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福田区梅华小学 熊丽娟
把握教学要素生成高效课堂
文/深圳市福田区梅华小学熊丽娟
“高效课堂”是为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今天的数学教材已完全改变了过去对知识呈现的方式,在不失学科知识本体逻辑的基础上,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生活性、现实性、实践性和生成性。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例题情境图为:有52个羽毛球 (配图:5筒羽毛球,每筒10个,外加两个),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教材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领会: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计算时,当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后有余数时,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
有两位老师在执教本节课内容时,在新课的导入阶段,都对教材的例题情境进行了变化处理,都将例题中的52个羽毛球替换为52根小棒。然而,相同的内容却呈现出了不同的课堂情景,呈现出了 “高效”与 “低效”的对比。两位老师的执教片断如下。
师:(出示改编过的例题和实物)老师这儿有52跟小棒,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根?
师:谁来边操作边说说怎么分的?
生1:我每人1根1根地分,一直到分完,数一数就知道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根。
师:这样太慢了吧!谁能够较快地分好?
生2:我每人5根5根地分。
师:(期待):再快一点呢?
生3:我每人10根10根地分。
师:(满意):对,我们就应该每人10根10根地分。
生4:我每人20根20根地分,比每人10根10根地分更快。
师感到意外,将问题抛给学生。
师:到底哪一种分法更好?
结果学生们认为每人不管几根几根地分,都要1根1根地数,速度差不多。教师感到茫然和困惑。
师:(出示改编过的例题和实物,不同之处是老师将其中50根小棒捆为5捆,每捆10根)老师这儿有52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根?
师:谁来边操作边对同学们说说是怎么分的?
生1:每人1捆1捆地分,先把4捆小棒分掉,每人两捆,还有1捆,每人半捆,最后两根,每人1根。
师追问:每人半捆怎么分的?
生1:将一捆小棒拆成10根,每人5根。再用20+5+1=26,每个小朋友分得26根。
师:有没有其他分法?
学生没有反应,一致同意生1的分法。教师略思考了一会儿,随即抛出另一个问题。
师:如果52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根?
生2:先把4捆小棒分掉,每人1捆,还有1捆,拆成10根,每人……
生2卡住了,教师示意其他学生补充。
生3:还有1捆拆成10根,与剩下的两根合起来是12根,每人再分3根,这样每个小朋友分得13根。
师:谁来小结一下我们分的方法?
生4:先分整捆,多余的捆数拆开与剩下的根数合起来再分,再将两次分得的根数加起来。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怎样利用竖式计算。
显然,A、B两位教师的课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两位教师情境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探索计算方法。然而由于A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不够,忽视了例题情境图5筒羽毛球 (每筒10个)的真正内涵,对教材例题情境变化处理不到位,导致学生学习方向偏离,产生了 “低效课堂”。而B教师对教材例题情境进行了恰当的改编,不但准确把握住了教材编写意图,而且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反馈对教材的例题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使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学活动更为有效。B教师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到了例题情境蕴含的数学思维,生成了 “高效课堂”。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障碍,掌握其学习心理,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老师不但机智地处理了课堂突发事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更可贵的是老师及时地抓住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重新设计了教学起点,让学生自主找到生长点展开教学,很好地建构知识,使数学活动更多地以学生的经验为依托,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迁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 “学”定 “教”,把握 “学情”制定“教学活动”,实现了课堂过程的自主高效。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