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依那尔·毕伦别克白雪
新疆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初探
□加依那尔·毕伦别克白雪
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语言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日常交流及文化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多民族国家而言,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语言上的差异,这在客观上使文化传播受到一定限制。消弭因语言差异带来的文化传播障碍,能使各民族文化顺利融通,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在传播信息、构建文化认同方面便起到了这种桥梁作用。本文以新疆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为例,在分析其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剖析其在文化传播、民族认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探究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新疆电视台;民语译制;作用;问题
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文化传播,都要以语言的相通作为前提和基础。电影、电视剧以及电视节目的语言种类直接决定了人们是否能理解该媒介所要传达的信息。而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作为一种影视制作艺术,以语言的相通性作为播出前提,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全区共有47个民族,收看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能够满足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对信息的需求,能够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对不同语言文本进行制作和翻译,译制作品的精良度和准确度极为重要。新疆电视台作为新疆地区电视事业的领头羊,在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的制作上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加以完善和改进。
译制片的内涵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译制片是指经过译制加工的外国影片,而广义的译制片则应包括电影译制片、电视剧译制片以及其他经过译制加工的电视专题类引进节目。①本文所涉及到的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也简称民语译制片),囊括了新疆电视台所译制的电视节目、电影及电视剧。
早在1984年,新疆电视台便成立了维吾尔语编译部,译播栏目的数量和播出时间相应增多。②1986年,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汉语节目正式上星传输;于1988年成立了哈萨克语影视剧译制部;又于1990年成立了新疆电视台影视剧译制中心。1993年,实现了维吾尔语、汉语、哈萨克语三种语言的节目每天分时段卫星播出16个小时。1997年,新疆电视台实现了维吾尔语、汉语、哈萨克语三种语言的卫视节目分频道卫星播出。③2005年,新疆电视台影视剧译制中心与天山电影制片厂影视译制部整合,成立了“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2006年,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正式挂牌,该机构主要译制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两种语言的电视节目。
2015年,在十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维、哈、柯语优秀作品评比中,由新疆电视台节目编译中心推荐的十几件作品中有3件作品获得一等奖,其他作品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新疆电视台少数民族译制片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重视及扶持,新疆新闻出版广电局每年会从“西新工程”译制经费里拿出一部分经费作为地方台译制部门的译制经费。而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的片源主要由新疆电视台影视剧购置中心提供。此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会为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赠送2000集影视剧,作为地方台译制部门的片源,同时组织质检组的专家们审片,鉴定译制的影视剧,并选择部分影视剧在新疆电视台播出。
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的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影视剧一年入库总量为3000集,其中维语影视剧有2000集,这2000集中1000集由新疆电视台提供,剩下的1000集为哈语影视剧,这1000集中有550集由新疆电视台提供。地州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译制中心一年入库量为3200集,其中分配给地州维语译制中心的为2300集,分配给地州维语译制中心的为900集。
全疆现共有14家译制机构,现有的民语译制主要包括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语和柯尔克孜语。根据少数民族的集中度,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相对成熟的译制机构。④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人口最广泛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都呈现为“一族一语”。⑤当语言和民族之间呈现“一族一语”的对应关系时,语言便是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基础。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核心,少数民族语言译制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内容的有效传播与文化认同的形成密切相关。⑥
少数民族群众在选择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往往会对译制成本民族语言的电视节目产生亲切感,当其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语言受到尊重和认可时,民族自信心随即也会得到增强。对于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尤其是新疆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而言,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他们对互联网及新媒体并不熟知,大部分人只能通过收看电视接收外界信息。因此,将电视节目、电视剧或电影译制为他们的母语作品,会有益于他们接受和理解信息。
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地区,将其他民族制作的电视节目译制为另一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来播出,能有效加强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尊重不同民族的民族特性,以避免因民族文化差异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冲突。民语译制片作为民族间文化交流、信息传递的纽带,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与新时代文化进行接轨,使少数民族群众跟上新兴文化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间的融合,进而实现民族团结。
向母语为非汉语的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种类多样的民语译制片,一方面弥补了少数民族地区电影、电视节目等单一化的缺陷,另一方面向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普及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同时,被及时译制的民语译制片,能在第一时间把正确的信息和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给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进而向民众阐明一些被歪曲的事实,告知其事件的原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舆论引导功效,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
优秀的民语译制片能使少数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防止其受到国外分裂势力的蛊惑,能使其在遭遇暴力、恐吓以及危及国家安全稳定的事件时,可以明辨是非,做到客观判断,避免受到“煽动性言论”的影响。因此,民语译制片不仅能消除因语言差异带来的信息传播障碍,在很大程度上还能正确引导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意识,从而保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
民语译制片在文化传递、信息共享、民族融合上能起到重要作用,对电影、电视剧以及电视栏目的准确翻译,是其得以播出的重要前提。影视及电视节目有几种翻译模式,如“互联网众包法”“私译”“译制工房”“译者独立”“众人碎片式”的流水作业等。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采用的是网络化译制,即“译制工房”,需要经过抄写、翻译、校对、剧本打印、上载、导演看片、演员看片、语音录入、音效制作、拟音制作、初审、混录、技审、片头片尾及字幕制作、下载、终审、入库等流程。虽然译制流程较为完善,但在译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译制影视或电视节目时,运用少数民族谚语,能更加完美地诠释某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如果运用不得当,便容易造成语意上的偏差,产生误解。同时,对某些词汇斟酌不够,会使翻译后的词语较为生硬。比如电影《梅兰芳》中出现“默戏”一词。“默戏”一般是指京剧演员在上台前对自己要表演的内容在脑子里进行“预演”。这个词在汉语口语中便不常使用,翻译人员在翻译剧本时就容易出错。在哈萨克语的《梅兰芳》中,“默戏”被翻译成了哈萨克语的“背诗”,并未准确翻译成“预演”。此外,在译制含有网络词汇的汉语影视作品时,要用少数民族语言准确表达网络语言的含义和趣味是较为困难的。
新疆电视台编译中心大多数的翻译稿都是以消息、专题、评论为主,较简明易懂,而对于一些大型晚会节目的翻译,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譬如,新疆电视台编译中心在对第五届天山文艺奖颁奖晚会进行译播的过程中,在翻译“在光影交错的世界里,触摸现实,体察冷暖”“饱蘸笔墨,激情描绘盛世,怀揣情怀镜头定格美好,盈尺之福,神情皆倍,意境深远,一纸一砚一快门,挥洒明亮色彩,塑造前沿先锋,勾画宏伟蓝图”等语句时,翻译成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时容易出现翻译语不能完全表达原句意思的情形。此外,在译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译制时间必须在两小时以内,因此较短时间里的译制难免会出现差错。
在翻译电视节目的过程中,译者会运用不同的工具来协助翻译,但目前网络上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软件较少,并且少数民族语和汉语互译的翻译词典较少,《汉哈法学大词典》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本最大的汉语与哈萨克语对照法律词典。因此,在翻译一些含有专业性术语的电视节目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翻译工具,很容易出现翻译上的不准确。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对于目前新疆电视台民语译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首先,可以成立各民族语翻译协会,共享翻译资源,合作研究剧本翻译。可将所有翻译人员在剧本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总结起来,合著一本书,抑或合著新的民汉词典,将所遇到的较难翻译的谚语、俗语或网络热词收录到词典中,统一新词的翻译用法,规范剧本翻译中的翻译语言。组织翻译人员形成讨论组,各抒己见,互相提供更多词语的翻译经验,共同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可以组织专家翻译组丰富民汉词典的种类,改善网络翻译软件的专业化程度。对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的译制人员和各地方台译制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不断更新译制手段,提供更多的关于语言翻译类的文献资料,引进最新的译制设备,提高译制片的放映效果。
另外,还可以增加译播节目的类型,加大对新疆台各个少数民族语言栏目的投入经费。由于目前对新疆电视台各个少数民族语言栏目的投入较少,所以在内容和选题的质量上、栏目的包装上发展都很慢,新疆大多数偏远地区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多数会选择本民族语言的频道,所以提高新疆电视台各少数民族语言栏目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这些节目的质量提高了,那么优秀的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就可以译播成哈、汉、维、柯等语言,在各民语频道上播出,这样既能丰富译播节目的种类,又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可以扩大优秀民语节目的传播范围,进而使各民语栏目之间形成竞争,互相借鉴,不断提高民语频道的质量,有效增强对少数民族受众的媒介影响力。
新疆电视台民语译制片的译制效果直接关系到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对知识和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优秀的民语译制片能起到传播正能量、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同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开放格局,从而实现民族团结,保障国家稳定。对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的研究任重而道远,值得学界和业界不断深思和探索。
注释:
①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②夏木西卡买尔·艾买提.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译播栏目研究[D].新疆大学,2011.
③阿力亚·买合木提.新疆电视台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新疆大学,2014.
④蒋雪娇.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影视译制业现状及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11.
⑤周庆生.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⑥麻争旗,信莉丽.民族语译制研究的问题与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4):22-27.
(加依那尔·毕伦别克: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2012级本科毕业生;白雪: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媒体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
本文是201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国家族群认同与边疆少数民族影像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4BXW04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