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 年鉴事业大有可为
——省级综合年鉴编纂众人谈

2016-04-12 07:13高生记宋向阳
史志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类目年鉴

高生记 宋向阳 樊 誉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太原030012)

创新发展 年鉴事业大有可为
——省级综合年鉴编纂众人谈

高生记 宋向阳 樊 誉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太原030012)

时令已进初冬,但福建省福清市仍是满目青葱,第一次全国省级综合年鉴编纂研讨会于2016年11月15日在这个滨海小城举行,与会者就年鉴编纂的方方面面各抒己见,交流讨论,会内会外洋溢着的热流令人振奋。会议间隙,在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赵群虎同志的安排下,我们《史志学刊》编辑记者就综合年鉴的某些问题采访了业界同仁。

问:作为全国地方志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这一年多来为促进全国年鉴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使年鉴的编撰出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作为这些工作的具体操办者,杨处长应该有很多的体会吧?

杨军仕(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处长):这一年多中指办针对全国年鉴事业存在的发展难题,确实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光全国性的活动就举办了十来次,我参与了其中的一些具体工作,就我个人而言,主要任务是服务和学习,通过向大家学习,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关于全国年鉴事业的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中指办的领导同志在几次会上都讲了,成绩应该肯定。从数量上看,全国除去台港澳,各级各类年鉴现已有5000多种,其中省级综合年鉴32种,地市级综合年鉴330多种,县区级综合年鉴2000多种,军事年鉴320多种,武警及全国性专业年鉴1000多种,地方专业年鉴1300多种。虽然质量上还有待提高,但数量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空前的,这为年鉴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现在的任务是要大力推进《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两全”目标中“年鉴全覆盖”任务的如期完成,完成中不仅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从存在的问题讲,主要有地区发展不平衡,质量上参差不齐,理论研究滑坡,服务中心能力不足等方面,中指办有决心团结全国年鉴工作者励精图治,破解难题,对问题根据不同情况,有重点,分步骤切实解决,把年鉴当作一次事业,开创一个新局面。

这次会议是集中研讨省级年鉴的,就是希望从省级抓起,根据中指办的思想和会议上形成的共识,有几点已经很明确了。一是第一次全国年鉴工作会议和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研究会成立会议已经对全国年鉴事业做了很全面的部署,关键在于落实,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各级年鉴机构和工作者就是按会议要求办,把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讲话精神和《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一步步落到实处。二是突出“年鉴全覆盖”的目标,保证按时完成。实现这一目标,各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勇于承担使命,真正履职尽责,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倒逼机制,加强对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督促检查,不抓不行,抓而不紧也不行。当然,抓进度也不能忽视志鉴质量,进度和质量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协同共进。三是要大力推动依法治鉴,实现年鉴工作从行政化向法治化升级。《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志的原则,“依法治志”的“志”,在外延上涵盖了年鉴,对年鉴工作来讲就是依法治鉴,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思考谋划《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以“依法治鉴”为抓手,加快推进年鉴事业新发展。四是要充分认识编纂好省级综合年鉴的重要性,发挥省级综合年鉴的示范引导作用。省级综合年鉴编纂工作者应当敢于承担,勇于开拓,把省级综合年鉴工作做实做细、做大做强,真正使本省域省级综合年鉴成为本省域年鉴工作的“领头羊”。

其实这些意思,中指办领导同志多次讲话中已讲过,我只不过再重复强调一下罢了。这次会议,参加者大多在年鉴方面有学术造诣,也有实践经验,可以说,是我们年鉴事业的精英,也是完成《规划纲要》的骨干力量,会后如果好好抓一下,做到抓铁有印,踏石有痕,完成《规划纲要》是完全有希望的。

问:在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中指办推出了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从提出到今一年了,精品工程进展如何,预期目的达到了吗?

刘永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年鉴处处长):为推动地方志事业,中指办推出“十大工程”,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是第三大工程,它与第二大工程中国志书精品工程是姊妹工程。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也是一项探索工程、创新工程,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本着稳妥推进的原则,2015年12月,通过各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推荐、专家评定,中指办从53家单位中选定10家单位为首批全国年鉴工作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试点单位,并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举行了授牌仪式。这以后,中指办加强了对试点单位的指导,各试点单位也做了很多努力,由于这是一项探索,所以不足之处还很多,多数试点单位的成果还没呈现,也就是说,确定为试点之后的新一卷年鉴还未出版,加之这一工程也不仅是编著一本年鉴就算完结的,所以总体效益如何还待评估,但从目前了解的进展看,进步很大,可以说这一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这次会议是以省级综合年鉴为中心议题,实际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也是个推进,省级综合年鉴编纂质量提高了,就有了引领与示范作用,便于全面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年鉴,为实现年鉴事业新跨越奠定坚实根基。这与实现年鉴精品工程的目标是一致的,并行不悖的。

具体到年鉴精品工程,当前大致有四点需要注意。第一,充分认识这一工程的意义,这一工程要成为精品年鉴不断涌现的助推器和催化剂。纳入试点单位的年鉴,要有荣誉感更需要有责任感,从中指办来讲,要加强扶持,试点单位很快出成果出经验,成为年鉴编纂的典型和标杆。第二,加强对指导专家组的领导,专家指导组是实施精品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专家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点评,对试点单位严格要求,把年鉴稿存在的问题,修改建议毫无保留的提出来。第三,试点单位要虚心采纳专家意见,会上可以充分交流各抒己见,但会后必须以专家意见为准,消化吸收。第四,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办公室与各方面要加强联系,通力合作,做好上传下达指导督促的工作。根据前一阶段的情况,尤其要在及时、细致上下功夫。

总之,年鉴精品工程是中指办抓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希望各相关方面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尤其是试点单位更要努力,争取早日见到成效。

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对地方综合性年鉴定义为“年度资料性文献”,可以说文献价值是衡量地方性综合年鉴质量的重要标尺,年鉴编纂的核心也在于提升其文献价值。在这方面,听说江苏的同志作了不少探索,能简要介绍一下吗?

牟国义(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江苏年鉴》主编):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们体会到,省级综合年鉴的文献价值,是通过年鉴资料的系统性、年鉴内容的权威性、年鉴信息的综合性,年鉴记述的专业性体现出来的。要提升年鉴的文献价值,就需要围绕这四性多措并举。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是不是都适宜还有待于时间检验。

为提高年鉴资料的系统性,重点抓科学设计篇目。篇目是年鉴编纂的蓝图,供稿单位依据篇目提供稿件。省级综合年鉴组稿单位主要是省级各职能部门,各部门的分管职能的形成有其历史及现实原因,和年鉴的科学分类不一定吻合,如仅以单位职能分工为依据,看似简单明了,但容易湮灭一些重要内容。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动物疫病防控等都归于农业,只能是单个条目,很一般,但如果科学分类,将农业面源污染归入污染防治,动物疫病防控归入公共安全,就便于要求组稿单位报送更详尽材料,年鉴的资料性、系统性随之增强。再如知识产权包含专利、商标、股权等内容,这又是归不同部门管的,如按部门单位分篇,知识产权的内容就不可能集中反映。

为提高年鉴资料的权威性,就要拓展采编渠道。目前年鉴的内容来源主要是各个政府机关提供的,但由于对年鉴的重视程度不一、提供的材料质量也不一,仅靠这一渠道送来的材料已不足以全面系统反映全省情况。所以编辑部必须多方拓展资料来源,如各部门发布的统计公报、白皮书、蓝皮书、情况通报等,都是权威的第一手资料,有的可直接采用。另外省委机关报也可提供大量信息,有的本身就是资料,有的提供了资料线索。从多方面寻找资料,而不受限于各部门的提供,可以大大增强资料的权威性。

为提高年鉴信息的综合性,需要注重归纳整合。部门供稿是从部门职能出发,年鉴编纂是从全局出发,二者是不同的。从大的篇目说,社会救助涉及民政、住建、教育、人社、卫计等多部门,要反映社会救助全面,必须从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中选择、整合。从小的条目说,一些不同部门的供稿,难免有重复,如发改委作为综合经济部门与其他经济部门就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必须将相关内容归纳到一起,该合并的合并,需增删的增删,这样不仅避免重复,还有利于体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为提高年鉴记述的专业性,就要强调年鉴内容的深入和全面。这方面过去一个明显的缺陷是基础信息缺失,很多年鉴稿件记了不少年度活动,但就是没有事业的基础信息,而基础信息尤其是一个数字恰恰是最能反映当年情况,最能体现各年度的变化,也是存史价值最高的。这方面很值得借鉴其他地方的类似图书,例如《香港年报》在记述公共交通时就记述了全港铁路、电车、轮渡、山顶缆车,陆路其他交通,如专营巴士、非专营巴士、的士等的数量、载客量等等,要查阅,十分方便。还有就是图表,其直观、信息量大,大都为第一手资料,文献价值很高。从年鉴记述更深入出发,《江苏年鉴》近两年还试行了“延伸阅读”的处理,从而形成对条目内容的有机补充。2014年卷设置“延伸阅读”94条,2015年设置80条。如何提高年鉴的文献价值是一个大课题,我们也是在探索,也希望有其他省的同志共同研究和实践。

问:年鉴编撰中框架的总体设计是第一步,它是编纂的起点,又贯穿编纂的始终。框架如何直接关系年鉴质量,关系其社会功能的发挥。这些年,在年鉴的框架设计上,不少省都在创新,比如湖北就实施了“增设大类、调整类目、更新标题、增加内容”的总体设计方案,使年鉴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是这样吗?

王钢(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年鉴处处长):我们对年鉴框架改革的思路源于党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以后又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等方面作了宏观布局,这些重要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确立了框架设计改革方案。

《湖北年鉴》进行了四点调整。一是增设大类,在原类目层次之上新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大类,也就是“五大建设”版块,在这“五大建设”版块前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大类。二是调整分类信息。以“五大建设”为主题,归属定位各类分类信息,对全部的类目、分目进行大幅调整增补,以经济部分为例,分设改革发展、科学技术、农业农村经济、工业经济、服务业、住房和城乡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综合管理监督与服务8个类目。类目以下设分目,再下为条目,全书共约2000余条目。三是更新各类标题概念。秉承新思想、应用新成果、体现新发展的理念,对各行各业的名称定义与内涵要求加以修改完善。如改“社会管理”为“社会治理”,改“环境保护”为“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这体现时代进步与认识观念变化,也符合发展实际。四是增加记述内容。比如新增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记述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增了一批栏目,有“服务业”“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政府采购管理”“新能源开发”“生态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扩大了信息涵盖量。

《湖北年鉴》在框架设计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有类目调整幅度大,复杂程度增加,使分目出现轻重不均现象,如设立“服务业”类目,金融、交通、商务等降格为分目,只能增加次分目,这就增加了层次;宏观性、综合性稿件撰稿难度大,难落实撰稿单位;新框架打破现有的体制分工,对原供稿渠道的稿件需拆分重组,增加了工作量,部分综合性内容与分类信息产生交叉重复;读者习惯于传统思维而产生不熟悉、不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逐步加以完善。

问:在框架设计上,江西的做法也很有可借鉴之处,尤其是关于根据省情发展进行局部调整,体现前瞻性的同时保持稳定性,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稳中求特的经验,就很给人启发,江西的同行不妨再介绍一下。

周慧(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江西的做法可归结为四句话,体现地域特色,突出年度特色,适应省情发展,具有高度稳定性。前两句不用讲了,就谈谈后两句吧。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省情总会有新情况、新内容,这种新在年鉴框架结构上最直观的反映就是设置特色类目和适时调整分目。例如2002年,江西劳务输出405万人,直接劳务收入240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财政收入。江西成为全国劳务输出大省并在广东、上海等五个地方设立劳务管理机构。年鉴就设置了“劳务输出”类目,2004年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省内劳动就业内容,将类目调整为“就业与再就业”。2004年江西发起七省市签署《共同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年鉴就增设“红色旅游”分目,一直保持多年,直到2013年江西旅游业全面发展,红色旅游不再是主打品牌,年鉴也就撤销了这一分目。

年鉴必须保持稳定,《江西年鉴》内容分为综合情况、动态信息和辅助资料三大部分。以2015卷为例,综合情况5个类目,动态信息42个类目,辅助资料2个类目,共49个类目,318个分目,较创刊的2002卷,类目调整比例为24%,其中只有10%是新增和撤销类目,14%为合并或改名等局部微调,分目数量调整比例仅为7%,框架结构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框架设计时的前瞻性。例如年鉴创办时正值国家信息化建设起步,当时就敏锐地把握住了信息化建设会大步发展的趋向,设立了“信息化建设”类目,相当于放在与工业、农业同等重要的地位,最初设6个分目,将“通信”“邮政”也置于其中。时至今日,信息化技术已渗透社会各领域,2015年在原分目基础上增加“电子信息制造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互联网”等6个分目,类目未变但内容扩充了。再如2002年时,江西仅有省级开发区9家,但当时就设了“开发区与工业园区”类目,2015年将此类目改为“园区经济”,以分目形式收录了江西现有的1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4个出口加工区。如果缺乏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前瞻判断,年鉴的框架势必经常进行大幅调整,这不但增加组稿工作量,而且也不利于类似信息的连续性收录,年鉴的稳定性自然更谈不到了。

问:长期以来,年鉴工作都强调服务社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一点上进展不是很明显,现在,中指办对地方志包括年鉴的出版都强调应用,也就是要改变编纂与实用脱节问题,这无疑是很对的,听说山东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郭永生(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省级综合年鉴要服务社会,最重要的是出版及时,传播手段多样,适应读者需求,我们用“切时如需”这样一个词来概括。当然前提是内容要有地方特色,首先可满足本省读者查询的需要。

2014年,山东省史志办树立了“改革创新、提速增效、服务现实”的工作理念,确立了“组稿工作提前、编校节奏加快、审核环节前移”的工作思路。过去《山东年鉴》通常是10月份出版,2015年后连续两年做到了6月份出版。一般来说,实际工作部门当年最需参考的是上年的资料,如果当年只能找到前年的资料,使用价值就相对弱了,变成了史料价值,所以出版时效最大化是提高年鉴实用价值的重要手段。

要使年鉴更好地服务社会,还需要创新形式,使“死”资料变“活”,把静态资料变成动态资料,把潜在的利用价值变为现实的使用价值。《山东年鉴》2014年引入二维码技术,这在全国年鉴中是首次。以后两年,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等视频资料制成二维码,链接于山东省情网上,实现了年鉴资料动态化展示,传统阅读与互联网阅读的融合。从2015年起在年鉴编纂同时,编纂《山东省情概览》同步出版,这是一本便于携带、简明实用的口袋书,受到社会欢迎。

这些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是很不容易的,仅出版时间提前这一项就需要多种措施、多方手段配合,时间缩短后质量控制体系也必须调整加强,涉及许多环节,为此在工作方式上也多有创新。例如组稿就形成了“区分层次、梯次推进、压茬进行”的模式。实践表明,年鉴工作掌握着丰富的资源,只要肯动脑筋,年鉴事业大有可为,只要常编常新,切时如需,不断拓展,年鉴事业就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问:现在“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理念,努力创新也成为年鉴事业发展的唯一选择。其实,提出创新而且付诸实施的还有其他地区,比如北京市就取得很大进展,而且总结出了“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创新思想”的经验,应该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张恒彬(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年鉴》创刊于1990年,已出版26本,多次在全国年鉴界的评比中获得过好成绩。但是,随着近年来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年鉴原有的框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不足也日益明显,北京年鉴社2014年启动改版工作,以“继承和创新”为口号,两年努力,《北京年鉴》已由内而外焕然一新。这次改版与过去几次大的调整相比变化最大,包括调整栏目框架、压缩无价值资料、减少整体篇幅字数、重新设计封面及内文版式等六大方面。新版年鉴在框架内容上更加紧密联系北京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如同步国家战略要求增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栏目、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增设了“环境保护”栏目;首次尝试独立收集信息资料的方式,并遵循年鉴特性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在表现形式上采用图文混排,全彩印刷等,增强了可读性和资料价值,特别是重新设计的封面和版式更突出时代特征、北京特色。

早在2005年北京年鉴社就开发编纂了《北京市民生活年鉴》。多年来这已成为连接工具书服务社会,贴近百姓的一个载体。2015年,伴随《北京年鉴》的改版,又编纂出版了《北京年鉴(简本)》,11万字,几十幅图,主要服务市领导及全市各区、各委办局、各企事业单位;同时又编撰出版《北京年鉴》英文版,通过侨务部门发行,让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切实感受北京的发展变化。这几种出版物形成多元化产品,满足不同的读者群体,充分发挥了地方志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北京市也在这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域,加大对已启动运行网络年鉴建设的各年鉴编纂单位的支持力度,组织开展关于网络年鉴发展的讨论交流。并加快推动《北京年鉴》的网络化、数据库建设。

在2015年,北京市已出版各类年鉴300余种,有综合年鉴,也有专业年鉴,不少高校、企业也编纂了年鉴,一个大年鉴格局已渐形成,《北京年鉴》以其代表性和影响力已成为领导者,这是形势赋予的使命,如何进一步发挥在北京市各类年鉴中的引领带头作用,也是在创新发展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谢谢各位领导专家接受我们的采访。

(本刊记者 高生记 宋向阳 樊 誉)

高生记(1962—),男,山西尧都区人,编审,记者,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年鉴期刊处处长,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史、年鉴编纂。

宋向阳(1972—),男,山西太原人,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年鉴期刊处编辑。

樊誉(1981—),女,山西太原人,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年鉴期刊处编辑。

猜你喜欢
类目年鉴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本期练习题类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图法》第5版交替类目研究综述
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明、清及民国通志一级类目比较*
DDC22与CLC5化学类目映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