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野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优化与策略

2016-04-12 01:34王兴宗
社科纵横 2016年9期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互联网+

王兴宗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定西743000)

“互联网+”视野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优化与策略

王兴宗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定西743000)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化浪潮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从业者素质与能力不高、发展的基础环境欠佳、农产品标准不统一和质量安全难以保障、同质化竞争严重以及政策导向偏离等问题,制约着该种新业态的健康稳定发展。应当运用互联网思维,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政策引导,注重能力培养和提升,构建标准化体系和监管体系,突出品牌建设,走差异化发展路子,从而破解发展难题。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策略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进入决策视野后,以超乎想象的发展速度成为促使国民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催生出各种新业态。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我国农村目前的实际契合了互联网发展诸要素的现实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引起了社会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农村电子商务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拉动消费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1],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力挺,短期内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积极意义不言自明。同时也应理性地看到,一种新业态的培育、发展和完善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迅猛发展的势头下隐含着诸多需要及时破解的矛盾和问题,应引起决策层面的关注。当下应着力消除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各种因素,优化发展环境,引导和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专题调研、基层走访和交流座谈,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与能力问题。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处于起步阶段,从业人员以农村返乡青年为主,大部分从业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认识还停留在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的买卖上,距离真正的电商概念差距不小,更谈不上互联网思维、电商理念,网商大多以家庭和个人经营形态为主,相对分散,大多网店的等级偏低且差异较大,竞争能力弱,制约着农村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从业者的文化素养比起第一、二代农民提升了不少,但目前普遍存在着电商专业知识缺乏和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加之农村生活条件远不比城市,难以留住专业人才,尤其是营销、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人才成为稀缺资源,造成当下很多网店的设计能力、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薄弱,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瓶颈约束。

(二)基础环境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物流问题。物流成本过高是农村电商发展中的拦路虎[2]。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居住分散拉长了物流配送的距离,成本过高使众多的民营物流企业不愿涉足村镇快递网点建设,即便是作为国企的中国邮政,是物流行业龙头,其网点布局也只延伸到了乡镇一级,国内快递网点的乡镇覆盖率不足一半,建制村基本是空白,并且收费、递送速度和服务态度不如人意,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远未解决,农村电子商务面临着“长物流链+低消费密度”的困境。其次是网络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的上网方式仍为电信ADSL有线虚拟拨号接入,网速慢是通病,浏览一个网页需要等待十分钟的现象很普遍。即使这样,网费却一直降不下来,4兆网速的年费达600元,农村网民还享受不到城市业已实现了的“提速降费”的政策红利,实现农村光纤网络全覆盖也只仅仅停留在愿景层面。最后是基础硬件设施问题。一是农村电力设施普遍落后,电力供应能力无法满足正常的用电负荷,停电故障时常发生,影响电商的正常经营。二是仓储等设施不能满足农村电商快速扩张的需求。大部分电商在起步之初都是用自家住房做仓库,防水、防火、防鼠害设备缺乏,卫生和贮存环境达不到要求,自建仓库又受资金和土地政策限制,专业化的仓储建设和管理没有及时跟进,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三)标准与安全问题。目前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以分散的农户为主,土特产品和山珍货品的情况尤其如此,使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在电商背景下更加突出。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良莠不齐,会引发质量、安全和诚信等一系列问题。农产品的标准化进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品质的认证工作远比工业品复杂得多,目前又是乱象丛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程监管和可追溯体系,是农村电子商务赖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亟待破解的问题。

(四)同质化竞争问题。纵观近两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汹涌的势头中一拥而上的特质十分明显,同一地区的同一产品同时出现在各个网店货柜上,店面设计和风格也是相互模仿和快速复制,不可避免地形成同质化竞争。尤其在国内农产品呈现结构性过剩的情形下,供给增加而有效需求还没有形成,电商们为了拓展销路以便能在竞争中立足,只好走低价营销的路子,有的甚至干着赔钱赚吆喝的事。价格战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从业者正常的利润无法保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必然会对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市场。

(五)政策导向问题。客观地讲,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自从国家确立“互联网+”战略和连续数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后,地方政府纷纷制定实施方案,推出了一揽子扶持措施,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强力助推作用。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地方性政策,就会发现其政策导向和重点与业态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偏差。政府行为大多热衷于市、县、乡镇各级的电商平台建设,一般都将扶持重点放在建设电商园区和示范点上,明显带有“政绩”思维的痕迹;实施方案中多注重简单的规模扩张,甚至对电商在本区域的普及率、交易额及年均增速等都有具体的目标要求,但在如何促使电子商务各要素协调健康发展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口号式的空话、套话多,能够破解电商发展难题的应对策略少,对电商软环境建设关注不够,配套设施与服务滞后,政府引导电商发展的职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二、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策略探讨

促使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3]。要运用全局眼光和开放思维,协同和调配好多种社会力量和资源,多措并举,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注重从业者素质的提升。从业者的素质是业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对电商人才的培养培训应以提高能力为重点,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资金保障方面,利用国家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培训规划的政策利好,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分解一部分专门用于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人才。机构建设方面,除了要发挥好各县区现有的电商培训中心的功能外,要利用好原有的劳务培训渠道提高培训能力,还要依托当地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定向培养,分层次实行更有针对性的菜单式培训,避免简单重复走过场培训。对已经取得一定业绩的从业人员组办电商人才精英班,可选送到水平更高、更专业的知名机构进行交流和培训。能力建设方面,在当下引进专业人才相对困难的现实条件下,从自身现有人力资源中挖掘潜力,利用文化部门的美工、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帮助农村电商进行店铺设计,利用各单位网络技术人员进行电商网络实用技术培训,缓解电商人才急缺的现状。培训内容方面,由于电子商务是买卖双方互不见面的线上交易,诚信尤为重要,因而对从业者的诚信教育必不可少,一定要强化诚信经营理念,明确坑蒙拐骗、投机取巧只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

(二)整合资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关注“三农”背景下,国家出台和实施了许多“强农惠农”政策和项目工程,地方政府应对各种资源整合利用,全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一是将电力系统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交通部门的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和通班车项目、扶贫部门的道路硬化和属于农村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项目、邮政系统“村邮点”布局工程、网络运营商的宽带入户工程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农村的交通、物流和信息化水平,破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硬件制约。二是将仓储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中心乡镇、交通要道合理布点,帮助电商解决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三是针对物流成本高的难题,政府可协调物流企业与运输公司、客运经营户、乡镇的批发部和小超市、自然村里的小卖部联营,实现梯次转运,降低成本。物流企业自身应以长远计,不要计较于眼前的盈亏,应看到农村网购良好的开发前景和拓展空间,把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这两条线都做足做活,配送的空载率就会降低,成本也会随之下降。

(三)农产品标准控制和质量保障。实体经济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是其健康发展的保障[4]。目前农村电商经营的农产品特别是土特产品,多为自家生产和从其他农户手中收购后贴牌销售,商品质量无法保障,还存在安全隐患,这样的货源组织渠道绝非长久之计。产品质量是交易成功的关键因素,质量与安全保障的出路在于,一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和完善名优土特产品的地方标准,引导农户通过基地化、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多种形式进行标准化生产,农资补贴等惠农资金适当向从事标准化生产的农户倾斜。二要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制,通过食品安监部门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监测,及时将监管触角延伸到配送和销售过程,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建立全程可追溯的网络信息平台,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四)做强和对接特色优势产业。电子商务的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产品的竞争力[5]。农产品的竞争力来自“特色”和“优势”,只有通过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形成完整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链条,提升产品知名度,通过增加有效供给带动市场的有效需求,销售环节才能更加顺畅,才能对电商发展形成强力支撑。因此要依据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布局电商经济,结合特色产业集群、集聚的特点,利用和发挥产业已形成的特色和优势进行电商布点,实现实体经济和电商经济的有效结合。

(五)品牌建设和差异化发展。农产品缺乏品牌效应是形成同质化竞争的主要原因。同质化竞争不利于行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必须注重品牌建设。地方政府在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①的认证和监督,积极打造区域性的集体品牌,以品质求生存、用名气占市场,另一方面要扶持和培育一批电商品牌[6];电商协会要在加强行业自律方面发挥作用,自觉维护市场秩序和规范市场经营,打击恶意竞争;电商自身需要具备和提高品牌意识,专注产品和服务的细分,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经营品种和服务上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发展路径上实现“人优我新,人优我转”,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总之,在信息化浪潮中,农村电子商务蕴藏着巨大商机和发展潜力,跨越时空限制的特性是传统商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起步之初出现一些问题也很正常,只要地方政府精心培育,正确引导,理论界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切实方法,全社会共同努力创设业态发展的良好生态和宽松环境,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注释:

①“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属于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

[1]周海琴,张才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关键要素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2(1):17-19.

[2]李玉清.“互联网+”时代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若干思考[J].物流技术,2015(24):59-62.

[3]刘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6):171-174.

[4]胡建波.面向质量溯源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D].中山大学,2013.

[5]聂林海.“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J].中国流通经济,2015(6):53-57.

[6]李玲芳,徐思远,洪占卿.农村电子商务:问题与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3):70-74.

F724.6

A

1007-9106(2016)09-0040-03

王兴宗(1965—),男,中共定西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电子商务农产品互联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电子商务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