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年鉴理念创新
——以台湾《出版年鉴》改版历史为视角

2016-04-12 07:13刘书峰
史志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全书年鉴光盘

刘书峰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北京100024)

专业年鉴理念创新
——以台湾《出版年鉴》改版历史为视角

刘书峰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北京100024)

台湾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样重视史志鉴的编修,但长期以来,有关台湾各类年鉴的研究始终不足。本文以台湾出版年鉴的历次改版为参考,初步探讨其历次改版背后的理念和意图,探索专业年鉴创新的可能性。台湾《出版年鉴》自1976年创刊,坚持每年或隔年出版,并历经多次改版,对年鉴工作及研究者了解台湾专业类年鉴的编纂理念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台湾出版年鉴 年鉴改版 专业年鉴 年鉴创新

一、基本情况

台湾官方编纂的首部《出版年鉴》[1]该年鉴书名曾一度以中华民国纪年,本文全部统一转为公历纪年。于1976年2月出版,是由台湾“新闻局”编纂,台湾中国出版公司出版的。台湾“新闻局”曾编印《中华民国图书总目录》,在此基础上,1975年起扩充内容,改为《出版年鉴》。其中历经几次改版,内容、装帧等都有所变化,并一度改为双年版。

2012年,台湾行政院进行组织改造,5月20日台湾行政院新闻局裁撤,《出版年鉴》归属“文化部”负责,《2012出版年鉴》和《2013出版年鉴》的出版发行均为“文化部”。《2013出版年鉴》是笔者所搜集到的最近的一本出版年鉴。

二、创办及历次改版情况

(一)1976年台湾官方首部《出版年鉴》:奠基之作

1.内容架构。台湾首部《出版年鉴》采用篇章架构,共有七部分,分别是“出版事业发展概况”“出版事业名录”“1975年出版大事记”“出版事业社团组织与章程”“图书目录”“唱片(录音带)目录”“出版法规”。全书目录均为中英文,目录之前有“卷首语”,全书最后附有“编后”。正文还有多处杂志、出版社的广告。

“卷首语”为中英文双语,大略说明编纂年鉴的主旨,以及年鉴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出版事业发展概况”中有六篇文章,分别是报业、通讯业、杂志业、图书出版业、唱片业、出版品进出口概况。由于是首部出版年鉴,因此所有的概况类文章,不仅有1975当年的内容,还有该类出版业的历史发展状况。

“出版事业名录”中包括五个名录,分别涉及报纸业、通讯业、杂志业、图书出版业和唱片业。

“1975年出版大事记”,原计划应为两部分内容,一是1975年以前的大事记,二是1975年内的大事记,然而经过多方搜集资料,编者认为以前的出版记事“多欠齐全,只有舍去”,只刊载1975年内的大事记。

“出版事业社团组织与章程”中包含了八个台湾有关出版的社团组织及其章程。

“图书目录”“唱片(录音带)目录”分别刊登当年图书和唱片(录音带)的目录。

“出版法规”刊登了台湾的四部法规。

“编后”则解释了出版此年鉴的来龙去脉,概述撰稿人的名衔,以及具体内容的取舍原则等。

2.装帧设计。台湾首部《出版年鉴》的开本为16开,共373页。硬皮,封面标题为烫金处理。正文为黑白印刷,各部分之间的间隔页以纯色彩色印刷,大事记为表格,除名录、社团组织章程和出版法规外,全书其他正文均为双栏排版。

在卷首语和目录之间,有四页彩页,其中两页为广告,另外两页上各有两张图片,分别是彩色高速印刷机照片、台北市重庆南路书局林立的街景,另外两张则是图书展览上人头攒动的景象。正文中没有随文图片。

3.小结。台湾官方编纂的首部出版年鉴定价为新台币150元,美金4元,港币19元。从本书收录的资料类型来看,包括概述、大事记、名录、目录、法规等,基本构成了台湾《出版年鉴》的内容样貌,其开本、排版风格等也奠定了台湾《出版年鉴》的基础。之后30余年的发展,均是在此内容和装帧设计基础上的拓展和调整。成为记录台湾出版业历年发展情况的权威资料。

(二)《1982年出版年鉴》:首次大规模改版

1.内容架构。台湾《1982年出版年鉴》进行了首次改版,首要变化是内容增加,篇幅加大,全书共达1050页,比之前的增加了一倍还要多,其中还有插图彩页若干。除此之外,内部的设置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将全书分为六篇,报业、通讯业、杂志业、图书出版业、有声出版以及金鼎奖各自独立成篇,再辅以附录。

每一篇的内部设置是有逻辑性的,首先每一篇内的开头第一篇文章均是请专家学者撰述该类出版业一年来的概况;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刊登更加专业性的文章,如报业篇内有三篇文章,分别述及报纸广告量、印刷新闻、校对等;第三是刊登名录,如报业名录、通讯业名录、杂志目录、新书目录、出版社目录、新唱片录音带目录、唱片社目录等;最后刊登的是社团及其章程。

2.图片与装帧。这次改版是十分全面的,不仅是内容增加、架构调整,外观上也有了变化。原来集中在开头的彩页图片,改为分类放在每一篇的开头,并以铜版纸彩色印刷。

3.小结。此次改版是全方位的,通过篇目架构上的调整,将几个主要内容分别成篇,有利于全书主要内容的丰富,各部分都得以容纳更多内容,全书所刊载的资料更加丰富。装帧设计的调整,增加了彩页和图片的分量,传达给读者更多更独特的文字所无法提供的信息和阅读感受。经过此次改版,其篇章设置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之后大多是具体内容的调整。

(三)《1984年出版年鉴》:首次双年出版

1.内容架构。台湾《1982年出版年鉴》出版后,“由于耗费较多的人力与物力,乃决定以后每二年编印一次”[1]前言.1984年出版年鉴.中国出版公司,1984.(P1)。此台湾《1984年出版年鉴》的内容和编排方式,与台湾《1982年出版年鉴》大致相同,但在内容细部上有一定的改变,最大的特点是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执笔,撰述各类出版业两年来的概况,并增加多篇相关的分析文章。同时,取消了图书出版业中的新书评介。

2.排版。台湾《1984年出版年鉴》外观与台湾《1982年出版年鉴》并无二致,无论开本、装帧、彩页、厚度等都差不多。然而实际上,这部台湾《1984年出版年鉴》记载的是两年的内容,但全书篇幅不但未有明显增长,反而比台湾《1982年出版年鉴》有所下降,只有964页。内容增多页数反而减少,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排版的功劳。

3.小结。从内容来看,将两年的内容合并在一起出版,虽然节省了人力物力,但弊端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各类出版业的概述本来是一年一篇,被迫将两年的内容合在一起,使年鉴的年度性受到一定损害,各名录、目录的刊登遇到停刊问题,也较难处理。

(四)《1986年出版年鉴》:首次使用计算机处理

1.内容架构。《1986年出版年鉴》是第十本台湾出版年鉴,也是第二本双年出版的年鉴,刊载的是1984年和1985年的内容。虽然表面看起来还是将出版业分为图书、杂志、报业、有声出版等几大类,但实际上,本年度的出版年鉴将各大类的概况文章集中起来,放在第一篇《回顾》当中,接下来的几篇中的内容实际上只是收录了名录。这样的设置,有点类似于第一部《1976年出版年鉴》。

本年度新增加三个内容:《统计》《其他》《索引》。《统计》中包括图书出版业、杂志出版业、有声出版业及进出口统计、中小学教科书印制统计等。由于《统计》栏目是首次出现,因此除了有1984、1985年的统计数据表和统计图之外,还有回溯性的数据。《其他》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图书馆目录和出版品进出口代理商名录。这是台湾出版年鉴中首次收录图书馆目录。索引有三类,分别是《新出版图书书名索引》《新出版图书著、编译者名索引》《新出版唱片、录音带名称索引》。索引共197页,三栏排版,顺序为数字、字母、笔画。

2.装帧设计。自台湾出版年鉴创办以来,《1986年出版年鉴》是页数最多的一版,达1513页。在开本保持16开不变的情况下,厚度比上一版《1984年出版年鉴》增加了近一倍。

3.小结。《1986年出版年鉴》不再是人工编印,而改用电脑编辑及电脑排版印制,也因此多了第六篇《统计》,更能全面刊登出版业多年来的发展趋势。

索引的增加也是本年度年鉴的一个亮点,为读者增加了检索、查询的手段,而且将索引分类编排,更加方便使用。索引从本年度增设开始,一直到《1994年出版年鉴》取消。

(五)《1994年出版年鉴》:削减篇幅

1.内容架构。《1994年出版年鉴》的改版削减了许多内容,全书篇幅也减少了许多。最明显的改变是两点:一是将之前的《回顾》篇改为《专题探讨》,不再对图书、杂志、有声出版、新闻出版等各出版业进行回顾,而是集中了一批专题文章,共九篇文章。第二点是取消了原来作为附录的索引。除此之外,原来《杂志出版业》中收录的上年新核准登记的杂志名录和注销的杂志名录也不再刊登。

2.外观。经过改版,本年度年鉴厚度也明显减少,对比上一版《1993年出版年鉴》的1786页,本年度则只有1265页。同时还取消了彩页图片。

3.小结。此次改版,减少了一部分内容,使得全书厚度比较适宜,但同时也使全书的年度性、资料性和检索性有所削弱,首先是各出版业的年度概述取消,资料性受到严重影响;其次是将原来非常有特色且方便使用的分类索引取消,更是令人惋惜。

(六)《1996年出版年鉴》:增加CD光盘

1.内容架构。《1996年出版年鉴》也是双年版,于1997年6月出版,刊载的是1995、1996年台湾出版业的内容。恢复《1994年出版年鉴》取消的图书出版业、杂志出版业、新闻出版业和有声出版业概况,分别刊登在相应各篇之中,作为该篇的第一篇文章。

2.外观与光盘。本年度的出版年鉴首次附CD光盘,除了将全书所有内容之外,光盘中的《新书目录》比纸本书多刊载了登记ISBN书号,同时图书馆名录也仅刊载于CD光盘中。

3.小结。从《1986年出版年鉴》首次引入计算机排版技术,至本年度年鉴增加CD光盘,都是技术上的重大进步在台湾出版年鉴上的具体应用。增加CD光盘,给了读者更多使用、保存方面的选择,而且CD光盘容量超越了普通纸本的限制。从此之后,每年都附一张光盘。

(七)《1998年出版年鉴》:外观形态更新

1.内容架构。《1998年出版年鉴》进行了一番内部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将《统计》栏目内容打散,属于图书出版业、杂志出版业、新闻出版业、有声出版业的统计资料分别放到相应各篇中,其他内容则放入《其他统计资料》篇中。

2.外观与光盘。《1998年出版年鉴》的外观进行了改变,变成大16开,同时封面一改过去仅是将书名烫金处理的方式。将报纸、杂志、光盘都设计进封面当中。正文中多处采用铜版纸彩页。

《1998年出版年鉴》所附光盘除收录全书的各篇内容之外,还包括1997年出版的图书及有声出版品目录、图书馆名录、学报目录、政府出版品目录等,图书出版业名录的全部内容也收录在光盘中,书中仅收录1997年在台湾“国家图书馆”ISBN中心登录图书出版资料的出版社。

3.小结。《1998年出版年鉴》主要在编辑、设计上进行了改版,试图突破过去年鉴样子较为沉闷的状况,封面改为亮色,正文中多处使用铜版纸彩色印刷,图文并茂。同时对光盘版和纸质版图书的分工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

(八)《2000年出版年鉴》:再度调整外观

1.内容架构。《2000年出版年鉴》再度改版,全书分十篇,将原有的属于《大事记》《专题论述》《社团》等栏目的文章,分别放到对应的新闻出版业、杂志出版业、有声出版业、图书出版业各篇当中。除此之外,将各名录集中起来,放入《附录》篇中。同时,将《1999年出版年鉴》中新设的《出版教育》篇进行丰富,刊登了两篇有关学校和社会进行出版人才教育情况的文章,这两篇文章的资料性、权威性和内容丰富性都是非常可观的。

2.外观。《1998年出版年鉴》外观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但《1999年出版年鉴》又改回了之前的开本、封皮和厚度。本年度年鉴开本保持16开不变,对封面再度进行了设计,将当年出版的新书封面融入到年鉴的封面上。全书《奖助活动》一篇辅以铜版纸彩页,全书共921页。

3.小结。《2000年出版年鉴》的篇章架构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方面把相关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一起,如新闻出版业中,设置概况、大事记、专题论述、社团简介、统计资料;另一方面,把目录、名录性质的资料集中在一起放在全书末尾,也有利于读者集中查找资料。从本年起,台湾出版年鉴封面均有所设计,开始向活泼、时尚的方向努力。

(九)《2003年出版年鉴》:新增《数位出版业》篇

1.内容架构。《2003年出版年鉴》再度改版,此次改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总论》篇,在其他各篇有各出版业的概况的基础上,由中华出版基金会董事长王禄旺写一篇《2002年台湾出版业总览》。其二是顺应时代潮流,首次增加了《数位出版业》篇。

2.小结。本次改版再次奠定了台湾出版年鉴的内容架构,一直到《2013年出版年鉴》都基本保持这样的篇章结构。新设置的《数位出版业》篇也顺应了台湾出版的发展趋势。

(十)《2013年出版年鉴》:取消有声出版业

1.内容架构。台湾《2013出版年鉴》共分八篇,其中最后两部分《展览与奖助活动》《出版法规》收录在光盘中,纸本书中仅保留篇名,这一做法始自《2012出版年鉴》。本年度最大的变化是,随着唱片业的逐渐衰退,取消了《有声出版业》一篇。

除此之外,收录在光盘中的《展览与奖助活动》《出版法规》分别刊登2012年出版业参与台湾及国际重要展览与活动的情况以及2012年台湾出版业的有关法规。

2.外观。从《2009年出版年鉴》开始,封面不再采用硬皮精装,改为经过设计的普通封面纸张。厚度也逐年减少,《2013年出版年鉴》全书仅303页,双色印刷,无专门的彩页和图片,书后附全文光盘。总体来看,外观不再像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而颇有些杂志期刊的味道。

3.小结。台湾《2013出版年鉴》是笔者所能找到的最新一部台湾出版年鉴。这部出版年鉴内容与之前最大的不同,是取消了有声出版业的内容。主办单位也有所变更。

三、特点及改版思路

(一)篇目简洁合理

1976—2013年间,台湾出版年鉴进行了9次较大规模的改版,历次改版都紧紧围绕出版业的几个重要分支内容进行调整,力图加强年鉴的资料性、实用性。台湾出版年鉴的字数都不多,最初为373页,最多时《1996年出版年鉴》达1790页。然而即便如此,全书的内容也并不芜杂。自创刊以来,台湾出版年鉴的篇目始终以出版业的几个分支为主,再辅以各类统计、法规、评奖、社团等资料,这种架构方式重点突出、资料丰富、内容明晰、逻辑性强。这也是台湾出版年鉴虽经过多次改版,但仍能保持一贯简洁明晰风格的原因。这样的篇目设置,有利于不熟悉出版业的读者迅速了解出版业的主要涵盖领域,并对各领域的年度大事和发展趋势有所认识。当然,篇目设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根据整体出版业的发展状况,先是增加了“数位出版业”篇,后又删掉“有声出版业”篇。

(二)内容实用性强

出版业几乎与人人相关的,台湾《出版年鉴》实用性强,可谓业内业外人士皆宜。对一般读者来讲,每年的各类出版业概况以及近几年新增的有关专题文章是非常适宜的,这类文章都是由有关业内权威或者相关专家学者所撰写,内容通俗易懂、文字轻松易读,有的还有相当的文采,对一般读者了解该出版业当年的具体发展情况十分有益。对于业内人士来讲,如果需要查找某一类出版物的相关社团,或者上年刚刚出版的哪些杂志或者书刊,包括当年最新的以及一直适用的法规政策,相关的内容都是非常方便查找的。对于研究人员来讲,统计栏目每年都有与之前几年的数据类比,且统计数据清晰、统计指标始终明确一致,对了解有关发展历史和趋势都有很大帮助。正如台湾出版年鉴曾在出版前言中所讲,这本台湾“唯一的《出版年鉴》,除了是一本提供资料的工具书之外,并能逐渐产生启发作用,引导出版事业朝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发展。”[1]1984年出版年鉴·前言.中国出版公司,1984.(P2)除此之外,年鉴中许多细节也十分实用,如《1982年出版年鉴》首次大规模改版起,在获奖篇章中,除了刊登金鼎奖办法、名单之外,得奖的杂志、图片及唱片事业,均在之前各类出版事业的名录中注明。

(三)重视外观、排版等

纵观台湾出版年鉴历次改版,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将改版重点放在外观、排版方面。如《1984年出版年鉴》首次双年出版时,记载的是两年的内容,但全书篇幅反而比上年有所下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排版的功劳。这一年的年鉴对各种目录、名录的排版改为行列式,以节省篇幅。以《新书目录为例》,台湾《1982年出版年鉴》该部分第一页上仅能列18本书,而台湾《1984年出版年鉴》该部分第一页中则能列27本书。

从外观的角度而言,该年鉴最初的十几年间,外观很像大部头的辞典等工具书。从1998年起,该年鉴逐渐重视外观的设计,在保持原开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更新封面设计、不同纸张的采用、印刷效果调整等方式,使全书更加亮丽起来,不再保持古板的工具书的样貌。

四、总结

台湾出版年鉴的多次改版,对于中国大陆的各专业年鉴而言,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限于篇幅,此处仅就其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归纳。第一,小型化、杂志化、轻松化。这从台湾出版年鉴的外观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开本、厚度、封面设计、排版印刷,都向着更轻、更薄、更美观、更易读的方向努力。专业年鉴有专业的特色,许多专业年鉴实际上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我们大部分专业年鉴的编纂思路却始终未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关注。第二,充分利用光盘介质,将资料性和工具性向其他媒介类型转移。随着台湾出版年鉴纸质书的不断变薄,其许多资料性的内容,如各类名录等,都已经全部转移到光盘中,许多内容只在书中保留一个目录,或者只是一部分信息,而将全本内容收录在光盘中。真正需要查阅这些资料的人,可以到更方便查找的光盘中去检索。我国大部分年鉴已经都有了光盘版,但由于各种政策的制约,尚不能通过光盘和纸质书内容的差异形成互补。但在互联网+的时代,应该可以通过互联网数据库的方式加以解决。这样一来,年鉴的书本小巧易读,年鉴光盘或网站数据库则内容丰富。外观平易近人、内容丰富厚重,这样的内部结构分工设置,或许可以成为专业类年鉴的发展趋势。

(责编:高生记)

刘书峰(1978—),男,山东济南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副编审,博士,研究方向为新闻出版,地方史志。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北京市地方志课题一般项目《大陆与台湾〈出版年鉴〉比较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全书年鉴光盘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图片资料
光盘行动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西湖》一部婉约而豪放的西湖全书
光盘小熊
新发现的线装本《张天师发病书》《发病全书》整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