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健
(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册府说苑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年第4期
北平《华北日报》有关袁同礼的两则史料
苏健
(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1934年袁同礼出访欧美归来,北平《华北日报》对他进行了两次专访,分别是《北平图书馆昨开茶会欢迎袁同礼》和《袁同礼昨谈发展图书馆业计划》。这两则史料对于研究袁同礼的图书馆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袁同礼图书馆学公共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
1934年春,袁同礼奉教育部派遣,赴欧美等国考察文化教育,官方各媒体对此做了跟踪报道。袁同礼2月23日由天津乘船,取道日本赴美。6月,由美国启程抵达欧洲,在法国马赛登陆,转往日内瓦出席国际文化合作会议,〔1〕并考察法、德、意等国图书馆教育状况。9月,到苏联列宁格勒和莫斯科考察,〔2〕再由英国转赴西班牙马德里,参加国际博物馆专家会议,〔3〕是年12月回国。整个行程历时十个月,途经英、美、法、德二十余个国家。12月10日,北平图书馆为欢迎袁同礼馆长回国特举行茶会,在会上袁同礼做了即席报告,向与会同人陈述了赴国外考察的经过和今后改进馆务的意见,北平《华北日报》对此做了详细报道。一周后,《华北日报》记者再次对袁同礼进行了专访,次日刊登了袁同礼就发展图书馆事业的畅谈。这两篇报道在过去的研究中鲜有人提及,兹予介绍, 以显示袁同礼图书馆学思想之一斑。
《华北日报》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第九版的报道,题目为“北平图书馆昨开茶会欢迎袁同礼 袁即席报告赴国外考察经过并略谈今后改进馆务之意见”。〔4〕摘要如下:
收获。在未出国前,本人因鉴于一般情形,外人对我国多不大瞭解,此行之计划,除考察世界各国之文化事业现况外,并拟将我国文化及图书馆事业之真实情形,传达于世界各国,使其相当了解,不意本人每至一地,各国人士,对我国文化情形,除表示特别关心外,而对于本馆概况,尤异常熟悉,几不用本人加以若何宣传,由此可见我国之国际地位,在最近虽不足与列强媲美,但我国文化,确为一般人所注意。
优点。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其特别发达,值得我人注意外,另有数点,为吾人不可忽视者:(一)身体康健,外国从事图书馆事业者,异常注意其身体之康健,规定每年检查四次,除工作外,并注意身体之保养,盖图书馆事业,确属最繁杂者,苟无健全之身体,实不足以应付,(二)合作,外国各图书馆组织之划分,虽极细密繁复,但其能注意切实之联络,每一事发生,只须一二分钟之时间,即可应付完毕,经济时间,事半功倍,吾人今后亦应效法,(三)机器,世界各国图书馆工作,如编目,送书,装置卡片,莫不借重机器,吾人须半日始告成功,而用机器只须数分钟。
希望。外国图书馆事业之优点,吾人即应效法者,除以上各点外,应特别注意者,即谋如何可使图书馆事业,为一般人所了解,及如何切实帮助社会上一般人,外国图书馆事业之发达,即由于社会人士之热烈赞助,如美国纽约市立图书馆之基金,为五千万美金,此大笔款项,均由社会人士之捐助,其慷慨捐助之原因,亦由于一般人明瞭其对于社会之功效,故本馆对于阅览工作,应特别注意,务求予社会人士之种种方便及帮助,则中国图书馆事业,始有发达之希望,再者,即同人对于身体健康,应特别注意,应知有康强之身体,方有作事之勇气,如本馆最近与法国巴黎馆交换之馆员王重民先生,及派往义国服务之馆员李芳馥先生,余均虑其身体不康强,或不能胜任,以上两先生为本馆最初与世界各图书馆交换之馆员,如彼二人能有优良成绩,以后自可源源遣派,否则与外国之关系困难殊多,所谓天助自助,吾人应有自助之能力,天方助我也。
计划。今后本人对于馆务,将随时设法改良,将拟时常召集各部分工作同人谈话,互相研究,如有困难及阻碍各点,大家提出讨论磋商,共谋改进之方略,关于扩充方面,经费除尽力节省及筹划外,图书方面,本人此次与外国各大图书馆均经接洽妥当,以后随时交换图书,各图书馆并均同意,盖因其需要中国书籍异常迫切之故也,综合以上情形,本人认为本馆前途,实甚乐观,一方面因鉴于同人之努力,又鉴于世界各国人士对本馆之注意重视及帮助,但愿同人继续向前作去云云……。
《华北日报》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第九版的报道,题目为“袁同礼昨谈发展图书馆业计划 拟倡议筹设省市立图书馆并准备设立图书专科学校”。〔5〕摘要如下:
扩充阅览。本馆阅览室,因近来阅览人数增加,不敷应用,原定增加建筑,因限于经费,故迄未能实现,最近拟将陈列室划归阅览室,或将阅报室迁移,但刻尚无具体规定。
交换馆员。欧美各国图书馆,颇多愿与我国交换馆员,现在已经交换者只德国与法国而已,美国方面我国亦有人实习,但因限于经费,故不能完全实行。
购买图书。目下购买书费,每年核减四万元,对购书前途不无影响,因本馆系为研究学术机关,并非通俗图书馆,目下注重者仍为科学图书购买,因最新科学均由杂志发表,故本馆每年订购费用不少,刻正征求阅览人士介绍书籍,以适现代之需也。
发展计划。年来我国对图书馆事业,颇加注意,实一极好现象,因图书馆业系社会教育之重要工具,我国教育只重学校教育,视欧美人士毕业后尚努力研究学术者相差殊多,本人拟于将来与各省教育负责人员商议,筹设省市立图书馆,并拟于一二月间赴武昌视察文华图书学校,准备设立图书专科学校,造就专门人才云。
这两则有关袁同礼的史料,是他历时十个月国外考察的心得总结,最直接反映了他的图书馆学思想。在袁同礼的著述中,“致力最勤者,尤推目录学暨各项专门书目”,〔6〕早期对私家藏书的研究也占有一定比例,而具体阐述图书馆管理方法与策略的论说并不多,这两则史料即包含图书馆管理的微观规划,又有对国内图书馆事业的宏观设想,是研究袁同礼图书馆学思想不可多得的材料。
1929年,原京师图书馆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组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并于1931年迁入具有现代设施设备的文津街新馆建筑,在藏书渊富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开放式办馆方法,建立了与国外先进图书馆接轨的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成为当时“中国图书馆活动的中心”。〔7〕但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仅从20世纪初才在中国陆续建立,〔8〕国立北平图书馆在1934年也仅有25年的馆龄,仍是一个新生事物。据《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称:“袁副馆长对于历年馆务之措施不自满,拟赴国外考察,用资参证。”〔9〕在此背景下,袁同礼呈请教育部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允准,完成了这次欧美之行。《华北日报》的报道反映了此次出行的多方面收获:
2.1阅览服务
袁同礼准备在原有基础上扩充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阅览服务。在他早期关于宋、明、清三代私家藏书研究中,曾揭露过中国私藏的弊端,“盖载籍之厄,以中国为最甚。全国缺乏公共收藏机关,实学术不发达之主要原因。此则愿今之服务典藏者,有以力矫之矣。”〔10〕中国传统藏书楼注重收藏,一般不对公众开放,只有部分人群享有读书的机会,鉴于此,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才会发出“启迪民智”、兴建新式藏书楼的呼吁,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藏书》中说,中国自都中四库外,镇、扬、杭三阁早付劫灰。私家藏书在战火兵乱中大都散佚。然而“中国幅员广大,人民众多,而藏书仅此数处,何以遍惠士林?”〔11〕袁同礼对于图书馆职能的思考与这些有识之士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扩充阅览不仅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服务,而且可以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功效,得到民众与社会机构的支持,这是袁同礼在归国后的茶话会上一再强调的,他以美国纽约市立图书馆为例,其办馆基金为五千万美金,这一大笔款项都来自社会人士的捐助。〔12〕
接下来北平图书馆采取的措施就是按照这一设想进行的:1934-1936年度,增设俄文阅览室、远东阅览室、新书阅览室、满蒙文研究室,供专门学者之用,并延长阅览时间,简化借阅手续。〔13〕1935年扩充工程参考室,1936年9月,由于工程类书籍日益增多,工程参考室不敷使用,遂迁到南京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内,定名工程参考图书馆,作为北平图书馆的附属事业。〔14〕
2.2人才培养
袁同礼毕业于北京大学,1920年留学美国,在纽约州立图书馆专科学校学习图书馆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士和纽约图书馆学校图书学学士学位,〔15〕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图书馆学二者兼具的教育背景,使袁同礼在中西图书馆交流与合作方面十分活跃。此次出访他访晤了当地图书馆界和教育界的领袖人物,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16〕为遣送馆员到国外进修打下基础。
在袁同礼出洋考察前,国立北平图书馆已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德国普鲁士国立图书馆约定交换馆员,严文郁、汪长炳分别于1930年和1932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整理其所藏中文书籍,1932年严文郁前往德国普鲁士国立图书馆服务,该处派西门华德博士来北平图书馆德文部服务。〔17〕之后袁同礼派王重民与法国巴黎图书馆交换馆员,岳良木、曾宪三轮替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18〕他还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管理庚款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推荐馆员到美国深造,蒋复璁、钱存训、李芳馥、童世纲、向达、吴光清、徐家璧等都曾获得资金补助赴美留学。自1930年至1949年,袁同礼派往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德国国立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学习深造或半工半读者有20余人。
2.3社会教育
袁同礼在访谈中还提到图书馆的社会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教育只重学校教育,忽视成人教育,而欧美人士从学校毕业后仍努力研究学术的很多,所以应提倡社会教育,图书馆正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工具。他准备“将来与各省教育负责人员商议,筹设省市立图书馆”。〔19〕
相对于传统藏书楼,近代图书馆“公开阅览和公共使用”的特质正符合了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时代要求,清末新政把图书馆纳入学部管辖,也表明把图书馆作为一种教育机关的立场。国民政府时期,文盲人数仍然占据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学校对于解决成人教育问题远不如图书馆更加便利,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不同,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施教方式也不如学校教育只是设校授课。它有更多方面的教学方法和各种业务。”〔20〕任何一种成人教育,都离不开图书,这是图书馆成为社会教育中心的原因。
在这两篇《华北日报》的报道中,袁同礼强调北平图书馆是研究学术机关,并非通俗图书馆,这是北平图书馆有别于其他公共图书馆的地方。如何增进图书馆服务,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使北平图书馆成为国内公共图书馆的导向标,是袁同礼此次欧美之行担负的主要问题。
1925年,美国图书馆学专家鲍士伟博士来华,在中国各地作过多次演讲,极力提倡推广公共图书馆事业。但这个倡议遭到梁启超的否定,梁启超认为,首先要建设“供给少数对于学术有研究兴味的人”的图书馆,〔21〕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就“读者”而言,研究专门学术的学者在社会上是少数,多数人还感觉不到图书馆的必要,广建群众图书馆并不适合,在文盲占据人口多数的当下先建精英使用的图书馆。
然而事实上,公共图书馆的兴起速度远远超出梁启超的预想,1927年12月大学院重新修订并公布了《图书馆条例》15条,规定“各省区应设图书馆,储集各种图书,供公众之阅览。……公立图书馆之经费,应于会计年度开始之前,由主管机关列入预算,呈报大学院。但不得少于该地方教育经费总额百分之五。”〔22〕各地众多基层图书馆在民众教育馆内开设,〔23〕公共图书馆往普及的方向发展。公共图书馆在中国的发展处境与国外相比并不优越,“法律既不能保障,国币空虚,富显者又无热心公益之人,出而解囊捐助,虽省政府所认可津贴之省立图书馆之数千元犹不能齐发,所以图书馆事业不能发展。”〔24〕公共图书馆在困窘的状况下,究竟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北平图书馆的导向非常重要。
在国立北平图书馆迁入新馆时,袁同礼发表《国立北平图书馆之使命》,对北平馆有一个定位:“为中国文化之宝库,作中外学术之重镇”。〔25〕当时的中国,文盲占全民数目百分之八十以上,真正到北平图书馆读书的人正是梁启超所说的“少数对于学术有研究兴味的人”。但是学校图书馆,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在辛亥革命后迅速兴起,他们都是以“服务学术研究”为己任的。首先,大学图书馆在教育上的价值越来越受到校方重视,认为“近今之言教育者,自小学以迄大学,莫不注重于图书馆。良以学校之研究精神与其对于文化之贡献,恒视其图书馆之设备与管理为进退也。”〔26〕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是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辛亥革命后随校名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袁同礼先后担任过图书馆主任,1930年,蒋梦麟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以全校经费的五分之一作为图书仪器购置费,使图书馆馆藏迅速增长,“该校书籍之多,为北平各大学之冠。”〔27〕清华学校于1928年由国民政府改为国立大学,图书馆也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1930年扩建了新馆,〔28〕并连续聘任留学美国研习图书馆学的戴志骞为主任,在管理上“改弦更张”,到1934年馆藏量已达到20余万册。〔29〕这些大学图书馆有的放矢地选购和搜集参考书和参考资料,编列研究书目和论文索引,给予学生阅读指导,甚至在假期举办图书馆讲习会,教授图书馆学知识,受众为从事图书馆教育者或中等学校以上毕业生。〔30〕不仅如此,当时图书馆界人士如俞爽迷、徐旭还主张将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不能把学校图书馆的效能局限在学校的门墙以内,要广播于社会,〔31〕作为学校社会化,辅助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让社会上的一般人也能受惠。〔32〕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态势无形中成为北平图书馆的“抗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平图书馆的优势。
袁同礼在《华北日报》记者的访谈中提到:“拟于一二月间赴武昌视察文华图书学校,准备设立图书专科学校,造就专门人才云。”〔33〕1935年,他履行了这一计划,亲自到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视察,并对文华学子作了《欧美图书馆之新趋势》的演讲,阐述了他在审视欧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后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展望,指出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四种途径。这次演讲是1934年《华北日报》采访报道袁同礼所折射的其图书馆思想的深化。
在演讲中,他再次强调了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途径是争取社会的赞助。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不发达,最主要的原因是图书馆在中国的社会功效甚微,社会人士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注相对也较少。对此,他提出的应对之计是:通过图书馆的阅览参考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功效,从而获得援助。加强图书馆的现代设备和图书馆学研究,在中国建造一个收藏中国文献最完备的图书馆,从而进一步推进平民教育。〔34〕至于把哪一座图书馆建造成搜集中国文献最完备的图书馆,袁同礼并没有明确指出,应该是希望由国立北平图书馆来完成吧。这从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购书政策中可以窥见,1929年该馆曾制定过购书政策:“一为国家庋藏重籍之图书馆;二为供给科学(包括自然与人文科学)研究之图书馆。”〔35〕在袁同礼出访归来后,购书的方针导向有了调整。1934年、1935年北平图书馆由于购书经费不足,曾向教育部呈函请拨经费,在致函中,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指出:“国立图书馆成立,性质既与私立者不同,规模自较北海图书馆宏大,购入图籍既须广搜国学及西方文哲理工各种书报,并须兼顾从事专门研究及普通读者两种需要。”〔36〕
归国后的袁同礼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充满乐观,他提到世界各国对于中国文化特别关心,对于北平图书馆的概况也非常熟悉,国外各大图书馆迫切需求中国书籍,这对于北平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进行图书交换和交换馆员是非常有利的条件。他还谈到特别的感受,即外国图书馆之所以发达,是由于社会人士了解图书馆的社会功效,慷慨捐赠大批款项的缘故,所以中国的图书馆应当谋求“如何使图书馆事业,为一般人所了解,及如何切实帮助社会上一般人。”〔37〕袁同礼站在管理者与倡导者的角度,谋求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道路,设想通过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吸引社会投资,普及民众教育,在推进行程中依靠欧美先进图书馆的技术和方法,效法欧美图书馆的发展道路。但是中国国运与时局的变化使他的设想未能付诸实践。1937年抗战爆发,8月他率部南下,与北平图书馆一别八年,即便1945年返回北平,和平局面也没有维持多久。内战期间,北平图书馆奉行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的“收复地区政治设施纲要”草案,〔38〕致力于图书的清查与整理。1948年12月,袁同礼离开北平,到南京教育部述职,并于1949年2月,携家眷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与此同时,北平图书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39〕更名为“北京图书馆”,从此打开新的历史篇章。
〔1〕袁同礼赴欧出席国际文化合作会[N].中央日报,1934-6-8
〔2〕袁同礼抵俄京[N].中央日报,1934-9-7
〔3〕袁同礼将赴西班牙出席博物馆专家会议[N].中央日报,1934-9-24
〔4〕北平图书馆昨开茶会欢迎袁同礼[N].华北日报(北平),1934-12-11
〔5〕袁同礼.昨谈发展图书馆业计划[N].华北日报(北平),1934-12-19
〔6〕吴光清.原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学术传略[J].文献,1985(4):139-148
〔7〕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64
〔8〕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81
〔9〕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M].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4:26
〔10〕袁同礼.清代私家藏书概略[J].图书馆学季刊,1926(1):38
〔11〕郑观应.盛世危言·藏书[M]//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05
〔12〕北平图书馆昨开茶会欢迎袁同礼[N].华北日报(北平),1934-12-11
〔13〕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M].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6:14
〔14〕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M].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7:24
〔15〕爨汝僖.国立北平图书馆职员录[M].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抗日战争期间钞本
〔16〕中华图书馆协会第十年度报告(二十三年七月至二十四年六月)[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5,10(6):3-7
〔17〕(德)西门华德.悼念袁同礼博士[M]//朱传誉.袁同礼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31
〔18〕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M].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7:26
〔19〕袁同礼.昨谈发展图书馆业计划[N].华北日报(北平),1934-12-19
〔20〕杜定友.社会教育与民众图书馆[J].社会教育辅导,1944(3):16-19
〔21〕梁启超.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5,1(1):11-14
〔22〕中华民国大学院.图书馆条例[J].图书馆学季刊,1928(2):322-324
〔23〕陈训慈.二十年来我国之民众图书馆与其展望[J].教育辅导,1936,2(8/9):41-49
〔24〕李小缘.公共图书馆之组织[J].图书馆学季刊,1926(4):609-636
〔25〕袁同礼.国立北平图书馆之使命[N].北平晨报副刊,1931-6-24
〔26〕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课出版课.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概况[M].北平: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3:1
〔27〕北京大学之鸟瞰,校舍仪器等设备概况(续)[N].益世报,1935-02-26(8)
〔28〕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一览[M].北平:国立清华大学,1933:1
〔29〕图书馆概况[J].清华暑期周刊,1934(8):402-403
〔30〕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M].北京:中华书局,1982:356
〔31〕徐旭.学校图书馆公开刍议[J].图书馆学季刊,1931(3/4):106-118
〔32〕俞爽迷.学校图书馆的事业[J].厦大图书馆馆报,1935(2):2-8
〔33〕袁同礼.昨谈发展图书馆业计划[N].华北日报(北平),1934-12-19
〔34〕袁同礼.欧美图书馆之新趋势[J].武昌文华图书馆科季刊,1935(1):1-4
〔35〕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M].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30:5-6
〔36〕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室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401-403
〔37〕北平图书馆昨开茶会欢迎袁同礼[N].华北日报(北平),1934-12-11
〔3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54
〔39〕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编辑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
Two Articles about Yuan Tung-li Issued in the North China Daily of Peking
Su Jian
The North China Daily of Peking interviewed Yuan Tung-li twice after he finished his visits to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1934. The articles that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Peking held a tea-party to welcome Yuan Tung-li yesterday and that Yuan Tung-li talked about Chinese librarianship plans yesterday have significant value to study Yuan Tung-li’s library science thoughts.
Yuan Tung-li; Library science; Public library; National Library of Peking
G259.29
A
苏健(1974-),女,硕士。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工作,研究方向:图书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