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传统与书香中国建设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6-04-12 00:10:29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书香博士传统

祝 童 熊 静

(1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贵州贵阳 550000;2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 200444)



东方阅读书院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年第4期

“阅读传统与书香中国建设研讨会”会议综述

祝童1熊静2

(1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贵州贵阳 550000;2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 200444)

2016年7月,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传统阅读与书香中国建设研讨会”在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4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阅读史研究专家,围绕阅读传统与“书香中国”建设、阅读史与阅读理论研究、阅读传统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应用等三个方面展开学术交流,体现了学科交融、视角独特、方法创新的特点。通过与会专家的讨论,本次会议在阅读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并勾画了阅读史研究的发展蓝图。

会议综述阅读传统书香中国阅读史研究

2016年7月8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承办的“阅读传统与书香中国建设研讨会”在民大图书馆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在阅读史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围绕阅读传统与“书香中国”建设主题展开讨论。具体议题包括:阅读传统与“书香中国”建设之间的关系;阅读传统在“书香中国”建设中的作用;阅读史与阅读理论研究的方法与内容;阅读传统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应用等。与会学者就上述问题各抒己见,充分展开讨论,最终就中国阅读史研究的理论框架达成共识,并对阅读史研究的发展方向,阅读传统在“书香中国”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以下,笔者将对本次会议的具体情况进行梳理。

1 会议概况

近十年来,在中图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图书馆界的阅读研究和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作为学科基础的阅读史研究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阅读史的文明古国,迄今为止,竟没有一部中国阅读通史著作出现。有鉴于此,2016年4月,在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发起人和首任主任,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的积极呼吁下,借中图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换届暨第三界阅读推广委员会成立之际,在阅读推广委员会下分设阅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该分委会以为有志于阅读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相关问题讨论、推动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合作交流平台为宗旨,希望通过本分委会的努力,积极推动阅读史研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并为读者及图书馆馆员普及中外阅读史与阅读文化提供知识服务。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尽快建立相关工作机制,阅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获批设立后,积极筹划了本次“阅读传统与书香中国建设研究会”,并于同期举办了分委会成立大会和首次工作会议。经过前期的紧张准备,本次研讨会于2016年7月8日在贵州民族大学顺利召开,与会人员包括阅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20位委员,承办方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的部分馆员,以及特邀嘉宾,阅读推广委员会发起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贵州大学文化书院名誉院长张新民教授。此外,贵州省图书馆协会的部分成员,以及10余位来自全国其他省区的公共图书馆代表和对阅读史研究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列席了会议。

会议由阅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熊静博士主持,特邀嘉宾王余光教授、张新民教授作了主旨报告,专业研究委员会委员包头师范学院王龙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郑丽芬博士、西南大学图书馆何官峰博士、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祝童博士,以及苏州大学人文学院李雅博士作了分报告。报告结束后,经过全体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阅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卢云辉馆长对本次会议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各位与会专家的发言,体现了史料挖掘和思维想象,理论阐述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而在对学术研讨提炼总结的基础上,阐明了阅读传统在“书香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阅读史研究的理论框架,确立了阅读史研究的发展方向,无疑是此次会议的重要亮点。作为分委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为分委会未来数年的发展勾勒了蓝图。因此,笔者不揣鄙陋,就与会专家学者发表的诸多观点归纳综述如次。

2 传统阅读与“书香中国”建设的关系

“书香中国”建设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是图书馆界自发的阅读推广工作已持续很多年。由王余光教授最初倡导成立的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走到今天,已逾十载,取得了十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基于此,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以《阅读传统与“书香中国”建设》为题进行了主旨报告,就相关问题做了详细阐述,提出阅读史研究的理论框架,指明了阅读传统在“书香中国”建设中所应发挥的作用。

他首先回答了研究中国阅读史的必要性。一方面,传统的历史研究更加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对人类心智的发展甚少涉及,比如我们今天读到的明史著作,更关心的是明朝的经济发展,而于明朝人读什么书,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却着墨甚少。另一方面,可以说一部阅读史就是一部文明史,一部人类对人生理解的历史。而世界各个地区的阅读史既有共性,更有其特殊性,都是人类阅读史上的华彩乐章。作为一个拥有悠久阅读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阅读史理应在人类阅读史上占据相当的分量,但是,现实情况却不令人乐观。在世界各国畅销一时的《阅读的历史》(新西兰 费希尔)、《阅读史》(加拿大 曼古埃尔)中,关于中国阅读史的章节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这无疑是令人十分心痛的,任何一位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学者,都应以此为戒,重视本国阅读史的研究,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体现了阅读史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揭示了中国阅读的优良传统。王余光教授认为,修身、传道、勤奋学习一直是中国人优良的阅读传统,而古往今来对文本知识的珍重,对家庭藏书的重视,古往今来几乎从未间断的“学而优则仕”观念,都是中国阅读史上的感人篇章。

再次,说明了研究中国阅读史对“书香中国”建设的启示。王余光教授认为,中国人的阅读史正是在中国一代代读书人的传承中产生的,绵延不绝。但是到二十世纪后期,文化中断,这种传承已经灭绝。而重新建立中国文化自信,是我们“书香中国”建设的重要课题。第二,中国人重古训,追先法,流传至今的许多经典著作对一代代读书人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甚至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都影响巨大。建设“书香中国”不仅仅要强调读书,而应该是通过读书重塑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而重塑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不可能和古代经典文化隔绝。第三,经典阅读是我们对传统的一种极度尊崇,它能让我们远离消费主义和平庸主义的污染,能让经典成为我们每个人教养的一部分。最后一点启示,即重视图书馆建设,打造经典阅览室,重塑家庭藏书,构建现代中国人的读书空间,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另外,王余光教授还阐释了阅读史研究者应该肩负的时代使命。阅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在贵州民族大学成立,标志着中国阅读史研究由个体作战向群体作战转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当前任务应当聚焦在阅读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上,通过专委会提供的平台,聚集一批有志于此的中青年学者,组成科研团队,集中解决诸如阅读史发展的阶段性与阅读文化发展的区域性;社会环境、意识形态、教育、宗教、出版等因素对阅读史的影响;经典阅读史、区域阅读史、个人阅读史;以及中国阅读通史的编写等研究课题。

3 阅读史与阅读理论研究

学术研究,于史论和实践二者,皆不可偏废。此次会议,王余光教授高屋建瓴,从阅读传统与“书香中国”建设的主题本身出发,为会议本身构建了框架。而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郑丽芬博士、西南大学何官峰博士、苏州大学李雅博士,则从阅读历史与理论方面,多角度、多思维,进一步深入揭示和回答了阅读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著名文史研究学者、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认为,一部知识传播史就是一部阅读传播史,也是中国文明的传播史。在人们长期的阅读活动中,产生了一套系统的知识阅读体系,而这种阅读体系形成的意义非常重大的。一方面是各个历史时期阅读传播中心的形成。唐代以前,知识传播中心往往在寺庙,包括儒家经典也多是在寺庙进行阅读。唐代以后书院兴起,阅读中心就从寺庙转移到书院,这其中儒学的兴起对传播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明清时期,西学传入中国,刚开始是制度的传播,思想的传播,最后是宗教的传播。另一方面,阅读传播在空间上不断由官方转向民间。孔子时期,书籍大多是官方的,后来传播到民间。此后,诸子百家兴起,对官方之学有一个更大的突破。直至后来,科举制度兴起,印刷术发明,民间阅读量大大增加,所以在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就形成了一个很优良的传统。此外,把经典阅读和泛览相结合,是古代阅读的重要方式。以前我们的读书是吟读诵读,但这种阅读习惯在现代基本已经没有,如何继承传统阅读方式,同时又适应当下阅读习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张新民教授认为,一个没有阅读活动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悲哀的民族,希望未来中国不仅是经济大国,更要成为一个文明大国,相信把中国的知识传播到西方的工作在未来一定会得到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郑丽芬博士向会议宣读了《浅谈经典阅读的变迁》的报告。她从经典阅读的意义、经典阅读的确立、经典阅读的变迁过程三个角度揭示了经典阅读的几个相关问题。她认为,经典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人的价值选择,更多的是其文化传承意义,而经典对于我们人文气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熏陶作用。因此,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教育、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和出版,是影响经典阅读三个最重要的因素,而对于经典阅读具有开创性影响的则是科举考试。当然,在经典阅读的变迁过程中,也不是没有受到阻碍,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太平天国对四库全书的毁灭性打击,文革时期反四旧对于儒家经典的打击等等。因此,当今经典阅读面临着价值观念冲突的挑战,这在五四运动时期新旧文化冲突和21世纪以来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的冲击两个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西南大学何官峰博士在题为《古代阅读方法与理论》的报告中,立足于当下阅读实践,通过列举古代比较突出的阅读理论,彰显古代的阅读智慧。他首先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视和研究古代阅读理论的问题,着重阐述了研究古代阅读对建设中国文化强国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对中国古代阅读一些重要的理论方面的成就作了勾勒和阐发。首先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的阅读知音论、钟嵘的阅读滋味说、颜之推的阅读功利说的主要观点。其后以颜李学派为核心,着重阐述了清代前期阅读理论的主张和特点。他认为颜李学派批驳了程朱理学以读书为目的,半日就坐半日读书的读书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读书的目的是明理、习性和致用,体现了颜李学派读书观的特色。最后,何官峰博士谈了其在古代阅读研究中的一些个人理解和认识,其中建立中国古代阅读研究的体系、研究推荐书目等建议,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4 传统阅读实践研究

阅读传统如何在当下的阅读推广活动,以及“书香中国”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阅读史研究者绕不开的话题。长期以来,学界致力于阅读推广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而对于阅读传统的实践应用,则探究肤浅,成果寥寥。此次会议,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李雅博士《阅读传统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作用》直切主题,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馆员祝童博士《书法题跋百年阅读史脞论》理论实践相结合,就阅读传统、专题阅读在阅读推广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苏州大学李雅博士《阅读传统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作用》,直接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探究如何推广经典阅读。她就90后大学生的阅读现状、通识教育与经典阅读之间的关系、自身在通识教育中有关经典阅读的建议和想法三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她运用数据调查的方式,对“人人网”2014年10月以来近8个月的大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提出《90后大学生阅读情况报告》。她认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个人爱好、学业需求、娱乐需求构成了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动机,可以说大学生的阅读是功利性的。同时,调查结果显示,青春类、励志类、武侠类作品是大学生的主要阅读内容,这些内容,与我们提倡的经典阅读相距甚远。其次,就通识教育与经典阅读之间的关系来讲。李雅博士认为,经典作品的价值体现在影响力、吸引力、普世性三个方面,因此,经典阅读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深而且远,尽管时代变迁,尽管大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不断变化,但是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核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此外,李雅博士还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推广经典阅读的建议。她以苏州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为例,指出了保证阅读量、保证阅读精准、切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发挥教师作为学生终身阅读中引导者的作用等诸多宝贵的原创性建议。

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馆员祝童博士《书法题跋百年阅读史脞论》,以小见大,从书法题跋这一特殊文本的专题阅读出发,梳理了民国以来百余年的书法题跋阅读史,探讨了这种特殊阅读方式在当下大学生经典阅读中的应用。他首先分析了书法题跋与书籍题跋的区别,指出书法题跋作为阅读史研究中的一种特殊文本,其研究自应受到学界重视。随后,通过史料挖掘,他归纳总结了书法题跋近百年的阅读史分期:1911-1949阅读主题的纵横交错时期;1950-1976阅读行为的政治影响时期;1978-2000复苏与兴盛时期;2000至今冲击与交融时期。在分期的大背景之下,他总结了各个时期阅读行为和阅读主题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此外,祝童博士还进一步揭示了书法题跋阅读的时代走向,探讨其实践应用。他以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2016年4·23“寻古探幽”黔中访碑活动为例,指出书法题跋在近年来随着读者数量和素质的日益发展,已从个人阅读逐渐发展至群体阅读。从而指出,如何权衡市场与艺术的关系,权衡潮流意识与古典传统的关系,是摆在当前书法题跋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真正把书法题跋的学术史料价值、艺术鉴赏和欣赏价值、思想启迪价值相融于一体,创造出不辜负先哲、不愧对时贤的题跋作品,正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5 中国阅读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就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最后由阅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卢云辉馆长对本次会议的相关情况以及阅读史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阐释。

卢云辉主任首先总结了本次会议的几个特点,其一是视野宏大,理论层次高。以王余光教授的主旨报告为代表,多位专家就阅读史研究的理论框架,阅读传统与“书香中国”建设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重要观点,为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其二是参会人员研究力量强大,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延展性。本次会议的参会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而且大多都是年龄层次在30-35岁之间的青年学者,这体现了阅读传统,阅读史研究对青年学者的吸引力,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继续延续,并发扬光大的保证。第三,重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阅读史、阅读传统的研究需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古代阅读传统的价值。本次会议中多位学者结合实践深入探讨了这一话题,对“书香中国”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在总结本次会议的基础上,卢云辉主任进一步指出了阅读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首先是要重视基本资料的收集。例如古代的推荐书目、读书训约、劝学篇目、读书典故等,虽然已经有如王余光、徐雁教授《中国读书大辞典》等一批优秀成果,但是全面的收集整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次是在通史基础上,继续推进专门史,以及专题的研究。如断代、区域、民族、个人、女性阅读史的研究。第三是培育阅读史研究的专业团队。阅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就是为此搭建的专门平台,除了目前已经被吸收进来的专家学者,我们欢迎更多对中国阅读史、阅读传统、阅读文化感兴趣的同道中人加入进来,共同组建研究团队。专业委员会将尽力为各位学者提供发表和出版的平台,争取将中国阅读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6 结 语

中国阅读的历史源远流长,但阅读史的研究则方兴未艾。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各界对阅读活动的重视,阅读成为了一个社会性话题,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借此东风,阅读史的研究也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十余年前,在阅读史研究还未引起研究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时,以王余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编撰《中国阅读通史》的倡议,并组成了一只老中青结合的研究团队,集十年之功,精心打磨,撰写完成了一套十卷本的《中国阅读通史》,即将于2017年底出版。十年一剑,以王余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本领域的研究中实有发凡起例之功,《中国阅读通史》的出版也即将填补我国阅读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今天,伴随着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在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正式成立,中国阅读史的研究将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委会集合了一批有志于中国阅读史、阅读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吸引了多位拥有博士学位,年富力强的青年学者参与其中,这标志着阅读史、阅读文化研究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以分委会的平台,阅读史研究势必将以燎原之势,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此次“阅读传统与书香中国建设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尽管会议规模不大,但其在搭建阅读史研究团队、凝聚阅读史研究精神方面的意义将是不言而喻的,而其中的诸多新颖观点和理论创见,亦将对阅读史研究的发展和创新产生深远意义。

G250

A

祝童(1989-),男,馆员,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文献学史、书法史论。熊静(1984-),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文献学、图书馆学史、阅读史等。

猜你喜欢
书香博士传统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制冷博士来帮忙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8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最是书香能致远
神奇博士感冒了
书香何来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10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