科文组织再一次发布第二份重量级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德洛尔报告》。报告重审了经济发展的脆弱性、社会变革产生的教育不公平和生态压力等矛盾,将“终身学习”的理念加以充实,提出教育发展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这份报告凸显“人”作为学习个体的发展,赋予教育新的意义和价值。教育活动因此涉及人的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素养,将个人与社会发展整合,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目标。

2000年,教科文组织对1990年《世界全民宣言》进一步落实,发布了《达喀尔行动纲领》,确定了此后的15年全民教育致力于实现幼儿教育全面实施、男女入学机会平等、智障残障人士拥有入学资格和机会、以及成年人脱盲扫盲等教育发展目标,确保人的基本受教育权利、满足人的基本学习需求。这些目标将全民终身教育理念提升至“人权”的高度。然而现实情况是,过去的15年,全球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完成了全民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家有待继续采取行动,[3]所以全民终身教育依然是一项未完待续的事业。

在2015年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教科文组织锐意进取、积极反思,既要寻找拓展教育机会的各种途径,担起全民终身教育未尽事业延续的责任,又要应对当前和未来新的教育挑战,进一步提高全民终身教育的质量。也就是说,21世纪的最初15年,全球教育探讨和解决的是全世界儿童和青年“有学上”的问题,那么之后的15年将重点探索“上好学”的问题。[4]在全球大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求,已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大事。那么,什么才是优质教育?优质教育将以怎样的态势发展?

三、工业4.0时代引领全球教育4.0新动向

人类迄今为止先后发生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工业1.0的蒸汽时代,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社会结构因此发生巨大变化。如果工业1.0是大规模生产的开端,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了工业2.0的电气化生产,重工业蓬勃发展,石油成为当时的新能源,交通迅速发展。尤其在饱受战争之苦之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体系应运而生。紧接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助推工业3.0的自动化信息时代,使人类信息通讯进入空前盛况。与此同时,工业3.0的自动化生产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急剧加深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此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种族和地区冲突。在多重挑战之下,2014年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称“绿色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4.0的智能化制造新时代,工业4.0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的智能定制化生产,将彻底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以中国为例,对接工业4.0的《中国制造2025》(2015)特别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积极推动新型智能终端、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等发展;[5]智能制造将成为国民生产主攻方向,机器人产业更是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和教育服务机器人。中国在2013年已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201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增长54%,中国机器人厂家已经达到530多家;2015年爆发增长至1000家左右。[6]

在日新月异的全球智能化进程中,《反思报告》无疑为科技金融飞速发展的高涨热情打了一剂强心针。《反思报告》回归人文主义和教育本质,重新审视当今世界三大突出矛盾:

1.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虽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但社会发展显示出脆弱、不公正、排外和暴力倾向加剧的趋势。

2.尽管几十年来国际人权框架稳固构建,但在践行过程中仍碰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比如女性在职场和某些公共场合仍受到无形的歧视;对妇女儿童的侵害也时有发生。

3.高科技技术的推波助澜虽然紧密连接各国各地区的交流发展,但文化宗教差异大、容忍度小、民族身份认同不平衡,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因此,教育在矛盾充斥、机遇涌现的4.0时代,特别需要人文主义教育观引领教育突破经济发展中实用主义的藩篱。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核心思想是:教育不应囿于单纯的技能习得,应该在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和平世界里为“人”的生命、权利、尊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同,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以可持续的发展。[7]《反思报告》为新教育价值进行定位,突破知识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二元分割,将知识认定为终极价值之一。[8]在数字技术、神经科学、环保能源转型、文化传承创新等前沿理念的主导下,全球教育正通过多渠道发展并形成丰富统一的世界观和多样融合的知识体系,教育4.0时代的教育格局因此也进入重整阶段。

数字技术中人工智能、3D/4D打印、全息透视、同步转编、语音人脸手势识别等技术已渗透入教育的各项环节,然而随之产生的网络隐私安全威胁、网络犯罪、以及网络恐怖主义蔓延急需教育作为帮手拨乱反正。

神经科学中层出不穷的新发现与教育新动向直接关联,有机结合生物科技与人类学习。比如,对大脑发育和不同生理阶段的执行能力的深入理解将帮助人类认知有效的学习时间和方法;对低幼龄大脑语言“敏感期”的探索发现将对幼儿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有一定作用;对大脑可塑性和大脑对环境的应激能力将支持终身教育机制的拓展。

环保能源转型离不开教育对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对大众能源消耗不良习惯的改变。从碳依赖过渡到无碳可再生的能源消耗模式,教育是改变思维和推进转型可行性的有力保障。

文化传承创新中网络社交孕育新文化艺术的形成,新生代对文化传承创新有独特的见解和需求,教育将帮助青年学会融通多元文化并增强文化容忍理解度。纵观世界因理念和信仰的差距导致不同种族和地区产生冲突与危机,教育因此肩负消除隔阂、平复创伤、共建地球的使命。

所以面向工业4.0的智能化时代,与之相对应的教育领域迫切需要思考如何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综上所述,教育4.0时代需要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同时具备的人才。那么,要完成培养和储备人才的艰巨任务就需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

四、教育4.0时代的基础和优质教育体系

《2030纲领》汲取《反思报告》中的主旨理念和思想精髓,提出一整套全球教育人文化发展的目标,并细化指示性策略。笔者根据对《2030纲领》指示性策略的归纳总结,勾勒出当今教育4.0时代的教育体系,其中可分两个层面来讨论:一个层面是教育基本权利保障体系,另一个层面是优质教育体系。

(一)教育基本权利保障体系包括

1.享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所有儿童和年轻人都能获得和完成至少12年免费的、由公共资助的全纳、公平、优质的小学教育与中等教育,其中至少有9年义务教育,并且鼓励提供至少1年免费的、义务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2.教育公平和全纳。

1)对于性别不平等问题。截至2015年,分别只有69%和48%的国家按计划完成了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性别平等任务——录取同等数量的男童和女童。教育性别平等指所有的女童和男童、所有的女性和男性,都能拥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达到同等的教育水平,享有同等的教育效益。要特别关心女童和妇女,她们可能会面临性别暴力、童婚、过早怀孕和沉重的家务负担。与此同时,也要特别关注男生处境不利的情况。例如,某些地区,进入中学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男性数量远远低于女性。

2)针对弱势群体不公问题。弱势群体包括残障人士、原住民、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士。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严密监管教育入学、学习过程、学习考核制度中存在的各种形式的边缘化、歧视和排斥等情况的发生。

3.教育紧急状态应对机制。目前全球约有1/3的辍学儿童生活在武装冲突地区;此外,还有其它一系列不利于教育开展的威胁,[9]所以教育政策、部门规划和经费预算必须重视风险评估这一项、确保随时响应教育紧急状态,以保障因灾难、冲突、动乱和疾病而受困扰的儿童、年轻人和成年人的教育需求。支持建立次区域和区域机制与策略,以满足国内流离失所者和难民的需求。

4.基本技能习得保障。基本技能指:读写和计算技能。读写技能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当代对于读写能力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二分法“识字的”(literate)与“不识字的”(illiterate),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力、口头表达、阅读理解和写作分析能力。值得关注的是,《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5年)》显示全球仍有7.57亿成年人(15岁及以上)无法读写。发达国家成年人读写技能低下亦引起全球关注,在欧洲,约20%的成人缺乏社会所需要的读写水平。计算技能是一项关键技能:掌握数字、计算、测量、比率和数量概念是必需的生活技能。计算技能的培养也是全球教育亟待加强的领域,已将其作为扫盲计划的一部分。

(二)优质教育体系包括

1.优质的学习能力培养。超越扫盲阶段读写和计算技能培养,向科技创新、人文化等高级别教育方向发展。在多语种背景下,首先支持第一语言或母语教学和学习。考虑到全球社会、环境和经济一体化的依存度日益加深,建议至少开设一门外语学科。除了掌握工具性技能,还必须重视发展高水平的非认知/可迁移的技能(transferrable skills),如:解决问题和冲突、批判思维、创造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沟通、个人内省、跨文化、国际理解、媒体信息等诸多技能,培养负责任和有担当的全球公民。

2.教师专业化发展。合理规划教师政策和规范,确保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获得充分赋权,报酬丰厚,经过良好教育专业学习,有专业资质,有经验,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有上进心。将教师资源合理有效地分配到整个教育系统中,并得到资源丰富、高效率和高效能治理制度的支持。《反思报告》还概括了教师能力发展五项要求:教学方法丰富有效;家校联系密切关系融洽;同行互助协同进步;先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长期稳固地促进教与学发展。

3.教育质量监管保障体系。为了保障优质教育和有效的教育结果,政府应该完善教育机制和问责制度,确立并改进恰当、有效、全纳的教育质量保障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透明且有效的公共财政管理系统;以及强有力的教学组织管理策略。需要建立并完善优质的教学评价制度和实践,包括教学投入、教学环境创造、教学信息技术运用、教学过程、教学相关结果的评价、教育服务供给。利用创新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动态数据获取的系统性、可靠性和实时性。

4.高等教育国际多边合作的深化。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发跨国跨边界、多国联动的高等教育课程和科学研究项目。建立高等教育资质在一定区域框架内的互通认证,促进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换,为优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全球化支持和保障。

5.高等教育层次拓展的导向。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占比23%。目前已有发达国家采取扩大高等教育层次,实施高等教育吸纳并提升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的方针。加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以及高新技术知识的创造发明、应用分析和传授推广。

6.教育跨学科多元化协作。推动跨学科、多元相关利益者参与的方式,确保所有层次和所有教育形式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全球公民教育。加强学科发展和政策导向之间的联系,加强政府部门和企业在教育领域的参与度,开发针对职业技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的跨层次有效合作,从而与不断变化的社会自然环境同步发展。

7.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开放。工业智能化4.0时代,教育资源开放平台的建设以及远程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全纳、优质”这一目标实现的重大举措。政策扶持、项目实施将通过财政支持和智能技术应用等,大力推进互联网、慕课、翻转课堂、以及其他质量公认的线上学习模式,为优质远程教育供给源源不断的课程和学习内容。

五、教育4.0时代中国教育发展肩负的使命

《2030纲领》明确指出纲领中每一项具体目标的指示性策略尽管具有一定的世界通用性,但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政策导向和发展水平,各国政府应基于各自的教育优先事项、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教育系统组织方式、机构能力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将全球目标优化为应地制宜的国家目标。在中国,教育4.0时代已紧跟工业智能化4.0的脚步拾级而上。教育4.0时代,我国教育发展所肩负的使命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来透视和解析。

(一)智能化教育资源整合

1970年,Toffler(1970)在其《未来的冲击》中明确提出未来的教育将以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home schooling)、在线和多媒体教育、回归社区的形态发展。[10]今天基于云、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社会网络技术的成熟应用,托夫勒当年感性预知的理念性东西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传统教育兴盛于工业2.0时代,学校模式映射了工业化经济集中物流的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课堂、统一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而大数据教育4.0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一场由科技进步引发的互联网教育革命。教育将呈现弹性学制、个性化定制辅导、社区家庭融合学习的特征,回归教育本质,重塑教育生态,以学生为核心,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同时,教育资源正在经历平台开放,课程内容开放,校园开放的知识创造传播阶段。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在线的教育环境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等,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以数据支持的行为科学。

(二)世界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和素养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不能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确实,如今值得我国教育界深思的是:中国庞大的教育规模后面存在世界一流人才断缺的问题。面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工业智能化4.0时代将消失殆尽,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层次拓展需求,是应用技术和人文核心素养的双项基础建设。教育4.0时代,中国需要数以万计受过扎实的系统教育,能在大数据背景下,在科创领域,灵活创造运用各种科学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与此同时,社会更需要培养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做出重大创新,在新环境、在变化的现实中发现新关系,善于学习、与人合作、具有亲自然情结,良好社会情绪的人才。在技能和素养的培养中孕育一代又一代的世界一流人才。

(三)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和专业化发展

1990年,美国教育学家Boyer(1990)掀起了一场为教学正名,教学也是学术的教学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SOTL)运动。[11]教学学术旨在鼓励教师摆脱按图索骥的教书匠角色,立足教学实践,以个体反思教学实践为开端,带动共同体式的群体反思,并不断创造积累教学知识的科研过程。[12]《反思报告》中特别推崇芬兰的教师培养机制。芬兰教师入职门槛高,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经过严密的筛选,录取的教师都是选拔队伍中的佼佼者。芬兰教师自身道德素养高,学科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强,普遍具有教学自主性和批判反思性。从中可以看出,芬兰教师已经先行一步,他们已不满足于知识的单一传授,而是在批判反思的视域里积极探索教学的奥秘。这一措施带给中国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个崭新的启示,那就是发挥教师教学学术的能动性。教育4.0时代,中国教师是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领军人物,只有对教学潜心研究,善于运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移情能力,才能使他们作为学者型教师得到持久的专业化发展。

(四)多语种+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

《2030纲领》和《反思教育》报告都提出母语和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多语种+国际化人才是我国“一带一路”政策下的紧缺人才。多语种指的是学习者除了母语至少要精通两门以上外语,具有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指互通互联,学习者通过长期系统的多语学习之后,突破语言学习制约从事某项专业学科学习,成为在某一领域的专精人才。语言是各个学科发展的载体,语言多元化教育本身具备跨学科特质,适合与其它任何科学或人文学科有机结合,用以储备大量多语运用能力强、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才。沈骑曾明确指出语言多元化教育战略,将语言、文化和社会融合为一体,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对话。[13]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是多语种+人才储备的沃土。国际化既要求通晓国际规则、国际理念、国际关系建立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更要求深入各民族传统、拥有连接跨文化跨民族纽带的才能。我国“一带一路”政策与《反思教育》报告中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转变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因为“一带一路”最终将引领中国路路相通,通达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思想精髓,实现全球共荣共发展。这一理念将支撑我国多语种+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使大批语言精、专业深、灵通国际事务的人才活跃于国际舞台。

(五)政府、民间、资本市场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格局

《反思教育》报告一开始就提出教育领域需要迫切反思政府独当一面的局面,鼓励来自民间的、资本市场的热情投入,支持他们和政府共谋教育大计。而且这种三位一体式教育运转模式具有延展潜能,不只是属于国家内部的优势组合,更可以成为全球范围协同发展教育的大势。目前在我国已经有多所高校和中学与腾讯企业建立了教育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启QQ平台进驻校园的教育4.0智能化时代。与此同时,高教社与网易联手开创了“中国大学慕课”在线教育平台,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让每一个有学习意愿、提升自我的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再者,社会性虚拟社区将支撑大规模合作学习,中国已形成许多商业化公共巨型平台,例如学堂在线、华文慕课、网易云课堂、沪江网校等。[14]这些强强联手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举措在不久的将来更将掀起全球范围内的集政策利好、知识传播运用、资本运作三位一体的全球化教育新格局。

六、结语

在2015年这个承上启下的全球教育发展大年,教科文组织所发布的纲领和报告无疑为全球教育革新浪潮推波助澜,在运筹帷幄中为教育指明发展前景。教育将从个人发展利益(private good),提升至公众群体利益(public good),并向全球共同利益(global common good)进军。中国作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担负起育才的重任,以五个维度为抓手:一是智能化教育资源整合、二是世界一流人才核心技能和素养培养、三是教师教学学术和专业化发展、四是多语种+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五是政府、民间、资本市场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格局,将全纳、公平、优质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落实,最终推进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UNESCO. 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EB/OL]. [2016-04-18].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4/002432

/243278e.pdf.

[2]UNESCO.Rethinking Education—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 [EB/OL].[2016-04-18]http://unesdoc.unesco.

org/images/0023/002325/232555e.pdf.

[3]徐莉,王默,程换弟.全球教育向终身学习迈进的新里程——“教学2030行动框架”目标译解[J].开放教育研究,2015,(6).

[4][8]滕珺.教育是全人类共同核心利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提出教育新理念[J].基础教育论坛,2015,(11).

[5]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EB/OL].[2015-05-0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6]王天然.机器人与中国智能制造的未来[N].光明日报,2015-11-23(2).

[7][13]UNESCO. Education for all (2000-2015):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EB/OL]. [2016-04-18]. http://www.unesco.org/new/en/education/themes/leading-the-international-agenda/education-for-all/.

[9]李学书,范国睿.未来全球教育公平:愿景、挑战和反思—基于《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6,(2).

[10]Toffler A. Future Shock [M]. New York: Bantom Books,1970.

[11] Boyer E.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 Priorities for the Professiate [M]. Princeton: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University of Princeton,1990.

[12]杨维嘉.论“教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5,(5).

[13]沈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多元化”教育战略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9,(1).

[14]黄荣怀,张进宝,经倩霞,刘晓琳.面向2030教育发展议程的全球信息化发展战略—解读《青岛宣言》教育目标行动框架[J].开放教育研究,2016,(1).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