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洪军,李士军,侯丽新,王靖会,宫 鹤,徐艳蕾
(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长春 130118)
高等农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顾洪军,李士军,侯丽新,王靖会,宫鹤,徐艳蕾
(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长春 130118)
从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其培养模式与方法。以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例,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及取得的部分成果。本文对高等农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双师型;应用型;农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16年2月印发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中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支持行业特色高校坚持需求导向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吉林农业大学办学的总体目标定位:建设以农为特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先进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性人才。作为吉林农业大学信息类专业而言,主要以农业信息化为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对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有利保障。“双师型”教师是指不仅能顺利完成理论教学任务,还能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教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
目前,很多高校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方面的文献也较多。张艺等总结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1]。王中华阐述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性、存在的困境及出路[2]。王宏志等探讨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并对模式进行了分析[3]。关颖婧等人论述了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4]。张延吉等人阐述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培训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方案的理念和特色、激励机制及保障措施[5]。
本文将信息技术与相关农业课题相结合,加强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与相关农类、机械工程类及自动化类专业教师的交流,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中锻炼,提高实践能力。论述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培养模式、践行举措及取得的部分成果。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高校转型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落后于社会进步的速度,传统的教学目标定位及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信息技术类专业而言,很多理论课堂上教授的相关知识较为落后,与先进技术脱节;实验课上使用的某些软件在较好的公司或工厂早就被淘汰。高校评职过程中,重科研,轻教学,过度重视文章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没有对教学工作制定衡量标准,从而导致课堂质量下降,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教师固守在高校,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和国际视野,这也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就业后,基础理论差,实际动手能力弱,必然带来就业困难的问题,甚至毕业等于失业。这就需要改变观念,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转变。
2.1以科技赛事和科技创新基金及项目为平台
科技赛事是锻炼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拓展知识面,打破固有思维方式的限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经验反馈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科研服务,形成良性循环。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及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平台,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增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为大学生将来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就业。
2.2以短期在职培训及出国进修为平台
教师的短期在职培训是快速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有效捷径,也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重要的环节。高校教师整体理论水平较高,缺乏实际工程训练的能力。学校需要定制相关优惠政策,让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企业中得到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要打破职称限制,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送优秀的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工程实践经验,开阔视野,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开辟道路。
2.3以信息技术和农业相结合的项目为平台
鼓励教师申请信息技术与农业相结合的相关项目,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应用的优势,交叉学科相互渗透,激发其实践的兴趣和动力,为现代化农业助力。加强信息类专业教师与农类专业教师及机械自动化类专业教师沟通、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和进步。同时教师要形成团队,各持所长,在项目中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2.4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校企合作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与企业签约合作,在不影响学校办学和企业运营的前提下,学校指派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参观和学习,掌握企业中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为后续培养人才积累经验,明确方向。教师和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实践活动,锻炼自身实践能力,提高实践精神,为企业献力献策。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技术骨干来校承担理论和实验的教学工作,做技术报告,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参与教学改革和教材编写。校企合作可以实现校企双赢,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利的平台。
2.5以学校激励政策为保障
学校的激励政策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力保障。构建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认定制度,对专业教师实施培训过程提供相应费用的补助,对在企业兼职期间取得的成绩给予认可,评职时给与相应政策上的考虑。树立一批“双师型”教师的典型,给予一定的奖励,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3.1科技赛事和科技创新基金及项目
我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的科技赛事较多[6]。最主要的依托赛事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论文竞赛(俗称“小挑”)、全国/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全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及相关校院级科技赛事。校团委及教务处积极宣传这些科技赛事,聘请信息学院的技术骨干教师对每个比赛进行讲解,让师生理清思路,积极备战。近三年来,比赛团队的数量逐年增加,指导教师人数越来越多,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好。这些赛事锻炼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了理论学习,为学校争得荣誉,培养了一批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学子。
2015年,信息技术学院的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被学校评上24项,占全校比例25%以上;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功立项14项,约占全校比例23%。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及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2016年,学院的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55项,约占全校的30%以上,指导教师数量在不断增加,作品质量也在不断上升。
3.2短期在职培训及出国进修
近几年,短期在职培训和出国进修的人数不断增多,尤其是刚毕业不久的博士,对出国进修比较重视。学院多次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去北京参加大数据、互联网及虚拟现实的相关高级培训班,派遣教师到清华大学做科研项目,派遣教师到台湾各高校做学术交流,派遣教师到意大利和新西兰等国家的高校做访问学者。培训归来的老师要做主题报告,汇报收获和未来想法,带动其他教师走出去的积极性。2014年6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立。2015年,该中心获批吉林省首批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该单位负责国外访学、境外研修、国外访学和长期进修、参与国际会议、国内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及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等工作,满足全校教师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支持。
3.3信息技术和农业相结合
将信息技术和农业相结合是学院发展的特色。信息技术学院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中药材学院、农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专业教师相互交流,联合申报项目,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农业中。由学院领导带队,参观靖宇县的参场、长春市郊区(奢岭)的温室大棚和鹿场、沈阳市富宁兔业有限公司、长春市农博园等地,结合实际情况,申请了较多的和农业相关的项目。例如吉林省教育厅项目:玉米精播机的播种检测及漏播补种系统的研究、基于物联网的吉林省农户温室大棚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基于物联网的家兔标准化养殖系统的研究;财政厅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基于物联网的设施蔬菜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等。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提升了一批信息类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练兵的机会。
3.4校企合作及社会实践
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与中软国际集团签署“校企人才共同培养”协议,学院可以推荐教师和学生到中软国际集团实践,推荐毕业生到该公司工作。通过共建教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暑期,学院成立38支社会实践队伍,由专业老师亲自带队在社会上进行实践,例如吉林省天景食品有限公司(与吉林农业大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吉林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长春市同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宝鑫网络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长光思博科技有限公司、长春市英旗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富宁兔业有限公司等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5学校激励政策
学校定制了《吉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办法》、《课程建设奖励办法》、《教材奖励管理办法》,对取得不同奖项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的青年教师,毕业后可申请校内青年基金(硕士2万,博士3万)。对在企业中将成果进行转化的教师,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中去,在实践中丰富自己,为大学生的就业谋求更多渠道。
本文从必要性、培养模式、践行举措方面分析了如何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重点从科技赛事和科技创新基金及项目、短期在职培训及出国进修、信息技术和农业相结合、校企合作和学校激励政策五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以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给出研究的部分成果。
[1]张艺,孙维连,王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2015,17(1):46-49.
[2]王中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37(2):41-45.
[3]王宏志,王珺楠,张丽娟,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5,16(1):119-121.
[4]关颖婧,邹林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2015(1):106-108.
[5]张延吉,韩玉民.普通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30(3):77-79.
[6]顾洪军,宫 鹤,李士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0):159-160.
责任编辑:吴艳玲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the‘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taff Construction in High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GU Hongjun,LI Shijun,HOU Lixin,WANG Jinghui,GONG He,XU Yanlei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118)
Constructing the“double qualified teacher”(DQT)staff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actical university.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DQT staff,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ssues,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mode and method.Tak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QT staff construction,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grams and par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shown.This paper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DQT staff construction of high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practical;agricultural university;teacher staff construction
G645.1
A
2016-06-02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50208,GH12147,ZC13054,GH150206);吉林省教育厅课题;吉林农业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2015xjzd27)
顾洪军(1979-),男,吉林省松原市人,讲师,从事物联网方向的教学及科研。