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学生的社会服务生活*

2016-04-12 05:53:16刘京京安立伟
山东高等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日货平民大学生

刘京京,安立伟

杨贤江曾基于人性指出社会服务的根据,他认为,“人类种种的事业、学问、思想,都是于人性上有所根据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本能。做社会服务的根据,就是社会的本能——并且是社会本能当中的互助本能的爱群本能。人间所以有社会生活的缘故,就因为人类能彼此了解,有共同情感,肯互相协力,由小群扩大为部落,再扩大为国家,渐渐进步。”也就是说,社会服务是人作为爱群本能的表现。而学生的社会服务,同样是群体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服务社会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生活甚多,有研究、听讲、运动、交际、各项会务……种种,而社会服务,就是新发现的一种生活。这种服务的意思,不是为毕业后到社会上服务的预备,实在就是当前的参与,他自身就是目的。”[1]换言之,学生应该养成社会服务的习惯,不抱有利益性的目的,不是为了出风头、沽名钓誉。民国时期(1912—1937)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对当时的社会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为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一、国难时期的社会奔走

为了挑起爱国先锋队的重任,国难时期的大学生们纷纷走出校园,奔走疾呼于大街小巷。为了缓解国难、开启民众的爱国意识,他们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募捐,散发各地进行爱国宣传,他们的爱国行为,宛如一首拨人心弦的激昂之曲,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一)组织各种形式的募捐

近代以来,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早在晚清时期,学生们便纷纷走向街头,组织各种募捐,并借此唤醒民众。学校传唱着“毁家抒难奠国基,同乐自由天”[2]的歌曲,在青年学生的感召下,人们踊跃捐款,为了争取同乐自由而努力。民国成立之后,大学生的国民意识开始强化,他们开始走出校园,用各种方式组织募捐,以微薄之力救助国家之难。如有学校规定寒假时期,学生必须从事的事情之一便是劝募振捐。“寒假之时期又到了,学生平日在学校里边和社会事业绝少接触,当此长期休假应该分其余时余力,为社会做些事情。这是青年当然要负责的。学生们在这个当儿尽力做去,一定可以得到很美满的效果。劝募赈捐,灾区饥民遍野,现各地方虽着手筹赈,然所得总数有限,学生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集合许多同志到各处去劝募,把灾民惨状尽力宣传,不论棉衣啊、金钱啊、米粮啊,都是和灾民有益的,务期多多益善。”[3]在救国运动这一点上,浙大学生表现得生气勃勃,“此次绥远告急,浙大学生为援助前线将士,曾经尽了最大的力量。每人自动捐出一元以上的款子,到民间作扩大宣传及募捐,联合杭市各大学开援绥游艺会,农学院同学举行援绥菊花展览,将门票及出售菊花所得,悉数汇送前方,这种精神者值得钦佩的。”[4]

为了发起群力,学生们组建了赈灾募捐会。正如勒庞指出群体传染的影响力,“传染意味着群体将获得一种与个体的天性截然对立的两极倾向,如果不是出于群体之中,他是根本不可能具有这种意识或能力的。一个被群体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来主宰,这时候他的心中笼罩着他的是一种悲怅的感情,这种感情会让他表现得完全像另外一个人。”[5]11学生们在募捐会组织的引导下,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如留日学生为了救济武汉一带的自然灾害,特组建了水灾赈济会,并制定了募捐办法。“此次祖国洪水为灾,武汉一带,受灾尤巨。旅日鄂省人士,鉴于桑梓浩劫情殷饥溺,乃发起一湖北留日同乡水灾赈济会,假中华青年会成立大会,通过募捐办法如下:一、本省官费生,每人每月捐助,应得官费十分之一,即九元,以三个月为限。二、本省庚款生,每人每月捐助,应得庚款十四分之一,即五元,以三个月为限,以上两项,即由赈灾会涵知湖北教育厅与日本文化事业部,按月直接扣出。三、直接向个人募捐。四、假中国青年会,举行游艺募捐。”[6]大学生们为了缓解国难,纷纷献计献策组建募捐会。

有的学生为灾区筹款,甚至丢掉学生的清高架子,沿街乞讨。“1921年3月5日,苏州各学校举行旱灾募捐,所有高小以上之学生均手持瓦制之储钱罐(俗名聚宝罐),沿街乞募热心公益,毫无厌态,堪为我国青年学子之最高美德。作者密查,我国学生之心性无论何事,立志坚决且举动文明,不越常轨,似非弱国所有之国民。”[7]接受过新思想之后的学生,以不同形式启迪民众的爱国意识。这也表明学生意识到“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痛苦,压倒了一切,压倒了对个体尊严、个人权利的注视和尊重。国家的独立富强,人民吃饱穿暖,不再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压侮辱,这个头号主旋律总是那样地刺激人心,萦绕人耳。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8]30也就是说,个体的尊严和权利,相对于国家而言,都是渺小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二)启蒙民众的爱国宣传

其一,抵制外货的宣传。该时期学生抵制外货主要以抵制日货为主。抵制日货的举措实属发泄辱国之仇恨,表达爱国之情感。而抵制日货运动中早在晚清时期,便已有其为。如1909年,日人强修安奉铁路,社会各界大肆宣传日人欲图瓜分中国的野心,于是各学界师生闻讯而动。湖北、直隶、福建等省份的学生“群起反对,不上日本教员之讲堂”[9],同时各地散发传单,开展抵制日货的运动。1915年发生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事件之后,国人无不愤慨仇怨,于是再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如某学生描写了抵制日货的缘由,“民国四年,彼日人者,乘我国基未固,胁认二十一条件,侮我国民,夺我海港,及种种亡国之计,施之吾同胞。吾同胞热血尚存,岂有肯莫尔而息乎。唯武力既不能敌,交涉又不能胜,乃出消极之策,抵制日货。是我国民之怨恨日人,固无以复加矣。”[10]之后,随着日本侵华的加速,各地学生闻风而起,掀起了一次次抵制浪潮。任之恭还记得1920年北京街头的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声嘶力竭地高呼“‘严惩汉奸曹、陆、章’,‘抵制日货’、‘废除二十一条’。”[11]22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涌动澎湃,积极参与到抵制日货的运动之中。

随着学生走上街头,抵制日货被抽象为爱国的一个具体手段。抵制日货运动,做得有声有势。学生是这种事业的领导者,洛阳的学生组织了一个“豫西学生联合会”,该会的任务是专门作抵制日货运动。抵制的方法,除了各校学生分组执小旗到各街道各乡村演讲以外,还有清查日货。学生联合会与当地邮局和火车站定条约,凡是北京天津等处寄到洛阳商家的邮包或运件,都由值日在邮局车站的学生盖上“待验”的戳记。商家取回这样的包件后,须待学生联合会来查验时才得启封。如验前私自启封,便以贩卖日货论,严重处罚。这办法自然有害于商人。但因那时候内地商人无组织,不知怎样对付学生,多以他们只好事事听从学生的命令,见查货学生来时,满面笑容相迎,唯唯称呼“先生”。[12]对于学生自己而言,采用国货最明显的方式,便是穿着国货质料的制服。通过穿着国货的制服,还可以加强学生们的国货意识。

其二,唤醒民众的爱国思想宣传。“在一九三○年代北京的学生运动中,就大学言,最活跃、最能起领导作用的,除了清华大学外,就算是燕京大学的学生了,而燕京大学正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那时,有很多人嘲笑燕京的学生,说他们毕业之后,就只会‘嗯哼、啊哈、Yes、No’,洋气的不得了。但实际上,在宣传抗日的学生运动里,他们是相当激烈的一群。”[13]20-21震旦大学出校学生自组织联合分会以来,内之规则严明,外之则办事踊跃,连日派演讲员赴上海、南翔等处演说,极受欢迎。南翔商会及男女各校开会欢迎。现该会复议决发行新震旦日刊,不日出版。[14]复旦大学的学生为了支持罢市运动,分赴市内演讲。学生演讲时候声泪俱下,听者无不感动,一时自愿同入城内演说者六十余人。是日下午仍分三人为一组,分往城内各热闹处演说,而尤以警察厅署前后左右为最火,演讲员均安然归。据云在警厅前后左右大讲段、徐、曹、陆等卖国之情形,警兵旁立倾听,非特不拘人,且多颔首称是。[15]在爱国思想的激发下,大学生们纷纷走出校园,进行爱国思想的宣传。

(三)积极投身军事训练与革命前线

第一,投身军事训练。在山河一片狼烟的国家危难之下,学生们不甘于规守书本知识的学习,他们也想参与军事训练,以增进我国的国防实力。中大义勇军截至八日止,已编成四营,所需枪械,业由校呈请总部,迅速发给。所需服装,由校代办,十五日前将款一律缴齐。该校学生原拟于八日罢课,专受军事训练,经八日上午校务会议认为爱国与求学不宜偏废,决自即日起,每日上午六时至九时下操,九时至十二时上课,下午一时至四时上课,四时后下操。[16]教育部于1936年12月制定了《高中以上学生军训管理办法》,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训练。

第二,组建学生军。组建学生军的主要意义包括:第一,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心。学生军是实施军国民教育的初步,而军国民教育是提倡“国家观念”的一种具体方针。第二,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实行学生军制度,可以强化学生团结的意识,避免养成学生一盘散沙的现象。第三,学习一些军事常识,通过学生军的训练,可以学习相当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以备战争所需。第四,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学生军制度可以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有利补充。[17]第七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认为,组织学生军为反帝国主义运动之一部分工作,并制定颁布了《全国学生军组织大纲》。制定该大纲的原则为,“全国中等以上各校学生,应组织学生军,请求军事教育,以为领导民众,武装起来,以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的准备。但学生军不可只限于练兵式操,须特别注意各项军事学识之研究。”[18]

第三,实行军事教育。1928年国民政府规定,高级中学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指出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他高中以上学校,除女生之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军事教育之目的,在锻炼学生心身,涵养纪律服从负责耐劳诸观念,提高国民献身殉国之精神,以增进国防之能力。军事委员会派赴各校服务之军事教官,应该受各该学校校长之指挥监督。军事教育之时间为每年度每星期实施三小时;每年度暑假期间,连续实施三星期严格之军事训练。军事委员会须随时派遣检阅官,检阅各学校教练实施之情况,必要时予以所要之指示。[19]北京大学的教官在学生军事训练的训话中指出:“本军之使命,非仅养成学生健全之体格,尚武之精神,尤在模范全国学生军,使全国青年寓兵之学校产生新的武力,以救此多灾多难之国家,垂死之民族,责任何等重大!”[20]

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

为了提高民众的智识,普及科学知识,启发民众意识,大学生们需要走出校园,进入广大社会基层,因地制宜、借助假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文化宣讲的方式,民众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思想得以启蒙。

(一)多种形式推广平民教育

1925年《申报》上刊载了一篇名为《寒假期中学生推广平教办法》的通知,指出学生假期回乡实施平民教育的前期准备、宣传方法等。放假前数日,先与本地或本省的平民教育促进会或总会接洽,索取关于平民教育印刷品为回乡宣传之材料;如本地或附近之平民教育促进会有为推行平民教育召集讲习会之举,放假学生尽可参与;放假回家学生对于推行平民教育应行工作事件极多,总须因地制宜、随时应变。今将其主要事件列举如下:“放假回家时可将平民千字课教给家中不识字者;与亲朋会面时,可将平民教育之需要与推行方法作谈话的资料;如遇本乡有名望的绅董或行政人员应鼓吹平民教育的重要,促其组织平民教育促进机关;联络同志乘本地巿集或庙会的机会对大众演说;假满回校时可将假期内推行平民教育的经过就近报告平民教育促进机关;回校后可将一切推行平民教育之经验登诸报端杂志,引起各界人士对于推行平民教育之兴趣;回校后宜时常与本乡人士通信,策划进行办法并联络感情,对于平民教育乐于推行。”[21]在全国掀起的平民教育的洪潮之中,大学生也应担负其教育责任,因为当时泱泱4亿之民众,几乎农村人口占到90%,这些民众有待于去开启、去教导。北京大学1920年第647期的平民教育演讲团报告内容涉及到卫生、伦理、价值观等内容。“城市讲演第四次题目第三组(5月9日),人必要清洁、吐痰不入盂的害处。城市讲演第五次第一组(5月16日)卫生,第二组,互助。第三组,钱,正当的赚钱和正当的使钱。第四组,信真理,选择职业的自由,卫生。”[22]

(二)因地制宜开展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是一桩很重大的事情,国民有了知识,国家的程度也可以增高不少,不过这种运动非合群策群力恐怕没有什么效果。学生们应该趁着数十日的休假或设夜校或去宣讲,务使普通百姓都能够得到一些知识。”[23]学生开展平民教育,尤其需要利用假期时间,组织相当之群体。“若干中等以上之学生集合同志,兹寒假提倡办理义务学校,以收年长失学之平民,俾有国民之尝试。每一乡村但有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一以上,即可于该村觅一较大之屋宇,日日召集该村农民,勿论其生理年龄之老幼,但视其智力程度之高低,用演讲法授以普通常识及农业上知识。此于农民,有切身利害关系,于农业发展亦有莫大关系。农民思想习惯大多偏于迷信,故遇水旱虫害,弗知防驱,反以为有神操纵。农民思想习惯皆以改变之,使知道科学原理,如关于农事方面,种子之检查与改良害虫之防驱肥料之选择,土壤之辨别等中等方法皆宜详细教导之,一次不明了,重述之,仍不明了更述之。”[24]学生假期回到农村,根据农民智识水平的高低分班组织教学,讲授内容一方面包括普通的文化常识,如最基本的识字教育等;另一方面,则要讲授相关的科学原理,如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业知识,通过讲授科学农业原理,力图使农民摆脱封建思想的局囿。

三、民国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生活的影响与评价

青年大学生作为一支重要的革故鼎新的社会力量,其社会服务活动曾对社会变迁发挥过重要的先锋作用。胡适在1922年的演说《学生与社会》中指出:“在文明的国家,学生与社会的特殊关系,当不大明显,而学生所负的责任,也不大很重。惟有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国家,如像现在的中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深,所负的改良的责任也特重。这是因为学生是受过教育的人,中国现在受过完全教育的人,真不足千分之一,这千分之一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所负的改良责任,岂不是比全数受过教育的国家的学生,特别重大吗?”[25]82大学生们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队,革命运动的主力军,但是,年轻躁动的大学生们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狂躁性等特点。

(一)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队

大学生接受新式教育后,其知识结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开始了解构与建构的过程。表现之一,则是他们承担起“扫除文盲、开启民智”的社会重任。“清末开始要施行强迫教育,并举办简易识字学塾,论动机全是为帝国主义者所屈服,而不得不迫随仿效,这正是外力使然,并非朝野上下都真正体会到文盲非扫除不可;那时只是做做文章而已。五四以后,由学生掀起的平民教育运动,蓬勃一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若干平民学校,这是认真实行了,不是做文章了,实行的人只是学生。学生们之所以由示威请愿而归落到平民教育,皆因国际环境与思潮所予的种种强烈刺激而起。”[26]随着大学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群体构成了重要的受众体,并且他们充当了衔接下层民众与大众传播的桥梁。

大学生们通过在大学接受新式教育,广泛阅读各种进步报刊和书籍,其思想意识和知识体系都进行了重构,他们充任着首要的受众体,同时承担着传播者。他们通过宣传、演讲、演剧等方式,将信息源传达给广大民众,尤其是那些边远地区,文化水平相对低下的普通大众,进而扩大了受众网络,发挥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协调的功能。社会协调是一种组合功能,传播媒介在发挥组织、协调、沟通和监督作用中实现社会整合功能。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适应当前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或事件上。大众传播在公众、政府之间起到了很好的沟通、协调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大众传播无形之中整合了社会系统。媒介依赖理论认为,社会、媒体、大众三者间的相互依附程度因具体情况而定,当社会内部出现重大的失序、冲突、变化时,大众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关于社会巨变的信息,大众由于急于想获知情况,对媒介依赖的程度因而升高;而当政府需要通过大众传媒这种公信的中介来传达有关政策方针时,也依赖大众传播。在社会协调过程中,大众传播常常处于一种优势的地位,它通过与政府提供沟通平台,进而协调社会各种力量,使社会有序地发展。[27]219桑兵指出,“学生的中介作用大大扩展了大众传媒的实际覆盖面,在历次爱国民主运动中掀起一次又一次启蒙宣传的政治热情。同时,通过很大程度上以学生为测试标准的信息反馈,影响和加强了发送者与传媒民主变革的意向。”[28]379也就是说,大学生群体成为大众传播的第一受众体,强化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协调功能,形成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源。

(二)成为革命运动的生力军

麦吉指出:“在经济因素促成的社会变迁方面,教育是形成社会变迁的条件;在意识形态因素促成的社会变迁方面,教育是导致社会变迁的动因。”[29]155换言之,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也是社会变迁的动因。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对象,对促发社会变迁的革命运动发挥了重要影响。毛泽东曾指出,“参加五四运动的青年,是真正的模范青年,因为他们反对卖国政府,在五四运动中流了血,参加了那样的斗争。这些青年是革命的先锋队,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自由、幸福,进行了那样的斗争,英勇得很。”[30]699大学生们的革命热情,极大感化了当地人民。如武汉学生成立的大中学校联合会的游行宣传,则深刻感召了武汉人民。“一般商民因其举动文明,讲演畅利,既无叫嚣之气,尤多感化之功,故极表钦敬之意……首则不代销某国货,用为筹报学生之事迹。当时更有输送茶果往阅马场,酬劳学生者。”游行队伍走到哪里,那里的市民就纷纷出来观看,一时间赞叹声、呼好声、喝彩声、愤恨声不绝于耳。一名人力车夫竟高呼:“学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31]44

(三)大学生社会服务生活的局限性

民国时期大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学生爱国心切,但有时表现出一定的盲从性和轻率性。时人揭示出这种现象:“诚以青年为国家的元气,国家的命脉,所负的使命,是何等重大。我们应该怎样的修养学识、锻炼身体可以担任。应付困难只一鼓作气,慷慨激昂喊口号、贴标语甚至整日的抛弃书本,一窝蜂的集会游行,这不但丝毫无补时难,反而且把青年时代,最宝贵的光阴做了无谓的牺牲,得不偿失,岂不可惜吗?何况其中还不免有一二不肖分子,利用机会,空博爱国之名,而出风头之实,议论非常激烈,行为不免越轨。”[32]换言之,学生的救国信念、救国行为需要理性思考、谨慎行之,不能人云亦云、顾此失彼,以牺牲学业为巨大之代价。

概而言之,民国时期的大学生在山河破碎,江河日下的时代情境下,纷纷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他们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募捐、爱国宣传,组建学生军和军事训练等方式,为国家奔走疾呼。为了提高民众的智识,大学生们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众教育。民国时期的大学生们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队,革命运动的主力军。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们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轻率性等心理特质。

参考文献:

[1] 杨贤江.学生社会服务何以必要[J].学生杂志,1920,3(7).

[2] 刘清扬.天津国民捐和同盟会活动的回忆[J].近代史资料,1955,(2).

[3] 寒假中学生的新生活[N].申报,1925-01-15.

[4] 马文农.浙江大学学生生活·课外活动[J].青年月刊,1937,(1).

[5]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6] 留日学生救济鄂灾决定募捐办法.[J].湖北教育厅公报,1931,2(19).

[7] 记学生募捐之可敬[N].申报,1921-03-19.

[8]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9] 即此可以抵制瓜分乎?[N].大公报,1909-11-28.

[10] 陈尊道.救济日灾与抵制日货[J].学生文艺丛刊,1924,1(3).

[11] 任之恭.一位华裔物理学家的回忆录[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12] 令发中等学校学生制度标准[J].安徽政务月刊,1934,(2).

[13] 熊秉真,江东这,访问,郑丽榕纪录.任以都先生访问纪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14] 震旦大学出校学生在南翔等处坚持爱国宣传运动[N].民国日报,1919-06-08.

[15] 复旦大学生进行爱国演讲,坚持罢市[N].申报,1919-06-08.

[16] 中大中止罢课[N].申报,1931-10-09.

[17] 组织学生军的意义[J].南洋周刊,1925,7(3).

[18] 全国学生军组织大纲[J].中国学生,1925,(5).

[19] 高级中学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J].大学院公报,1928,1(9).

[20] 军事训练教官白雄远先生训话[J].北京大学日刊(第14分册),1929,(2315).

[21] 寒假期中学生推广平教办法[N].申报,1925-11-28.

[22] 寒假中学生的新生活[N].申报,1925-01-15.

[23] 平民教育讲演团通告[J].北京大学日刊(第5分册),1920,(647).

[24] 文卿.利用寒假教育农民[J].申报,1922-01-17.

[25] 郑大华.胡适全集第20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26] 董渭川.战后中国的文盲问题[J].教育杂志,1923,32(1).

[27] 周鸿铎.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28]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9]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1] 李良明,孙泽学.湖北新民主革命史·中共创建与大革命时期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2] 关于学生工作[N].申报,1932-01-22.

猜你喜欢
日货平民大学生
抵制日货,韩国女性更积极
环球时报(2020-12-23)2020-12-23 04:15:39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日货的爱与恨
特别文摘(2016年17期)2016-09-23 18:05:11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血拼日货图什么?
世界博览(2015年6期)2015-04-27 03:35:10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