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实施心理教育的研究

2016-04-12 04:06陈仕功李宗来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电流计乙醛高中化学

陈仕功● 李宗来●

江苏省响水中学 (224600)



浅谈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实施心理教育的研究

陈仕功● 李宗来●

江苏省响水中学 (224600)

通过调查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特点,深入研究心理教育的策略和评价体系,以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化学实验课;心理教育;策略

一、研究的目的

为了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与文化学科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以高中化学实验性较强的这一学科特点,通过广泛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实验教学与心理教育结合的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塑造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双有效.

二、研究的意义

以江苏省现行化学实验课程为研究的切入口,以苏北二所知名四星级高中为立足点;以教育局教研员为技术支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为行动指南;以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为主要目标,广泛调查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充分发掘典型案例,深入研究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中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和评价体系,以及各地心理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化学实验课程设计的关系,形成研究成果,并向其他学科领域和其他地区辐射,更大程度地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广泛调查国内高中学生心理教育的现状,充分挖掘国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如何在化学学科实验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深度推进有效教学,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完善和发展各科课程心理教育的方法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完成的调查研究:随机对我校就读的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高中学生心理状况和发展水平,分析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心理差异,研究学生群体中意志力、情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等心理健康状况,寻找了问题解决的对策.

2.实施的教学实验:化学实验课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只有了解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1)通过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

通过引领学生对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或者实验方法的改进,让学生依靠自身掌握的知识以及理解力、领悟力来解决化学实验中的问题,才能不断的启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独立依靠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生成一种内在动力,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知识,形成阳光向上,良性发展的心理品质.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内驱力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被彻底的调动出来,同学们大胆想象,踊跃发言,促进了探究能力的提升.这样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方案设置的步骤,进一步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意义以及实验中存在的优缺点,通过学生对实验中实验现象的发现,实验中关键问题的注意,到最后实验方案的确定,教师都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解决,这样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大有裨益.

(3)通过实验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与探究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将问题情境引入课堂,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空间.

例如,在探究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条件时,教者设计几组对比试验,通过分组试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究银镜反应的形成条件.

①向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少量的银氨溶液,再滴入2-3滴乙醛,振荡后水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② 向一支内壁有油污的试管加入少量的银氨溶液,再滴入2-3滴乙醛,振荡后水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③ 向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未澄清的银氨溶液(AgOH未完全溶解),再滴入2-3滴乙醛,振荡后水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④ 向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氨水过量的银氨溶液,再滴入2-3滴乙醛,振荡后水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⑤ 向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少量的银氨溶液,再滴入2-3滴乙醛,最后加入少量的稀硝酸,振荡后水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⑥ 向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少量的银氨溶液,再滴入2-3滴放置很久的乙醛,振荡后水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⑦ 向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少量的银氨溶液,再滴入2-3滴乙醛,放在水浴中加热,不断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各组汇报实验现象,汇总得知:①银镜现象显著,质量好;②③银镜效果欠佳;④⑤⑥未出现银镜现象;⑦未出现银镜现象,但混合物中出现黑色物质.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各抒己见,唯恐自己或本组落后,积极探究,在对比方面做文章、在对比找原因,最终得出银镜反应应具备的实验条件:试管要洁净;水浴加热时不可振荡和摇动试管;乙醛的量不能过多,而且不能失效(经上网查阅,乙醛会形成二聚物);银氨溶液现用现制,不能久置等.

因此,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潜能.

(4)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健康人格

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开展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学习生活的适应性的实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化学实验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双有效.

例如,在讲解原电池形成条件时,教者没有按照书本简单的实验,而是采用水果实验.提前准备好电流计、导线、锌片、铜片、碳棒、无水乙醇等实验用品,并安排每组带2-3个新鲜的桔子,还可以另外带其它水果,准备一个耳机.

教者提前公布构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作为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并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可以上网查阅.

上课后,教者介绍了原电池的定义、常见电池图片,要求各组同学利用身边药品、仪器、桔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原电池形成条件.通过组内合作、探究,形成本组验证实验方案的流程:先把导线一端连接到电流计,另一端连接相关导体,①两根为锌、铜的电极插入同一瓣桔子,连接电流计,观察有无电流?②两根为锌、铜的电极插入两瓣桔子(两瓣分离),连接电流计,观察有无电流?③两根为锌、铜的电极插入两瓣桔子(两瓣紧贴),连接电流计,观察有无电流?④两根都为锌的电极插入同一瓣桔子,连接电流计,观察有无电流?⑤两根为铜、石墨的电极插入同一瓣桔子,连接电流计,观察有无电流?⑥两根为锌、铜的电极插入无水乙醇液体中,连接电流计,观察有无电流?

通过验证,说明了形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的客观性和必要性.教者又激发团队合作能力,如何利用身边用品和水果,来设计原电池了?电极种类繁杂:钥匙、小刀、铁锭、碳棒、银饰品等,水果有猕猴桃、苹果、番茄、哈密瓜等,有的组甚至想到用PH试纸测测是碱性水果还是酸性水果,可以说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那又如何证明原电池设计成功了?学生想到连接电流计、小灯泡、音乐卡片等,的确连接到电流计时指针发生偏转,说明设计成功.教者及时追问,带来的耳机有何作用了,有的组提出原电池设计成功,已证明会产生电流,如果通过耳机连接,应该会听到嘶嘶的电流声,验证果然如此.

因而,教师在精心设计课题教学时,不能全盘托出,而应留有知识上、实验方面的暂时性“空白”,让小组用智慧、动脑筋、加强合作与探究,达到深度学习之目的.各小组通过不同的动手实验,结论和见解相互碰撞,又达到了及时“补白”的目的.总之,为学生团队创设一个探究、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上去,这既是学生动态建构科学知识的需要,还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促进深度学习.

三、开展的个案研究

跟踪某一班级(实验班级)在理化实验课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状态,通过纵向对比:高一至高三各个学段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动态发展;通过横向对比如: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分析;通过个案分析来研究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一般规律,探索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

四、经验的总结提升

高中化学实验课程实施心理教育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提升并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体系.从而才能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向其他学科课程领域的推广和辐射.

是用蜘蛛胶囊中的胶液挤出来拉成的,这个科学家就是法国的卜恩,他还用拉成的细丝织成了一副手套.但这是从蜘蛛体内拉出来的丝,因此还不能完整的称人造丝.后来又有一位法国的化学家罗满,他也跟其他科学家一样,在设想怎么发明人造丝.但是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也在观察这个问题,蚕吃的是桑叶吐出来是丝,蚕吃其他的东西能吐出丝来吗?为什么一定要吃桑叶而不吃其他东西呢?如果吃其他东西吐不出丝,那就说明丝与桑叶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怎么样的呢?罗满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他把桑叶和丝进行化学检测,发现桑叶和丝都含有相同的三种元素,就是碳、氢、氧.但是又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桑叶中不含氮而蚕丝中含有氮.他对这不同的地方产生了兴趣,也让他对研究人造丝有了一个重要的启示,但是罗满就只到此为止,没有将研究继续进行下去,因而人造丝还是没能造出来. 法国另外一个科学家的学生查唐纳脱,他在思考蚕和桑叶不同的地方就是“含氮和不含氮”,他紧紧抓这一特点反复进行研究,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革新,于是制成了含氮的硝酸纤维素.把酒精加入到硝酸纤维素中溶解成溶液,再把这种溶液想办法从一些细孔中挤出来,呈细流状,待酒精从这些细流中蒸发后,就得到了一条条的细丝.他欣喜如狂,看着这些宝贵的细丝,心里暗叹,这可能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人造丝.然后他并没有就此停下来,从蚕吃桑叶吐出丝得到启发,对木材、棉花杆等材料加以实验,发现这些都可以用作人造丝的原料,从而制造出真正的人造丝.

从人造丝的科学探究史可以看出,科学的探究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然后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最后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从这些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了解化学的实用性,增加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热情.

G632

B

1008-0333(2016)24-0088-02

猜你喜欢
电流计乙醛高中化学
明晰原理 逻辑分析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自制风力测试仪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
对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的改进
p53和γ-H2AX作为乙醛引起DNA损伤早期生物标记物的实验研究
L-半胱氨酸对乙醛消除及A549细胞内环境抗氧化作用
酒模拟体系中乙醛-儿茶素缩合反应的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