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爽
(山东中医药大学 理工学院,济南 250355)
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高立爽
(山东中医药大学 理工学院,济南 250355)
摘要: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中医药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处理天人、人人关系的总原则。在天人关系上,中医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禀受天地阴阳之气而生,阴阳平和,人体健康,若阴阳失和,则需调和致中;在人人关系上,中医提倡医患信和及同道谦和的道德观念。友善思想源于中医对仁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对亲人之孝,对人民之爱,对国家之忠。诚信思想体现着中医对真的向往,医师争做精研医典、医术精湛的真医,药房制售货真价实的真药。中医药文化中的和谐、友善和诚信思想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和谐;友善;诚信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保护个体生命和族群健康发展的经验总结,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医乃仁术、大医精诚、调和致中等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智慧才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深入挖掘、阐发中医药文化的时代价值,可以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
一、中医药文化中的和谐观
贵和谐、尚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西周末年的史伯曾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1]不同事物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配合并达到平衡,才能使事物不断地茁壮成长、生生不息。汉代董仲舒提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2]的天人感应论,开始把人体的阴阳和谐与自然界的阴阳和谐相比拟。此后,宋代张载更进一步提出了“天人和合”的命题。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的本性即人与万物的本性。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3]天地生人及万物,所以说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协调,人人和谐。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人的自我调节上,强调阴阳平和的健康观及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追求医患信和及同道谦和的道德观。
“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医认为人与自然都遵循着统一规律,自然界按照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法则孕育万物,人禀受自然之气而成自身。“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脏腑,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4]人与天地同纪,人是大自然之子,人体就像宇宙一样,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人的生命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影响者人体的机能活动。“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5]个人的生长收藏行为及生活作息规律也要随着四季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以便使自身的脏腑功能、阴阳气血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一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6]人若能顺应四时变化,调适锻炼身体,劳逸适度、饮食有常、节制嗜欲、调节情绪,使人体机能的运行状态与天地日月同步,就能身体康健,颐养天年。
医师采药、制药、用药也应遵循“天人合一”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医师采药要顺应时节的变化。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说:“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竭。”[7]“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以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8]药材的生长也同自然万物一样,会经历由幼变老的过程,幼苗药性不足,老株药性衰竭,只有药性十足的壮苗,才能发挥充足的药力。医师用药也应根据地宜的不同,确定药物用量的多少。“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9]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0]人是阴阳合一的统一体。阴阳平和,人的身体就能保持健康状态。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曾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11]中医按照层次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划属阴阳两个不同的系统。如以脏腑分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以五脏分阴阳,脾肝肾为阴,心肺为阳;再以心肺分阴阳,肺为阴,心为阳。“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12]人体各层次阴阳相互资助、消长、转化,达到动态平衡,完成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人体局部阴阳及整体阴阳都处于均衡状态,各脏腑组织功能协调,体内环境稳定,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人体受到诸如酷暑、寒冬、瘴气等恶劣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人体自身因劳累过度、心情急躁、饮食失调等超过自我调节能力,导致阴阳偏盛偏衰现象,人就会患病。中医在为病人诊断疾病时,首先通过四诊判定病人是阴证,还是阳证。然后依据辨证结果,调和阴阳,将阴阳偏盛偏衰恢复至阴阳协调的平衡状态。“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者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13]调和致中是中医治疗学的根本原则。
在医患之间以及同道之间,中医提倡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中医医师深受“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在处理与病人的利益关系时,注重道德自律。孙思邈告诫医者要忧病人之所忧,不可贪图欢娱。“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14]明朝医师李梴主张不能重索酬金,“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15]。”明代著名外科专家陈实功也曾明确要求医者不能嫌贫爱富:“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事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平易;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力一例施与。”[16]明朝名医孙志宏提议医者“每临病,务以济人自矢,勿重财利。”[17]并对乱开药价、故言难疗、故言易愈、尽心富家、慢待贫家、延请不往、求药不发等不道德行为痛加贬斥。同道之间应和谐相处。孙思邈告诫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18]尊己卑人是徇私谋利的表现形式,为精诚大医所不齿。
二、中医药文化中的友善观
友善即友爱亲善之意,友是指以仁爱之心广交益友。孔子将朋友分为益友和损友两类,益友是指正直、诚恳、博文的朋友;损友是指献媚逢迎、笑里藏刀、花言巧语的朋友。益友之间的仁爱才是真爱。诸葛亮曾说:“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19]为获取权势和利益的相交,难以长久。君子间的知心交往,在温馨的坦途不增光添彩,在寒冷的逆境不背信弃义,能四季常青,风雨同舟。善是心地仁慈,待人友善。孔子认为人在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20]心存善意是人际间交往的基本准则。
友善之人必怀有仁慈之心,而中医追求的目标正是仁德、仁术和仁人。所谓仁德,就是拥有高尚的道德境界。明代著名医师徐春圃将其创办的医会命名为“宅仁一体堂”,意在提醒医师要对病人有同情心,见到别人遭受病痛,感同身受,尽心尽力去救治。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杨第三子乐凤鸣之所以将药房以“同仁”命名,正因为“爱其公而雅”[21]。此处的公是指不私其有、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医德。所谓仁术,就是中医既要有扎实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又要有博爱的情怀、求真务实的精神。孟子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22]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将“是乃仁术”书写在门楼上,目的是提醒医师不仅要掌握精深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有济世活人的人文精神。仁人就是指能知行合一的德行之人,医师道德修养的至上境界是德才兼备。晋代名医杨泉对医职提出的要求是:“夫医者,非仁爱不可讬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23]只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仁人志士才可配做医师。
友善之人应善待亲人。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24]程颢曰:“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事亲者,亦不可不知医。”[25]事亲者应当学习必要的医学知识,使父母健康长寿。当父母患病时,能探查病因,亲尝汤药,尽心尽力解除父母的忧虑。如果对医学知识一无所知,即使遭庸医误治,药不对症,也无法辨识,这不符合孝道。汉代名医张仲景论及学医动机时,将治疗君亲的疾病置于首位。西晋皇甫谧曾曰:“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论极,尽其理也。”[26]此后,北朝的齐、梁更明确规定,不明医术的人,不得为孝子。受此孝文化的影响,许多人出于事亲之需,专注于医学事业。如梁朝名医许道幼因母疾习临经方,遂通医术,终成一代名医。唐朝医学家王焘因母亲身体孱弱,由地方行政长官改职弘文馆,潜研医典20余年,著成医学名著《外台秘要》。孙思邈进一步提出:“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27]金元时期,刘完素、李昊、朱震亨、张从正四大名医都是出于事亲的需要而研究医学。刘完素年少家贫,母亲病后,求医三次未至,因贻误治疗时机,不幸病故,于是立志学医。李昊的母亲染病后,被庸医杂治而死,痛悔不已,遂拜名医张元素为师,潜心研究医学。朱震亨因母有疾,诸医久治无效,遂弃举子业,昼夜钻研医学,最终治愈了母亲的顽疾。张从正更是将自己的医学著作取名为《儒门事亲》,“名书之义,盖以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药品酒食,非孝不能备也。”[28]儒者能明医理,事亲者应当知医。
友善之人应具有待患者若亲人的仁爱精神,关爱社会,善待人民。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认为医学有三益:“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29]学医不仅要解除家人的痛苦,并使自己延年益寿,而且要心忧天下,疗民疾苦。孙思邈素怀惠民之志,提出待患者若亲人的思想。他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30]医者应将心比心,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为医之道,以尊亲为始,而以拯黎庶疾苦为终,医者从事亲到行医天下,达至人人,有功于万世。在这种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影响下,我国古代的许多名医往往视万民为“至亲”,以治愈君亲疾病为初衷,以聘游乡里、悬壶济世为归宿。北宋名医庞安时在自己家中开设病房,直到将病人治愈送走,分文不取。金元四大家都是既友善亲人,又博施济众的名医。李昊在监济源盐税时,当地发生瘟疫,他炮制普济消毒饮来治疗,救活许多人的性命。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元兵围攻京师半月。解围之后,城内得病的人甚多。李昊写成《内外伤辨惑论》,分析病因,指导人们治病。朱震亨既是一名孝子,又素怀济世之志,他曾说:“吾既穷而在下,泽不能至远。其可远者,非医将安务乎?”[31]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有性悲世人遭受疾恶,著成《瘟疫论》,活人无数。这些“苍生大医”救死扶伤的行为体现着我国古代中医心系天下、善待人民的高尚医德。
三、中医药文化中的诚信观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也。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32]万物一体,物我一理,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以我之诚心感应万物之诚意,顺其自然,获取其中的真理。周敦颐曾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33]诚是儒家道德仁、义、礼、智、信的根本,也是人类各种善行的本源。信者,人言,信用也。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4]其意思是人要信守承诺,言行一致,如果不讲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中行事。信用既是个人立身的基础,又是治国理政的法宝。诚信就是内心的诚实与外化的信用的合称,其含义为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诚信大医是精通经方、医术高明的真医,而不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庸医。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是医师必备的前提条件。“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35]而要精通经方首先必须博极医源,勤勉不倦,学会准确地探查病因。患者的体质不同,病因各异,所得病症有的是内同而外异,有的是内异而外同,五脏六腑的盈虚及血的循环、气的周流,只能通过听声、察色、切脉来诊断,因此只有精通医道,用心精微的医生,才能对病情做出正确判断,对症下药。其次要学会正确地辨识药性,和合药物。“药有相生相杀,气力有强有弱,君臣相理,佐使相持。若不广通诸经,则不知有好有恶,或医自以意加减,不依方分,使诸草石强弱相欺,入人腹中不能治病,更加斗争,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若调和得所,虽未能治病,犹得安利五脏,于病无所增剧。”[36]再次,医生接诊关系生命安危,要对待病人一丝不苟,做到心怀至诚,诚笃端方,言行诚谨。“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37]
诚信大医应敢于揭露弄虚作假的伪医,勇于追求科学真理。古代由于科学不够发达,中医早期有一个与巫术、炼丹术相伴而生的过程。巫师假借巫术装神弄鬼,炼丹家利用炼丹术宣扬长生,害死了许多信奉鬼神的人的生命。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家在实践中将非科学的巫术排除出去,使中医学在生命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内经》指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38]李时珍生活的时代,许多人为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使用道教徒的丹药或神药,轻者致残,重者丧命。李时珍从医学科学角度批判道家的长生不老之方,驳斥了服用水银、蝙蝠、玉屑、丹砂、菌桂、杏仁、黄连、莞花、灵芝、松脂等可以成仙的奇谈怪论,把道教迷信从医学中剔除出去,推动了医药科学的进步。他为获得准确的药物学知识,花费大量功夫采集药物标本,足迹遍布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广等地。他在实践中发现骨碎补可治愈泄痢,多食生姜、胡椒会伤目,曼陀罗花可以用作麻醉剂等,都是前人所未言者。[39]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这两家著名的老字号药店都遵循药真价实的制售药原则。同仁堂自创办之初就注重诚信经营,选料上乘,所购药材不仅是地道药材中的佳品,而且“购料不惜重资”。其选用的药材主要有:甘肃岷县、武都身干质坚、气味浓厚的当归;西凉身干坚实、气味清香、苦而不涩的大黄;山东肥城、长清糖性大皮厚而皱缩的中等瓜蒌;宁夏中宁、武灵色红粒大肉厚柔润的枸杞;四川灌县猎户的麝香;暹罗的凉性犀牛角;辽宁营口的上好人参。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是太医院吏目,医术精湛,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古代的药方经过无数代人的验证都是验方,只因修制不精,品味不正,才不能应症,因此他为同仁堂立下了炮制必依古方的规矩:“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可以质鬼神,可以应病症。”[40]如炮制中医常备药材半夏时,要将块茎按大小放入缸内,用凉水浸漂一二周,每天换水1到2次,隔1至2天翻动1次,起白沫后加入白矾,漂至微有麻辣时捞出,再将加工过的半夏放入甘草汤中,添加石灰块,反复两次,至半夏中心呈黄色捞出阴干。炮制耗时费工,但同仁堂却一丝不苟,严格按照工序如法炮制,使药品疗效显著。
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经营药店靠诚信立身,按照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标准精选加工药材。现保存于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的“戒欺”匾额写道:“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41]采办务真是指追求地道,药材要到原产地采购。这些药材包括东北的鹿茸和人参、山东濮州的驴皮、淮河流域的生地、黄芪、淮山药、汉阳的龟板、江西的银耳、贝母、川贵地区的党参、当归等等,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药品的质量。修制务精是指中药制作的工艺要精益求精。精选药材药用部位,切制精细,并严格按照古方工艺制药。胡庆余堂悬挂有一幅启迪员工道德自觉的对联,上联书“修合无人见”,下联对“诚心有天知”,天理昭彰,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胡庆余堂另有一块上书“真不二价”的匾额,其含义为“价二不真”,同种商品,价格不同,就有以次充好之嫌,质量有疑。胡庆余堂的药品实行统一售价,童叟无欺。
总之,和谐、友善和诚信思想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谐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平和健康观、调和致中治疗观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道德观。友善思想源自中医对仁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对亲人之孝,对人民之爱,对国家之忠。诚信思想体现着中医对真的向往,医生精研医典,争做医术精湛、探索真理的真医。药房诚信经营,制售货真价实的真药。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其中的和谐、友善和诚信思想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1]国语:卷1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15.
[2]董仲舒.春秋繁露:第1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1:193.
[3]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62.
[4][7][9][14][18][27][30][36][37]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7,22,18,17,17,10,16,27,17.
[5][10]黄帝内经素问:第8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3,90.
[6]灵枢经:第7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79.
[8]孙思邈.千金翼方:第1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519.
[10]黄帝内经素问:第8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0.
[11]张介宾.景岳全书: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
[12]黄帝内经素问: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
[13]黄帝内经素问:第22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99.
[15]李梴.医学入门:第8卷[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382.
[16]陈实功.外科正宗:第12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32.
[17]孙志宏.简明医彀:第1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7.
[19]诸葛亮.诸葛亮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45.
[20]孟子:第3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6.
[21]乐凤鸣.同仁堂药目·同仁堂药目叙[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
[22]孟子: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
[23]杨泉.物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1:15.
[24]孟子:第7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8.
[25]程颢,程颐.二程外书:第12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9.
[26]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1:2.
[28]张从正.儒门事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
[29]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31]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41.
[32]孟子:第13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1.
[33]周敦颐.周敦颐集:第4卷[M].长沙:岳麓书社,2007:65.
[34]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22.
[35]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第3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13.
[38]黄帝内经素问:第3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6.
[39]李时珍.本草纲目:第17卷[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40.
[40]乐凤鸣.同仁堂药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
[41]孙群尔.胡庆余堂中药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104.
(责任编辑:孙书平)
Cultivat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t with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GAO Li-shuang
(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China )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ve a common cultural gene. Thought of harmony in Chinese culture is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man and man, man and na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llows the unity theory of the nature and man, and that the man is intrinsically born from Yin and Yang, the 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determines human health. The disharmony of yin and Yang will cause illnes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man, Chinese medicine promotes the trust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the sharing of humble moral concept. Friendship ideas come from the pursuit of benevolence from Chinese medicine that specificly manifest as the filial piety, love for the people of the country and loyalty. Thought of Sincerity embodies the yearning for truth from Chinese medicine, and that physicians should elaborately study the canons of medicine, and to promote the skills of the true medical, pharmacy selling genuine drugs. The thought of harmony, friendship and good faith in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Harmonious; Friendship; Sincerity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1-0086-05
作者简介:高立爽(1971-),女,山东无棣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13CQSZ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