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生成性资源”为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2016-04-11 13:09:06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中心小学周火生
数学大世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正方反方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中心小学 周火生

变“生成性资源”为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中心小学周火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习必须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始终关爱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从传统的“事先预设”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更多的生成性。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呈现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创造、发现与总结,凸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使得“生成性资源”更好地产生效应,真正成为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一、抓疑点资源促课堂生成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湍。”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能得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质疑”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点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拨动思维之弦。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开门见山,举起三角形的纸板问学生:“你知道这个纸板的面积有多大?”马上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除以2,所以,只要量一量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多少就能算出来。”还没有研究学生就会了,预先设计的环节和问题全泡汤了。我急中生智,用询问的口气问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大半以上的学生举起了手。“那么,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高除以2呢?”学生摇头不答。这不正是本节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吗?于是,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指出,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高除以2来计算,比一比,看哪个同学、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验证。这样抓住了“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有利于动态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的全过程,有时独立操作,有时合作探究,有时讨论交流。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潜在的聪明才智,大大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抓错点资源促课堂生成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形,长是15米,宽是12米,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是怎样变化的?”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结果发现第二个问题出错很多,不少同学的答案是周长和面积不变。很显然学生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我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的答案,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解答,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操作,直观地观察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变化情况。学生自然发现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我又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的变化情况,学生立刻动手操作,很快得出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大。这样面对这个真实的错误,让学生不断地拉框架,在思考、争论、实践中内化知识,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点燃了学生兴奋的火苗,使课堂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三、抓亮点资源促课堂生成

例如,在一次教学练习课上,我让学生练习这样一道题,用简便方法计算427-98。学生基本上都用刚学的简便方法计算,427-100+2=329,但也学生这样算:427-98=100+327-98 =329,同学们都说他错了,这怎么能算简便方法,真的错了吗?我仔细观察了他的算式,发现了算法中可贵的“闪光点”。于是,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把427分成100加327呢?”他回答:“100减98等于2,2再加327等于329,就不用考虑是否加2还是减2了。”多好的回答啊,我带头为他的精彩而鼓掌,其他同学也跟着鼓起掌来。同时大家指出了更合理的书写,并重新板书:427-98=100-98 +327=329或427-98=327+(100-98)=329,最后推广到只要减去接近整百、整千的数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并郑重其事地把他的这种算法命名为“某某方法”。此时这个同学的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豪。这样抓住了学生这一“亮点”资源,将学生创新的火花燎旺起来,并以此点燃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有力推动了课堂的生成。

四、诱辩点资源促课堂生成

辩论引入课堂,从学生发展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化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从学生共同生命历程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捕捉学生争论的焦点,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争辩的机会,慷慨地把时空让给学生,让他们敞开心扉,心与心交流碰撞。例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巧妙地穿插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语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老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思的双方各推荐两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两份?”反方代表点头回答:“是。”正方举起其中的一半,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回答:“是。”正方当仁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此时,反方同学虽然口里称“是”,但心里却有自己不服气的理由,该是反驳的时候了。只见反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高举着分成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正方回答:“是。”反方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在前面,用挑战的口吻问道:“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的底气明显没那么足了,低声说:“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到此告一段落,就在正反双方唇枪舌剑的激烈辩论中,“平均数”这一概念已悄然内化。

总之,我们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用信息,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随时捕捉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有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变“生成性资源”为有效学习的催化剂,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人性的关怀,充满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生成性资源正方反方
有力的反驳
Goos–H¨anchen-like shift related to spin and valley polarization in ferromagnetic silicene∗
寻找缺失的一角
减肥秘方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中政治课堂应用生成性资源的实践探索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0:25
一次精彩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