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芬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理论探索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问题探析
吴佩芬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党性和人民性。但是,对于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问题却一直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人民性原则的根本和归旨;论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的内在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党性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并初步提出了二者相统一的思想。但是,对于如何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做出详尽的阐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理论的基础上,围绕着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问题进行了新的阐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论断,从根本上澄清了人们对于党性和人民性的错误认识。具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的新思想、新论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持党性原则的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将这一理论推向深入。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的核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经验总结,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要求。至于如何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的核心,那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1](P154)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大论断,可谓是一语中的,为我们指明了党性原则的方向和本质所在。党性原则说到底就是方向问题、立场问题。苏联解体充分证明了方向、立场对于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的重大意义。苏联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者,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把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核心和基础,这是苏联共产党最为基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也是苏联共产党党性原则的最集中体现。但是,在改革后期,苏联共产党却被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洗脑”,奉行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理念,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丧失了最起码的党性原则,最终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色”,国家改旗易帜。其教训是深刻的。为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宣传工作会议上将党性原则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提了出来,足见其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说到底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大的原则和方向,不能有丝毫动摇。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遵循,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所有宣传部门和宣传人员,“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1](P154)这既是对宣传思想战线上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党员、干部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维护者,无论说什么、干什么,一定要以党性原则为基础,向党看齐。凡是违反党性原则的话坚决不能说,违反党性原则的事情坚决不能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和全体党员干部发出的总号召。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提出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那就是要遵守“三个坚定”和“两个坚决”。“三个坚定”是对宣传内容的规定,坚定地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我们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坚定地将中央重大的工作部署作为我们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要坚定地宣传中央关于当前形势的重大分析和重大判断。“两个坚决”则规定了宣传的基本要求,要求我们在做宣传思想工作时,必须坚决地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地维护中央权威。“三个坚定”与“两个坚决”不是孤立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三个坚定”是“两个坚决”的前提和条件,“两个坚决”则是实施“三个坚定”的目的和归宿。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只有切实做到了“三个坚定”,人们才能充分了解和把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性原则最生动的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曾鲜明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P289)列宁在继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国家才有力量。”[3]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人民群众中获取力量。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获得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满足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也就是说要具有人民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做宣传工作,做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人民性。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至于如何坚持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分析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基础上,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切实做到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人民性原则的总体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
具体到如何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是人,是要做人的工作,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就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针对不同群体的思想文化需求和思想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群众根基。第二,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把服务群众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严肃地申明,“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1](P10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服务群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引导群众。当前,人们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复杂多变,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如何在服务群众的同时,有效地教育引导群众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第三,要把满足群众需求同提高群众素养结合起来。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是人类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物质生活的满足,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人类社会要存在下去,首先是要能够生活下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2](P531)只有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人们才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在做意识形态工作时,必须首先着眼于解决人们现实的物质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需求。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前提。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素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第四,要加大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力度。要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民性,必须在意识形态宣传报道的具体内容上下功夫。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于人们的奋斗精神和火热生活、对于人民中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要多加宣传和报道,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P154)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进一步指出,文艺创作“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4]只有坚持人民性原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才能“接地气”,才能被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接受。
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一个关于舆论导向的重大问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只有把二者的关系厘清、处理好,才能使我们的政治方向得以明确,我们的政治立场才能稳固。[5]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详细阐述了意识形态党性与人民性的具体内涵与基本要求,而且还针对思想理论界关于党性与人民性二者关系的模糊认识,给予了针对性的解答。
1.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惑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难题。近年来,更是有些领导干部抛出了“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你是站在党的立场还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的论调,将党性与人民性完全对立起来、把党与人民群众人为地割裂开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地提出,以上论调“都是不正确的、错误的,必须加以廓清和纠正。”[6]为了从根本上澄清人们的思想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角度,明确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P154)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实现了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理论的重大突破,有力地驳斥了那些把党性与人民性对立起来的错误论调。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党性与人民性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是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的根本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和“人民满意不满意”的评判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都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性、一致性。
2.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
习近平总书记除了从历史的角度,指明了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做法,是我们党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群众根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从理论层面阐释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坚持党性也就是坚持人民性。这就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党与人民、党性与人民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联系。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7]这种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和统一性。[8]人民性不可能脱离党性而孤立存在,同样,党性也不会脱离人民性孤立存在。“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和升华,人民性是党性的主要来源和根基。”[9]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把党性和人民性人为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的统一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离开党性来谈人民性,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就把人民虚化成了“单个的人”或“空洞的集合体”,就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同样,离开人民性来谈党性,就人为剥离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党执政的群众根基,中国共产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不能任意割裂党性和人民性的密切联系,任何离开党性讲人民性,或离开人民性讲党性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需要正确把握。
3.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
当前,人们对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之所以存在种种认识误区,究其根源,就在于人们不是将党性与人民性看成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而是将其看成是一个个体性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认识党性与人民性时,往往是从某一个具体的党组织、某个具体的党员、某个具体的个人出发,而不是从全党、全体人民出发。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因为个别党员干部丧失党性原则而对全党的党性原则产生质疑,会因为个别群众的失误而从根本上否定人民性。这样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以偏概全的甚至是错误的。“领导干部不能代替全体党员,个别群众也不能代表全体人民。”[10]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认识党性和人民性时,必须树立整体的观念,将其看成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避免以偏概全。这就需要立足全党而非某一级党组织去理解党性,要立足全体党员而非某一部分党员、更非某一个党员,去理解党性。同样,对人民性的理解,也要立足人民全体而非某一群体、更非某一个体。[11]只有站在全党、全体人民的高度,才能真正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7.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
[5]秦宣.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体会之一[J].前线,2013(9):6-10.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17-18.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8]严静峰.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哲学寓意[J].思想理论教育,2016(2):72-76.
[9]陈富清.新闻宣传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1):14-22.
[10]程伟.十八大以来国家文化安全理论的新发展[J].湖湘论坛,2016(1):20-26.
[11]秋石.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J].求是,2013(22):46-49.
D261.1
A
1007-9106(2016)09-0001-04
吴佩芬,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