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兴宁市叶塘镇叶南中心小学 李伟标
如何在小学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文 兴宁市叶塘镇叶南中心小学李伟标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对学生实施良好教育,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品德课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明白事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健全人格,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于生活学习等领域中。
情境创设,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动获取基本知识、主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是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主渠道。对学生的情感,教师应用感情去激发,唤起学生的情感。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设置生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探究中,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碰撞,提升学生认知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可设计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如第八册 《我们都是一样》一课,课堂上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些肢体不健全的儿童和生活贫困儿童的事例、图片,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被人轻视、忽略的感受,然后教师再通过 “大山的回应”,让学生讨论、探究,让学生明白尊重是相互的,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应该尊重别人。整个活动从学生生活出发,呈现的情境均源自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产生具有情感色彩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学会沟通与理解、宽容和同情,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程标准提出,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行为、价值与态度综合为一体,通过展现不同的学习角度和问题角度,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的整体视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正确、合理地判断和选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事例启发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目标实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听和讲的参与过程中得到启示。如沉迷游戏网络、扰乱课堂纪行为、打架、粗言烂语、乱丢纸屑、排队不守秩序、逃学、偷东西、夜不归家等。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抽象的课文知识和深奥的道德知识转变为活生生的直观教材,使品德课生活化,让学生明白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的行为,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益的道理,激发学生积极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高尚品质。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 “主体互动——自主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探究,突出学生在互动探究过程中的自主发展,同时要注重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不断扩展和提升。所以课堂教学要敢于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让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这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的、实践的、感性的、可操作的、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现良好行为习惯。
1.可通过参观、调查、采访等形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用自己方式去研究生活,将知识、能力与情感加以整合,将“言”和“行”统一起来。
2.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优势开展实践活动,如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校史陈列室、周围的人文环境,以及校园的各类文化活动,优美的校园绿化环境等。
辨析是对事物的现象、表面联系进行分析,通过深入的思考,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分析、摒弃错误的观点,综合、升华出正确的思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如在教育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中,教师设置 “学生抄作业”的问题辨析,让学生置于一定情境和位置中去思考,让学生认识抄与被抄都是错误的行为。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 “设疑、质疑、析疑、释疑”的课堂结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探析问题所在,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指导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勤思考的良好习惯,实现道德认识的内化,并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中去。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