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平
不教书授课,何以称教授?
段思平
教育部近日发布 《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教授、副教授 (高级职称教师)要更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不断提高高校教学水平。 (见中国新闻网)
教育部这一最新要求,无疑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大学和大学教师应把更多精力放在一线教学上,回归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和天然职责。但平心而论,这一良好初衷能否顺利实现,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事实上,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已有明确规定:教授一年有400学时的教学任务;如果教授连续两年不承担教学任务、不为本科生上课,将转为研究员,不能做教授。2012年,教育部还发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将成为一项基本制度,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聘为教授。
可见,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本就是教育部门的硬性规定和起码的教育常识,何以到如今还要反复重申?这本身就说明,高校 “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是积重难返了。如今,在许多盲目追求建设 “国际一流大学”的高校中,在科研之路上一往无前的大有人在,真正重视本科教学的却已经不多。上海市教委2014年曾作过一次统计,上海市21所市属本科院校中,教授授课率达95%以上的竟然只有6所。
现在的大学生都有体会,一些课程选课时还显示是名师担纲,但真正上课时却发现由于名师 “太忙”,课程实际由普通教师或博士生代劳。名不符实倒也不足为奇: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投身科研项目,既能出成果、评职称,少数人还能通过虚报支出、发票冲抵等方式“薅科研经费羊毛”;相比之下,给本科生上课耗时费力却收益甚微,许多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即使教学水平再高,只要没有科研成果,一辈子都评不上教授。一边是名利双收,一边是坐冷板凳,教学与科研功利得失简直高下立判。
显然,当前高等教育需要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改革。只有教育部动了真格,敦促高校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让 “不给本科生上课不能当教授”成为基本常识,并让教育资源、评价机制真正向一线教师倾斜,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才能让教师从根本上愿意扎根课堂。惟其如此,才能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本栏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