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宁武建制溯源

2016-04-12 07:13王杰瑜
史志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雁门宁武宁化

王杰瑜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619)

山西宁武建制溯源

王杰瑜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619)

历史上,宁武地方东望忻代,西挽吕梁,北俯云朔,南临汾晋,踞三关之中,洵南北往来之锁钥,胡汉交流之关隘,是山西省北部重要的地理节点。长期以来,人们了解和认识宁武的历史主要依赖光绪《山西通志》、乾隆《宁武府志》和新编《宁武县志》。由于受限于时代和资料,上述著作尚存在不少问题,难以形成对该县史地清晰的认识,有鉴于此,作者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学、地理学的方法,进行考释,大致上梳理出一个基本脉络。

疏证史地 古代 宁武

战国晚期,赵武灵王以武力北拓疆土,在楼烦旧地设置了代、云中和雁门三郡,本县属雁门郡地。国内现存两枚战国时赵国的平首尖足布“娄番”布,据黄锡全的判读,“娄番”当为“楼烦”,说明战国晚期雁门郡下有楼烦县的设置,从而也开启了宁武县行政建置的历史。

秦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在今宁武县地仿战国赵之故事,仍为雁门郡楼烦县。东汉班固追述自己的家世时曾说:秦始皇末年,秦灭掉楚,先祖班壹为了避祸就从楚国迁到了楼烦一带,利用当地良好的植被,牧马骡,放牛羊,到西汉孝惠、高后时,就成为北边最富有的人[1]汉书·叙传(卷一百上).中华书局,1962.。可见秦朝确有楼烦县的行政建置。那时候楼烦县管辖的地方究竟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至少包括了今天宁武县全境。今天由县城顺着宁白线向余庄方向行进十五六里的地方,在马路右侧的黄土坡上,有一座古城,这就是楼烦县城[2]王杰瑜.秦至西晋楼烦县治所考.晋阳学刊,2011,(6).。

西汉时期,基本继承了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亦因时而变。具体到本县,一方面保留了楼烦县的行政建置,另一方面县域分水岭以南的地方划归太原郡汾阳县(今岚县)管辖。较与秦代,楼烦县的县域范围有所缩小。那时候楼烦县的北面与雁门郡马邑县(今朔州朔城区)接壤,西与雁门郡埒县(今神池)相望,东隔六番岭与太原郡原平县(今原平市)相邻。

出于北边匈奴的胁迫和对秦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西汉政府于高祖刘邦六年(前201)六月,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为代国,立兄宜信侯喜为王,又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以信为王。时分水岭之北的楼烦县属于代国地,而岭南的汾阳县则为韩国属地。韩国都城本在晋阳,即今太原市晋源区。刘邦分封韩王信,目的在于防御北边的匈奴,将韩国都城定在晋阳,显得有点鞭长莫及,于是韩王信向汉中央请示将韩国都城放在马邑即今朔城区较好,得到了高祖刘邦的准许。九月,匈奴人南下马邑,包围了韩王信,信被迫投降了匈奴。高祖刘邦很不高兴,十月亲率三十万大军征讨韩王信。先在今山西沁县一带大败韩王信军,斩其将王喜。韩王信向北退守,在楼烦(即今县)与匈奴军会合[1]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卷九三).中华书局,2007.。刘邦乘势攻下晋阳,一路追击,攻打到楼烦三城。时值天降大雪,气候寒冷,汉军军人“坠指者十二三”。在攻取楼烦后,刘邦不顾大臣劝阻,直追到大同白登山,被匈奴所围七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之后,刘邦分封陈豨为阳夏侯,任赵国相国,目的在于监视赵、代两国军队。陈豨为人高调,出入宾客随之千乘,引起汉庭怀疑,暗中派人调查。陈豨害怕事败,于是自立为代王,联合韩王信,在高祖十年(前195)出兵占领了代、雁门等郡。九月,汉朝派太尉周勃、大将樊哙征讨,汉军在楼烦大破陈豨,直追到今张家口一带杀死陈豨,重新安定了雁门郡、云中郡、代郡等地[2]史记·周勃世家(卷五十七).中华书局,2007.。考虑到代国地处边疆,近匈奴而远内地,所以在十一年(前194)冬就划太原郡入代国,立子刘恒为代王[3]汉书·高祖帝纪下(卷一下).中华书局,1962.。自此,今县地属代国。同年,于太原郡汾阳县封靳疆为汾阳侯,所以分水岭之南地又同时属汾阳侯邑[4]水经注疏(卷六).汾水.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东汉初年,因战事连年不断,全国郡县户口减耗严重,但县官所置吏职有增无减,于是光武帝在建武六年(30)下令司隶、州牧各自对所辖郡县进行了调查摸底,对于那些县、国不足以置长吏而可以撤销合并的上报中央,最后全国合并、撤销的县有四百多个。在这次大并省中,汾阳县的建置被撤销[5]《后汉书·郡国志一》卷一○九:“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又据《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卷一下:建武六年六月,“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故知汾阳县撤销于东汉建武六年。,并入了雁门郡楼烦县,楼烦县县域范围因此扩大,略同于秦时。但当时,包括今县在内的整个晋北地区,行政管理的实际控制权是在汉王卢芳手里。

卢芳,安定三水(今宁夏同心东)人,王莽篡汉后,天下大乱,借机起兵,后被三水豪杰共立为上将军、西平王,并与西羌、匈奴结交和亲,又被匈奴单于立为汉帝。建武五年(29),五原人李兴、代郡人闵堪引兵到单于庭院迎接卢芳,一起入塞,定都九原县,掠取了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并置郡守县令,楼烦县为卢芳政权所控制[6]后汉书·卢芳列传(卷一二).中华书局,1962.。

建武六年(30),卢芳部将贾览率领胡骑击杀代郡太守刘兴,后又杀五原太守李兴兄弟,朔方太守田飒、云中太守桥扈恐惧而举郡归降东汉。光武帝一方面让他们仍为原郡太守,另一方面于次年,即建武七年(31),诏令骠骑大将军杜茂,率军北上,屯守晋阳、广武等地。九年(33),杜茂率军越勾注山,与雁门太守郭凉合兵攻打汉王卢芳于繁畤(今应县),贾览率胡骑万余救之,结果杜茂兵败而退守楼烦城[7]后汉书·杜茂列传(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62.,即今县境。此后几年,东汉与卢芳在晋北兵事不断,但楼烦县由东汉政权控制。

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羌胡大扰,百姓流散,定襄、云中、雁门、代等郡县名存实亡,一郡合为一县,迁往勾注山之南。迨至三国时期,沿恒山——云中山一线以北,均为胡人所占据,名义上为新建的新兴郡(今忻州市)所遥领。楼烦的行政建置虽然被撤销,但楼烦地名仍流行于世。三国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六月,并州刺史毕轨不听魏明帝“出军者慎勿越塞过句注”之令,率军屯驻阴馆(今朔城区滋润乡下关城村),遣将军苏尚、董弼追击鲜卑人轲比能,轲比能与毕轨大将苏尚、董弼二将大战于楼烦,最后战死于楼烦[1]三国志·魏书三·明帝纪(卷三).中华书局,2011.,就是明证。

西晋时期,因《晋书·地理志》没有记载楼烦县而使得对本县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混乱。清代兴县人康基田就说:“考晋载记,晋郡无楼烦。汉末,陉北人民流徙,侨置九原县于静乐县内,当省楼烦入九原也。”[2]晋乘蒐略(卷十一).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西晋虽早于北魏,但《魏书》成书却早于《晋书》。在《魏书》中,曾记载在永嘉四年(310),北魏先祖猗卢向当时的并州刺史刘琨请求雁门关以北的土地,刘琨在将晋北地给予猗卢的同时,将雁门关以北原有的马邑、阴馆、楼烦、繁畤、崞等五个县迁往雁门关以南,虽然这五个县的行政建制不再保留,但却筑城安置迁来的百姓,于是《魏书》中就有原平县有楼烦城的记载,这也是原平人主张秦汉时期楼烦县城在今原平崞阳镇的理由。通过《魏书》的记载,我们大致上知道,西晋确有楼烦县的行政建置,县城仍在今余庄乡苖庄古城[3]王杰瑜.秦至西晋楼烦县治所考.晋阳学刊,2011,(6).。其时,县北境仍毗雁门郡马邑县,东南仍为太原郡原平县,西南面为新兴郡云中县。西面界线不清。永嘉四年(310),楼烦县撤销,原管辖地归入北魏祖拓拔猗卢,这也是史志所云宁武在北魏初为漯源川的主要原因。

永嘉之乱后,直到北魏建立,在长达六七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北方呈现你唱罢我登场的政治格局,本县地也先后为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政权占据,没有具体的行政建制。其时本县地虽未曾属前赵,却与前赵有丝缕联系。前汉皇帝刘元海有个本家侄儿刘曜,小时候就沦为孤儿,刘元海将其养大。刘曜自幼聪慧,举止行为不同凡响。少年时游历洛阳而犯事当诛,逃到朝鲜。回来后隐于本县管涔山之中,以琴书为事。有一天夜里闲居,突然有两个童子进到刘曜居室,跪着说:“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将剑放在刘曜面前再拜而去。刘曜持烛仔细观察这把剑,宝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赤玉为室,背上有铭文:“神剑御,除众毒。”于是刘曜将剑佩带在身上。此后刘曜官拜前汉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镇守长安。后来为众人所推为前赵皇帝[4]晋书·刘曜载记(卷一○三).中华书局,1982.。

北魏初,本县为北秀容川地。据《魏书·尔朱荣传》记载:尔朱荣的祖先居于尔朱川,所以氏族取名尔朱。他的高祖羽健为部落酋长时,曾率领本部落一千七百武士跟从太祖拓拔圭平晋阳,定中山,因此北魏就将秀容川方圆三百里的地方分封给他,作为他们部落的世代家业[5]魏书·尔朱荣传(卷七十四).中华书局,1974.。当时的秀容川东北接恒州,南接肆州,西限大河,北接朔州。长东西六百里,宽南北四百余里,大致包括了今晋西北之朔州城区、神池、五寨、保德、岢岚诸县地[6]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九)·河北上.中华书局,1983.。《尔朱荣传》同时记载,秀容界有池三所,在高山之上,清深不测,相传曰祁连池,北魏人称天池。尔朱荣父亲新兴,带他一同游于池上,忽然听到箫鼓之音,就对他说:“古老相传,凡闻此声皆至公辅。吾今年已衰暮,当为汝耳。汝其勉之。”说明北魏前期,本县地当为北秀容川地[7](光绪)山西通志(卷五二)古迹三:“道武以秀容川封尔朱氏,为世业,有今宁武府全境,为北秀容川,孝文赐爵梁郡公,其后遂居南秀容,则今岚县也。”中华书局,1990.。

北魏高祖时,曾赐爵尔朱荣爷爷代勤为梁郡公。肃宗时,尔朱荣父亲尔朱新兴以年纪大了的缘故,请求将爵位传给儿子尔朱荣。尔朱荣后来因军功被北魏封为博陵郡公,所以又将梁郡爵位赐予自己的二儿子义罗。那时的梁郡分封地可能与北秀容川范围相差不多,今县地当在其内。尔朱氏灭,梁郡也就废了。梁郡是爵位,一种荣誉,指的尔朱氏的封邑,并不是行政建置,对地方是没有行政管理权限的。

北魏前期,本县没有行政建制。大概县域东北部为秀容郡石城县(即民国时崞县)地,东南部为新兴郡云中县(今原平市楼板寨)地,南部为新兴郡三堆县(今静乐县)地。直到始光年间(424—428),在今县分水岭以北地新设置了敷城郡,属并州,郡不领县。太平真君七年(446)北魏对行政建制进行了调整,将并州所属的新兴郡、秀容郡、肆卢郡、敷城郡分出来新设置了肆州,同时改敷城郡为县,划归秀容郡管辖。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北齐天保年间,敷城县才被撤销。敷城郡与县均治今余庄乡苖庄古城[1]王杰瑜.秦至西汉楼烦县治所考.晋阳学刊,2011,(6).。太平真君七年(446),三堆县、云中县的建制被撤销,新设置了岢岚县,县域分水岭以南地自然又归岢岚县所辖。

东魏北齐的时候,本县仍以分水岭为界,其北为敷城县地,其南为岢岚县地。那个时期,本县地为重要的北防要地。高欢、高洋等统治者多次到本县地巡游、大会兵马。并多次修筑长城,今县域内苗庄、东坝沟、三庄庄;马仑草原、轩岗地、坝沟湾、车道沟、李家圪洞,迨到盘道梁等地仍有遗迹。北齐天保年间,敷城县撤销,属地划入朔州招远县。北齐灭亡,北周因袭。

隋开皇十八年(598)岢岚县更名为汾源县,县域分水岭之南地又属汾源县所辖。大业元年(605)招远县更名为善阳县,县域分水岭之北地属朔州善阳县管辖。

炀帝时期,本县的行政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隋初突厥族势力不断强大,成为北边的最大威胁。大业三年(606)五月,炀帝下令调动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修驰道以达并州,进行北巡。六月抵榆林郡,七月大宴启民可汗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当时突厥启民可汗十分低调,但却难除炀帝对突厥的担扰。后来的事实证明隋炀帝的这种担扰并不多余(《北史·突厥列传》卷九九记载:大业十一年即614年,炀帝车驾避暑汾阳宫。八月,突厥始毕可汗入寇,将隋炀帝包围于雁门,史称“雁门之围”。)所以在宴请启民可汗之时,炀帝下令发动丁男百余万,修筑了榆林至紫河的长城。八月从榆林开始返回,经楼烦关抵达太原[2]隋书·炀帝纪上(卷三).中华书局,1977.。据《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楼烦关当在今县分水岭一带[3]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三(卷十四).中华书局,2005年.“伏戎城,在县北八十里,楼烦关,在县北一百五十里”。伏戎城即今县南宁化村,再北七十里,按道里远近,当在分水岭一带。1999年夏,笔者陪同罗哲文、郑孝燮、成大林,山西省文物局张亚平等对天池东部山丘北坡考查时,地面有大量建筑构件遗物,或疑是。。也就是这次经历,炀帝对汾河上游谷地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于是在大业四年(607)四月,诏“以离石之汾源、临泉,雁门之秀容,为楼烦郡”,同时将汾源县更名为静乐县[4]隋书·地理志(卷三十):静乐,“旧曰岢岚。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大业四年改焉。。

按照历史惯例,上级行政区的行政驻地通常选择在所辖县的首县县城,即静乐县县城,但隋楼烦郡却打破了这种历史惯例,不驻静乐县城而是选择在静乐县北八十里的伏戎城。伏戎城,即今县南的宁化城,它最早见于《水经注》中,“凭墉积石,侧枕汾水”,可见楼烦郡的设置多基于军事战略上的考虑。楼烦郡不仅成为当时晋阳城之北重要的区域政治中心,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区域的政治格局,同时他与设于今县分水岭的楼烦关城互为表里,成为扼守汾河上游重要的战略支点。因此炀帝对楼烦郡十分重视,大业五年(608年)就曾责令张衡“督役筑楼烦城”[5]隋书·张衡列传(卷五六).。郡守的任用也具匠心,先任大败吐谷浑及党项羌人,完胜高丽,能征善战的世师[6]隋书·阴寿列传(卷三九).,后又调任唐高祖李渊为楼烦郡之太守[7]旧唐书·高祖本纪(卷一).中华书局,1975.。

隋末乱离,各地英雄纷起。大业十三年(616)二月,刘武周杀马邑郡守刘仁恭,自称太守,举兵作乱,并遣使附于突厥。在突厥的帮助下,大败隋师于桑乾镇,乘胜袭破楼烦郡,取下汾阳宫,将所获汾阳宫美女贿赂突厥,被突厥封为可汗,号天子,国号定杨,建元为天兴[1]全史宫词(卷十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全史宫词》描述道:“陛前大纛建狼头,马邑雄飞据上游。人去汾阳宫尽闭,楼烦国艳换骅骝”[2]续资治通鉴长编(二十三).中华书局,2004.。故今县地曾短暂为刘武周所建杨国所有。

唐武德三年(620),刘武周兵败介州(今介休),弃军而入突厥。晋北诸县地入于唐。武德四年(621)开始,唐政府对这一带的行政建制进行了调整,废名存实亡的楼烦郡,而置管州于静乐县,次年又将管州更为北管州。武德六年(623)撤销北管州,静乐县划归岚州。经此调整,今县分水岭之南属岚州静乐县,而岭北地仍属朔州善阳县管辖。终唐一代,今县地分属两个行政单元的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五代末世,县南宁化村,“地势险阻,为北边的咽喉重地”[3]续资治通鉴长编(二十二).,故北汉刘继元在此设了固军(《太平寰宇记》作故军),隶岚州。分水岭以北地为契丹人所占据,属朔州善阳县管辖。

宋朝太平兴国四年(979)春二月,宋太宗赵匡义任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征伐太原,五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北汉灭。时今县全境尚不属宋朝。太平兴国六年(981)春正月,潘美以为固军地方,“溪谷险绝,敌之所保,多由此入侵”,故率大军潜行攻打固军,敌军弃城逃走,固军军使安庆率其部下投降,潘美留下军人驻守在这里,从此今县南部入宋版图,宋朝的北境得以安宁[4]宋史·杨业列传(卷二七二).。

其实一地的安宁与否不只系于潘美一战,还在于宋朝即时改置固军为宁化军。宋朝在边境地区的行政建置称军,同于等级较低的州。宁化军下面又建宁化县,这是本县继隋楼烦郡之后再次作为区域政治中心,但宋朝所设置的宁化军与隋代楼烦郡,金代的宁化州和清代的宁武府有所区别,它是北宋边疆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事关宋朝北境安全与否。这种行政建置对于当地的文化塑造影响至深,时至今日,宁化村一带的百姓,言及宁化必提宋城,言语时不经意间会流露出一种喜悦,让人能深切地感受到深藏于他们内心的文化优越感。

那时本县大致以分水岭为界,其南为宋朝宁化县所辖,其北为辽朔州善阳县管理。其间,在宁化分水岭、代州雁门、应县茹越口一线以北,辽与宋互有攻伐。《宋史》就记载道:太平兴国五年(980),契丹军越过雁门关进入雁门(今代县、原平),杨业率领自己手下几千骑兵,自大同出发,经由小路至雁门关北口(今山阴县新、旧广武村),由北向南袭击契丹,杀其驸马侍中萧多啰,获都指挥使李重诲。辽军大败,从此契丹人望见杨业旌旗掉头就逃[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七):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契丹每遣人至宁化军,诏于横岭铺治馆舍以待之。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四:仁宗嘉祐元年(一○五六),天池庙属宁化军横岭铺。。这种政治局面仅维系了四五年的时间。

宋雍熙三年即辽统和四年(986)正月,北宋军分三路,向辽发动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东路曹彬攻涿州;中路田重进攻飞狐、灵邱二县及蔚州;西路任命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任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作监军,进攻雁门北部。战斗一开始很顺利,曹彬攻克涿州,田重克飞狐、灵邱二县及蔚州,潘美、杨业连下云、应、寰、朔四州,即今天整个大同、朔州两市,大军驻扎于桑乾河。时今县地全境属宋朝所有。是年七月(《契丹国志》云在“秋八月”),萧太后与大臣耶律汉宁率军十多万,南下攻取寰州(今朔城区东北司马泊一带)。宋军兵单难以抵御。杨业主张佯攻,掩护百姓撤退。潘美、王侁激怒杨业,孤军奋战陈家谷。士卒殆尽为馘俘,绝食三日而死。经此一战,今县分水岭之北从此永入辽境。宋朝于今县分水岭设横岭铺,治馆舍用以接待辽使[1]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六).舆地广记·河东路上(卷十八).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此后宁化县,在熙宁三年(1070年)撤销,元祐元年(1086)复置,崇宁三年(1104)又废为镇[2]金史·太宗本纪(卷三).中华书局,1975.。

金天会三年(1125)二月,金大将娄室俘获辽主,辽灭。十二月宗翰下朔州,克代州,围太原[3]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一).国家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1.。天会五年(1127)灭宋,金将娄室降解、绛、慈、隰、石等州,岢岚、宁化、保德、火山等军,今县地入于金。但金朝于今县的行政建制,基本维持了宋辽对峙时的格局:县域分水岭之南保持宁化军、宁化县,而岭北仍属朔州善阳县。到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时,鉴于宋朝沿边设置的军到金代已经失去原来的意义,于是改置宁化军为宁化州,并恢复宋朝的宁化县为州治。

元代,在太祖十六年(1221)时,将宁化县合并到管州,只保留宁化州的建置。随着宁化这个地方地理区位的变化,作用越来越小,所以在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时,撤消了宁化州的行政建置,地归管州。而分水岭以北地仍旧属朔州善阳县。

明代洪武二年(1369),虽然明占据了山西全境,但静乐县残元势力号四大王,逃入芦芽山中,经常出没为盗,成为地方一大隐患。洪武六年(1373)千户唐诚吉率兵在同瓦沟、椽坊山等地,捕捉哈剌张送京师斩杀,同时开始修筑宁化城,设千户所,目的在于防盗。洪武十一年(1378)在宁化村设宁化千户所[4],属于山西都司管辖,行政上仍属静乐县管辖。

弘治十年(1497),于今宁武县城设立宁武守御千户所。成化三年(1467)于今宁武县城设立宁武关。成化四年(1468),镇守山西署都督佥事王信移镇代州,提督雁门、偏头、宁武三关,始有三关镇的设置。嘉靖二十一年(1542)正月,升山西副总兵为总兵官,移驻宁武,三关镇形成,宁武城为三关镇总兵驻守地。嘉靖三十九年(1560)析岢岚道芦芽山以东增设宁武道进行管辖。

清顺治二年(1645)裁宁武道,三关镇更名为宁武营。清雍正三年(1725)设宁武府,置宁武县为府之附廓县,辖宁武、偏关、五寨、神池四县。今宁武的行政建置及管辖范围至此稳定下来。

(责编:高生记)

王杰瑜(1964—),男,山西宁武县人,博士,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

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宋元以来山西乡村社会民间信仰与基层社会秩序构建(SSKLZDKT2016112)。

猜你喜欢
雁门宁武宁化
八月十五雁门开
宁化府
宁化府:坚守酿醋初心 引领山西醋老大
新探宁武子之愚
浅析宁武县“二人班”音乐的演唱风格
深化改革增活力 创新管理促发展——山西宁武大运华盛老窑沟煤业公司
从对话教学角度谈董一菲执教的《雁门太守行》
杨吴政权代北家族的本土化——以《李娀墓志》所见雁门李氏为例
毛泽东在宁化的四天三夜
精准扶贫的宁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