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异化理论蕴含的批判性价值

2016-04-12 01:34:35周健
社科纵横 2016年9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批判性异化

周健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试析马克思异化理论蕴含的批判性价值

周健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马克思的理论往往蕴含着强烈的批判性价值,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他的异化理论之中。这种批判性价值首先来自于马克思对前人异化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但更重要的是来源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性分析,他从四个方面强烈批判了资本对人的异化,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异化理论蕴含的批判性价值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的批判性价值被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继承,后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成为人们认识晚期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重要思想来源。同时,它的批判性价值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人们认识当代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矫正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推动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马克思异化理论批判性价值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劳动领域所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在手稿中,马克思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劳动领域异化现象的产生根源和表现形式,强烈批判了异化劳动对人所造成的危害,为后来人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指导。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批判性来源

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存在的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在阶级社会里,异化更是成为对劳动者命运的最形象描述。早在马克思之前就有思想家提出了异化的思想,他们认为异化通常是指一种社会现象或一种体验方式,表现为“主体同对象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立”。[1]在哲学史上,卢梭最早用异化的思想来解释人类历史的运动过程。他虽然认同人类历史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但是他提出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进入到社会状态是历史的退步。在他看来,人生来是自由的,只是进入社会状态之后才逐渐失去自由,社会的丑恶、各种不平等现象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状态后才出现的。人创造了文明,而文明反过来又导致了自由的丧失和人性的堕落,使人反受文明之害,这是异化思想的最初表述。[2]黑格尔则把异化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在黑格尔的理解中,异化具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他把异化理解为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就是“绝对精神”在运动过程中进入社会,又重新返回自己本身。另一方面,他认为“绝对精神”外化为对象,这一对立物与主体即“绝对精神”构成矛盾,反过来成为压迫性的、吞食主体的力量。经过黑格尔在哲学层面上的阐释,异化取得了这样的内容:主体自身活动的产物反过来成为制约、压迫主体自己的一种力量。[3](P110)异化理论在费尔巴哈那里获得了人本主义的意义。费尔巴哈认为,是人的感性物质性生活产生了观念,上帝是人们创造的自己类本质的异化物。在他看来,是由于人的异化才导致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宗教不是克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方式,其本身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虚幻的反应,人对上帝的崇拜不过是把人的自己的本质赋予上帝并神圣化的结果。[4]因此,他深刻揭示出这样一个命题: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人创造了神,神反过来又控制人。

可以看出,经过卢梭对文明社会所产生的人类不平等现象的揭示,到黑格尔在哲学层面对异化的阐释,再到费尔巴哈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对宗教所导致人的异化的批判,异化概念获得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异化不仅是字面上的疏远、疏离的涵义,也不局限于神学领域来解释,而是扩展到社会领域之中,基于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来理解,它是“表示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主体的活动及其产物变成了外在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迫支配自身。”[3](P111)由此异化概念获得了深刻的批判性涵义,揭示了主体与其创造物之间发生的反转关系,本来主体是用创造物来为自己服务的,但创造物反过来控制了主体,成为压迫和控制主体的力量。

在吸收与继承前人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奴役压迫和不平等现象,他从工人劳动这一事实出发来考察工人的生活状况,提出了异化理论。与以往哲学家关注焦点不同的是,马克思并不是局限于哲学层面来探讨异化问题,他将视野放置在资本主义劳动领域,认识到工人阶级在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结构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异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工人不但与劳动,更与自己作为人的本质日益脱离,最后只能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线上的一个机器零件。由此,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赋予了异化一词更多批判性色彩,使之成为对资本和私有制强有力批判的重要武器。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批判对象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是集中在资本主义劳动领域,强烈批判资本对人的异化。在分析中,他把资本对人的异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异化内容都进行了分析,并对之展开深刻批判,从而展现出一条清晰的批判性思路。

首先,对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的批判。马克思清楚地指出,在资本雇佣条件下,生产力虽然得到极大提高,物质产品大为丰富了,但这只是一幅虚假的图象。实际上,劳动者与其创造的数量庞大的产品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相反,“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P51)“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5](P52)劳动者不但不能享用自己创造的财富,反而被自己的创造物(对象化劳动产品)所奴役。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拥有,产品的分配权由资本家所控制,劳动者生产得越多,则受剥削的程度越深,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成为劳动者存在的唯一任务。

其次,对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的批判。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内在需要的实现,是人增强自身体质,改善自己生活和愉悦个人精神的重要手段。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5](P54)对劳动者来说,这种劳动不是属于他自己的劳动,而是被强迫的劳动,是受到各种外在强制的劳动,劳动活动构成压迫劳动者的异己物,因此,“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5](P55),人们要逃离使自己感到痛苦的劳动。

再次,对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的批判。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根本所在,在马克思看来,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正是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5](P57)可见,人的类本质不是简单地维持自己的生命,而在于认识人本身的活动,并改造自己所置身的对象世界。“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5](P58)然而,异化劳动对这种关系进行扭曲,使人的这种生命的表现畸变为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失去了改造对象世界的意义,人与动物就没有多大差别了。如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5](P58)

最后,对人与人相异化的批判。在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中,劳动产品成为压迫人的物,劳动活动成为压迫人的场所,劳动本身成为压迫人的关系,这一切必然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病变。“因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也是他们中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6]人被迫按照资本的要求来改造自己,人与人的关系被资本重塑,人被资本所控制,“人成为资本意义上的工具而不再是本真意义上的存在者”。[7]就此来看,人要摆脱异化,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就必须打破资本对人的控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造成异化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思考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认为未来美好社会应当是对异化的否定,应当是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打下了理论上的伏笔。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扬弃了前人关于异化的各种思想,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劳动是其他一切异化产生的基础,逐步揭示出人同物的对立关系,人同人自身活动的对立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从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他的异化理论具有极强的批判性价值,为后来者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批判其中的各种不合理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指导。

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异化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已经远远超出劳动生产领域而扩展到社会的其他领域,出现了诸如文化异化、性的异化和心理异化等现象。同时,异化的受害者也不仅仅是无产阶级,还包括普通民众、经理人员、官僚,甚至是资本家。与异化外延的不断扩大相伴随,学者对异化内涵的揭示也愈发深刻,强调异化已发展为一种总体异化。在这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较多研究,他们在充分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异化问题,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异化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8]这表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虽然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但由于其理论的批判性和思想的深刻性,成为后来者观察现实社会问题的强有力思想武器。

(一)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是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即社会“祛魅”的过程。整个社会越来越朝着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合理性成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核,而这种合理性在现实层面的表现形式就是科层制。“在科层制中,任何事情都受一定的必然法则所支配,使合理性的事情自成体系,在这个区分为不同层级的体系中,人的主观价值必须按照合理性的原则来校准。”[9](P172)这种依据合理性原则构建的科层制扩散至整个社会,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组织形态,成为工具理性在现实社会中的最生动体现。在科层组织中,人只是一个渺小的组成部分,是科层组织的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在科层组织庞大的机器中,个人必须抛弃自己的人格,成为非人格化的、理性化的存在。在工具理性的思维中,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机制的建构不是为人服务的,恰恰相反,人只是服从于社会发展的工具,是服务于社会机构的可以随时被替换的零部件。

在这方面,卢卡奇提出的物化概念深刻揭示了工具理性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负面影响,并对工具理性造成人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激烈批判。在卢卡奇看来,工具理性造成人的异化主要出现在如下方面:其一,人的数字化。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但却没有成为解放人的力量。相反,这一进程甚至导致了人的主体性失落和人在机械体系中的抽象化和数字化,劳动者被整合进科层制这一机器之中,变成了抽象的数字,失去了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活动变成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10](P157)其二,主体的客体化。卢卡奇认为:“由于工作过程的合理化的原因,当主体与根据预测的正在发挥作用的那些抽象的特殊规律相比较时,工人的人的属性和特征日益表现为只是错误的源泉。人既不是在客观上也不是在他同他的工作关系上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真正主人。相反,他是被结合到机械体系中的一个机械部分。”[11]可见,人在生产过程中不是成为主人,不是主动地进入生产过程,而只是“被结合”进去的,它是被动的、不由自主的,因而也是失去了自身意识的存在物。其三,人的原子化。既然人是被结合进生产过程,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成为机械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只能完全被动的行事,那么,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疏离和冷漠也就是难免的事情了。人与人之间只是冰冷的工作关系,人们之间缺乏伦理价值的维系,整个社会缺乏道德关怀,人成为孤立的、精于相互算计的经济动物。

虽然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存在着差别,物化和异化也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卢卡奇确实看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工具理性对社会的全面控制,以及这种控制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然而,与马克思不同的是,卢卡奇更加注重从人的活动方式本身,即从文化层面来展示物化结构和物化现象的负面效应。从这个意义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在20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和深化,[9](P158)它们之间的批判性色彩是一脉相承的。

(二)对消费异化的解构

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迅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不仅资本家过着丰裕的物质生活,而且平民百姓也获得了较大的物质满足,工人也拥有房产、股票和存款等物质财富,旅游也成为工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看起来似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得到解决了。针对这一现象,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他们认为,异化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增多了,异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不仅在工作场所中是不自由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被压抑的,毫无快乐可言,因此消费就成了人们躲避现实痛苦的避难所。与此同时,消费又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逃避现实痛苦的心理,消费行为给人提供这样一种幻觉: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想要的任何东西。于是,幸福这一概念就被转换成消费概念,对幸福的理解就异化为:有较强的消费能力,能够消费更多和更好的东西。在此种心理下,消费被扭曲成一种病态的行为,它不仅仅是满足人需要的手段,更是被资本主义制度改造过的,扮演着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作用的工具。“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10](P185)消费从满足人们需求的方式异化成资本主义社会规驯和控制其成员的重要手段。

消费异化所造成的结果是:人与产品的关系完全颠倒了,不是产品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而是人为了使产品得到满足而存在。[1]对此,马尔库塞犀利地指出:“人们似乎是为了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把个人束缚于社会的机制已经改变,而社会控制就是在它所产生的新的需要中得以稳定的。”[12]消费异化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增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依赖性,从而转移了人们的不满情绪,增强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合法性的认同。然而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消费异化瓦解了工人阶级的斗志,工人阶级被同化、被融合进资本主义制度中,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

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发达工业社会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虽然他们提出的消费异化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特别是过于拨高了消费异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护作用,从而走向了否定社会革命的方向。但是他们确实真正地指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种处境:人在日常生活中被异化。异化不仅存在于马克思所研究的生产劳动领域中,而且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四、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批判性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是揭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和压迫工人,工人处于被奴役的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源消失了。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侵蚀下,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异化现象,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就此来看,马克思异化理论所蕴含的批判性价值对我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对工具理性张扬的质问

工具理性以其讲求精确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功利性而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效率的追求,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然而,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在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日益变得功利化和庸俗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人们把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不加限制地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把等价交换原则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准则,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严重病变。过去人们之间的温情、友爱和互相关心的关系变得扭曲,人性中的自私、冷漠、功利、相互算计的一面日益突出。社会成员把他人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不断下降,社会底线不断降低,甚至出现了老人摔倒在路边,人们却“不敢扶”、“扶不起”等与社会道德严重相悖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公共权力的行使也变得异化。在不少落马官员的头脑里,权力从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异变为敛财的手段,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不断增多,公共权力异化为扰民、害民的工具。

(二)对消费主义文化的疑问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西方国家的消费主义文化不断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中国同样深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消费主义文化在更新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提升中国人的消费意识,推动国内企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时尚消费的过度追逐。人们唯时尚是从,单纯根据时尚潮流来消费,永无停止地追逐一波又一波的时尚潮流,使得消费呈现出非理性特点,例如有人通过卖肾的方式来购买最新的苹果手机。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国家奢侈品的过度欲望。当前,中国已经成为西方奢侈品的重要出口国家,是支撑西方奢侈品销售的重要市场。然而奢侈品的消费只是满足了国内部分先富群体的消费欲望,迎合了该部分群体的炫富心理,对社会发展不仅没有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刺激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情绪,特别是激化了底层民众心中的“仇富”心理。同时,大量一次性消费现象的出现,如各种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纸杯等消费品充斥于市场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虽然这些一次性的消费品方便了人们生活,但却加剧了资源的消耗,对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行为引导社会生产的正面效应和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积极作用受到削弱,相反,却激发了人们的盲目消费行为,刺激社会成员的炫富和攀比行为,使得消费行为日益变得异化。

(三)对生态危机加重的拷问

改革开放之后,各个地区将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作为头号目标来抓,在这种增长主义意识的支配下,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采取各种措施激励经济的发展,甚至为了追求GDP的增长速度,有意无意地纵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在本地落户和生产,造成地方环境不断受到破坏,极大地威胁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措施常常不够得力,甚至部分地区将本地利益置于国家整体利益之上,扭曲执行中央的环保政策,结果造成这样的悖论: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对河流、土壤和空气的污染程度就越厉害,对本地及更广范围地区人们的生命安全危害就越严重。经济发展在带来人们富裕的同时,却造成人们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沙尘暴、雾霾、土壤沙化、河流污染等生态危机现象日益增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都关注的重要议题。在生态危机现象出现的情况下,马克思异化理论所蕴含的批判性价值无疑给我们转变发展思路,探索发展新路径带来启发意义。它迫使人们拷问自身,思考这样的问题:我国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发展,在发展中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关系?显而易见的是,我们不能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异化,不能让发展失去意义并反过来成为压迫人的东西,发展应该是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让人们过上更糟的生活。在这里,马克思异化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五、结语

马克思异化理论虽然距今己有较长的时间了,但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强大的批判力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今天探讨马克思异化理论,就是要从中吸取理论养分,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深入研究各种异化现象,反思我们的行为,真正转变发展观念,实现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1]魏红娟.劳动异化与消费异化——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异化理论比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4):13.

[2]孙志芳.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J].西安社会科学,2010(2):110.

[3]王善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再认识[A].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主编.人的基本理论研究[C].北京:中央编译版社,2007.

[4]王娟.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4.

[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张长征.浅析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5(6):15.

[7]颜茵.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诞生背景及其面临的困境[J].甘肃社会科学,2015(1):203.

[8]史文瑞.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眼中的“异化”[J].理论界,2010(6):20.

[9]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韩秋红,李百玲.断裂还是传承——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资本主义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1][匈]卢卡奇.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9.

[1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

A811

A

1007-9106(2016)09-0081-05

周健(1978—),男,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批判性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1:13:18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